188
財經資訊
英法PK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法國這回站穩了?
摘要
誰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問題上,英國和法國長期你追我趕,鬥得難解難分。但這一次因為英國“脫歐”的影響,法國奪回了“第五大經濟體”的稱號,而且發展潛力被各方看好。
誰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問題上,英國和法國長期你追我趕,鬥得難解難分。但這一次因為英國“脫歐”的影響,法國奪回了“第五大經濟體”的稱號,而且發展潛力被各方看好。
2016年中期,當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和彼時的法國總統候選人馬克龍都宣稱各自的國家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之時,令兩邊的媒體陷入了疑問:誰才是真正的“第五大經濟體”?
彼時各方經過計算得出結論:由於“英國脫歐”的投票結果導致英鎊大跌,法國的確在6月23日(脫歐投票日)之後,因為匯率原因在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位子上短暫地坐了幾天。
然而在2017年末,法國重回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消息卻不再是“狼來了”: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預計,2017年法國以小幅差距超越英國,重回全球五大經濟體之列,且這一領先優勢將在2018年繼續擴大;而英國因受脫歐牽累,經濟增長放緩,英鎊匯率下跌,消費支出減少,物價上漲,其2017年的增長預測值被下調,且在未來其經濟增速會進一步減緩並弱於法國。
2010年以來,英國一度在經濟危機後表現最好,為何卻落在了全球經濟上行周期之後?
在第一財經記者對歐洲業界人士和學者的采訪中,均指向“脫歐”二字。而與以往明顯不同的是,法國業界人士對新總統帶來的“馬克龍效應”十分看好。
法國前外交官、國際關係專家和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去工業化時代結束後,英國和法國的經濟結構已經十分類似,國運卻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發生逆轉,英國一直在上升期,而法國則沉沉浮浮;進入21世紀後,法國從薩科齊時代開始政策上因為政黨更迭缺乏穩定性,從2007到2017年,法國幾乎失去了10年黃金增長期,而英國的經濟發展卻趨於穩健,但這一切,“都被意外的‘脫歐’投票結果中止了”。
誰是下一個“歐洲病夫”
“歐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用來形容陷入經濟困難或衰落中的歐洲國家,歐洲主要國家都曾被冠以此惡名,英法也不能例外。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同享受經濟上黃金歲月的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英國就經常被稱作“歐洲病夫”。2007年前後,失業率高企、經濟停滯的法國則開始被冠以“新的歐洲病夫”的惡名,對法國的質疑在2014年達到頂峰,美國《新聞周刊》刊發了一篇題為《法國的沒落》的報道,其中稱:當歐洲多國經濟逐步平穩回升之際,法國經濟卻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趨勢,種種跡象表明法國已成為新的“歐洲病夫”。
這篇文章在彼時引起了英國輿論的極大參與熱情,英國一家報紙幸災樂禍地稱“法國失敗的社會主義試驗正在變成一場悲劇”。
提起2014年那場英法之間的“罵戰”,和諾覺得曆曆在目,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時的法國財長也看到了這篇文章,並且指出文章有許多數據不實。不過客觀上法國彼時給他人的感覺確實不佳。一個直觀的感受是,“當時我一些在海外多年想回法國本土發展的高級職員朋友,回國找起工作來都困難重重,發展缺乏空間了,整體經濟形勢令人感到沮喪。”
和諾稱,上世紀70年代之後,英法相繼做出了去工業化的決定,目前兩國均以服務業為主,服務業占比近80%,經濟結構類似,但英國在金融服務業方麵的名聲更加響亮,因此有誤解稱法國是農業大國,英國是金融服務業國家,實際上英法農業的比重在整體經濟中差不多。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相關數據核實了他的說法。英法兩國在服務業、建築業、農業和工業等領域的經濟比重十分相近,譬如英國引以為傲的金融業占該國GDP比重7%左右,而並不那麼出名的法國金融業也占到了法國整體GDP的4%。
在和諾看來,40年以來,無論是用GDP衡量,還是用PPP(購買力平價)衡量,英法兩國區別都不大,兩國經濟相互追趕出現重大變化的原因恐怕在於政策因素,譬如“脫歐”。
和諾表示,脫歐中斷了英國政府的工作重心,即從拚經濟轉移到對付歐盟上來。“他們沒有把工作重心放在促進經濟增長上,而是不得不放到脫歐談判上。”
在法國深陷經濟停滯泥潭之時,英國卻是近年來七國集團中表現最好的經濟體,自2010年以來,英國經濟從國際金融危機中開始複蘇並趨於穩健。
英國決定脫歐後,包括英國央行以及經合組織(OECD)等在內的機構都認為英國經濟將很快陷入衰退,然而其2016年的經濟表現甚至好於預期。
對於這樣的表現,英國財政大臣哈蒙德彼時評價說,這是因為英國經濟具有非凡的彈性和韌性。然而到了2017年上半年,英國經濟活動的放緩卻開始超出預期。
OECD指出,目前看來英國經濟並沒有在2016年陷入衰退,是因為衰退被延後了:英國與歐盟關係的不確定性,以及更高通脹的不確定性,已經開始抑製中期增長,在未來,英鎊下跌還將繼續推高通貨膨脹並抑製購買力。OECD還預測,德國、法國以及意大利的增長速度將明顯快於英國。
一直反對脫歐的自由民主黨領導人凱博(Sir Vince Cable)則憤怒地指出:“英國退歐,將使英國再次成為‘歐洲病夫’。”
IMF預測雙方差距將拉大
通過對過去40年的數據比較可以看出,英法兩國經濟增速和GDP增長較為接近,通常最終誰比誰排名靠前取決於當年的英鎊與歐元(1999年前是法郎)之間的匯率。
譬如在2014年,在年末致辭中,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還對全體法國人堅稱,法國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然而在2015年伊始,歐盟委員會就在官方網站上公布初步測算數據,2014年起法國的經濟規模就已被英國超越。
在歐盟委員會公布的數據中,2014年,英國的GDP為2.232萬億歐元,法國為2.134萬億歐元。
法國媒體則認為,2014年,法國排名跌出前五緣於經濟增長停滯、通脹以及英鎊強勢。其中,2014年5~12月,歐元對美元匯率的跌幅超過了15%。
又以2015年的英法GDP為例,當2016年6月,英國出現脫歐投票決定並導致英鎊兌歐元跌至1.17歐元以下時,英國2015年的GDP總量為2.172萬億歐元,少於法國2015年的GDP總量2.182萬億歐元。而隨著英鎊反彈,法國“第五大經濟體”的位子還沒捂熱,就又回到了第六。
根據IMF的預測,2017年法國GDP將以2.575萬億美元再次微弱反超英國,英國的GDP為2.565萬億美元。英國財政大臣哈蒙德在聲明中亦表示,“英國已經是全球第六大經濟體。”2017年前四大經濟體分別是美國(19.4萬億美元)、中國(11.9萬億美元)、日本(4.9萬億美元)、德國(3.7萬億美元)。
此次法國反超後,有所不同的是除了傳統的匯率因素之外,搭上了歐元區增長快車,法國在未來的經濟預期也將超過英國,雙方的差距將繼續擴大。
IMF預測2017年英國經濟增長將在1.5%左右,2018年則在1.4%左右(法國為1.8%),而法國的GDP增速將繼續上漲,到2020年,IMF預測法國GDP增速在1.9%左右,英國則為1.7%。
IMF指出,英國經濟增長的中期前景不明,因英國與歐盟的新經濟關係並不確定,且因此產生的對貿易、移民和跨境金融活動的障礙目前也無法確定。
巴黎歐洲金融市場協會首席執行官德·布瑞鬆(Arnaud de BRESSON)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法國在困難的十年後,要前進了。
目前,法國所擁有的是五年內不會進行大選和議會選舉,且穩定的政府可保證改革措施不變。德·布瑞鬆表示,法國人民選擇了一位“有商業頭腦”的總統。
有趣的是,法國美國商會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曾經抱怨法國勞動力市場的美國商人現在竟然因“馬克龍效應”改變了對法國經商環境的看法。
調查中,有90%的在法美國投資者都同意,法國新總統馬克龍和他的改革正在改變法國在美國商人心中的形象,並促進美商在法投資。同一項調查中還發現,有超過72%的在法美企高管都認為,法國在未來2~3年內的經濟會繼續好轉。
法國美國商會負責人瓦索揚(Robert Vassoyan)認為,“2017年的調查體現了‘馬克龍效應’的存在,以及法國新總統的改革為企業所帶來的非常積極的信號。”
在此次調查中,超過七成的受訪者都對法國的經濟情況持正麵看法,在2016年,持這樣看法的受訪者低於半數,而在2015年隻有27%。
與過去三年法國經濟始終徘徊在1%的低增長區間相比,近期法國經濟的複蘇節奏明顯,繼今年6月法國統計局將法國經濟增速預期上調至1.6%後,10月底法國統計局再次將法國2017 年的經濟增速預測提高至1.8%。
馬克龍9月底正式簽署了勞動法改革政令。然而這次改革被認為條款太過偏袒雇傭方,因此引起了受雇者大量不滿之聲,自9月份以來,針對該勞動法改革政令的抗議行動在全法就從未消停。
和諾對記者表示,在享受了多年的社會福利後,出現一些反彈很正常,馬克龍在參加競選時明確提出要改革勞動力市場,選民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後依然選擇了他,“這還是說明了點兒什麼的。”
(原標題:英法PK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法國這回站穩了?)
(責任編輯:DF370)
最後更新:2017-12-04 07: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