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
財經資訊
私募:和大摩賽跑“撿便宜”A股 加速布局大藍籌白馬股
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聊MSCI未來進入A股市場帶來的影響時,他講了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曆。10年前,上證指數到達5800點左右時他撤離市場,當時手上有大量資金——可以在北京望京附近買100套兩居室商品房。當時的房價在8、9千元/平米,然而,他感覺房價不便宜,下不了決心。同時,他也割舍不下股市,於是把資金留在了股市裏。結果到今天,北京的房價漲幅接近10倍,而上證指數還在3400點磨底。
為什麼像北京這種中心城市房價會那麼高還不愁賣?就是稀缺性,供需失衡。樓市的這種現象正在A股重演,現在的A股市場就是10年前的北京樓市。尤其是對比主要發達國家市場的牛市,我們A股稱得上是價值窪地。大摩到A股來無疑是看準了趨勢,在“撿便宜”。
外資已經開始布局
我們先來複盤這一年多來的A股市場情況。2016年下半年開始,A股市場風格明顯轉變,漂亮50拔地而起,令市場瞠目,以茅台為代表的績優藍籌加白馬股紛紛創出曆史新高。這是什麼資金在買?上證報11月1日刊發的評論指出,據央行最新公布的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情況表顯示,截至2017年9月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的境內人民幣股票資產(以下簡稱:“外資持股”)達1.021萬億元,首次超過1萬億元大關。
相較同期滬深兩市逾56萬億元的總市值、逾44萬億元的流通市值而言,外資持股占比約為1.7%、2.3%。考慮到外資持股相對集中,且近三年增速較快等因素,其對A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市場生態與投資理念等方麵的影響正日益顯現。
回顧曆史數據可以發現,外資持股近三年增速較快。2014年3月至今,累計增幅超過200%。這一增長軌跡與2014年以來滬股通、深股通的陸續開通有很大關係。央行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末至2014年3月,境外資金持有境內人民幣股票的規模一直處於下降通道,截至2014年3月末,降至階段低點3193億元。2014年4月10日,滬股通機製正式宣布啟動後,外資持股規模轉而開始上升。到2014年10月末,滬股通正式啟動前,外資持股增加到4713億元。滬股通啟動後,外資入場進一步加快。至2015年5月末,外資持股達到第二個階段高點,持股市值超過8500億元。其後,隨著A股指數的回落,外資持股市值在2015年11月回落到4600億元上下。進入2016年後,外資持股重新進入穩步增長通道,當年11月深股通啟動前,其持股市值重新回升到7000億元。深股通開通後,外資持股市值上升的步伐更加穩健。2017年初以來,外資持股在絕大多數月份均為正增長,至9月末突破1萬億元關口。統計顯示,截至10月末,北上資金累計流入A股市場3263億元,這個數值約占外資持股的三成以上(未考慮持股升值因素)。這表明滬港通、深港通已經成為外資增持A股的首要通道。
外資的持續入場顯然是衝著價值低估的藍籌股和白馬股,甚至到了不計成本搶籌碼的地步。以工商銀行為例,從股價啟動開始到10月底漲幅接近50%,茅台更是漲幅90%。中國平安漲幅90%以上。通過三季報我們看到藍籌股的投資者結構也出現了變化。證金持續減持茅台,而外資持續買入。茅台在10月底衝高650元後有明顯拋壓,但值得注意的是從500元拉升到650元僅僅用了不到2個月。這樣的高價還有資金去買,絕對不是一般的資金,也不會是非理性的遊資,很可能是有計劃的搶籌碼行動,否則邏輯上說不通。從成交量看,茅台的日均成交額不超過30億,對於一個市值近8000億元的巨無霸來說,低成交量表明籌碼鎖定度高。而此類情況在藍籌股群體內比比皆是,藍籌股的大量籌碼被外資收藏“鎖倉”了。低估值的藍籌股被外資等長線基金大量持有後,整個市場的格局就出現了變化。而隨著這樣的案例越來越多,價值投資在A股市場也漸成風潮。隨著外資對A股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其持股情況也越來越受關注。
統計顯示,截至10月30日,通過滬股通買入A股的外資,持有流通股比例最高的前十大個股為:上海機場、飛科電器、方正證券、宇通客車、福耀玻璃、恒瑞醫藥、伊利股份、益豐藥房、長江電力、青島海爾,持股比例在30%至8.47%不等;通過深股通買入A股的外資,持有流通股最集中的前十大個股為:海康威視、美的集團、老板電器、索菲亞、格力電器、衛士通、匯川技術、順豐控股、雲南白藥和蘇泊爾,持股比例在12.4%至5.6%不等。
梳理QFII持股情況可以發現,截至三季度末,單個QFII機構持有流通股比例最高的前十大上市公司為: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北京銀行、海天味業、黃山旅遊、華峰超纖、藍思科技、天房發展、威孚高科、吉峰農機,持股比例約16%至3%。
MSCI參與A股市場的邏輯
我們再來梳理一下海外資金通過MSCI參與A股市場的邏輯。MSCI是美國著名指數編製公司——美國明晟公司的簡稱,是一家股權、固定資產、對衝基金、股票市場指數的供應商,其旗下編製了多種指數。從1969年第一隻指數發布至今,MSCI全球股票指數覆蓋了70個發達及新興市場中超過14000隻股票,是跨境股票基金最廣泛使用的業績基準指數。據MSCI估計,在北美及亞洲超過90%的機構性國際股本資產是以MSCI指數為基準。追蹤MSCI指數的基金公司多達5719家,資金總額達到3.7萬億美元。
目前,全球以MSCI指數為標的的資產規模超過10.5萬億美元,其中有1.6萬億美元的資金以MSCI新興市場指數為基準。2016年6月14日,MSCI延遲將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2017年6月20日,MSCI宣布將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按照MSCI新興市場指數,目前中國相關資產的配置比例預設為16%~17%,未來要增加到26%。
簡單地說,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就可能被全球的機構買入。
MSCI明晟指數對全球的股市有相當大的影響和指示作用。特別是對一些跟蹤這個指數的基金投資者來講,因為他們的投資配置完全是按照MSCI指數裏股票的配置來安排的。所以,這些基金要想跟上明晟指數就必須主動或被動買進相應的明晟指數成分股。以美國最大的先鋒基金為例,旗下掌管3.3萬億美元基金,如果拿出5%配置明晟新興市場指數就是1650億美元,再按其20%配置A股也有300億美元,折合2000億人民幣。如果投資中國股市,按照明晟成分股配置,僅僅茅台就可能配置200億。那麼茅台可能會出現買不到的情況,而導致股價空漲。試想,MSCI全球機構客戶7500名,10萬億美元以上的體量,就是進來1%也夠A股掀起巨浪。
A股市場主導力量將從散戶轉移到機構
由於海外投資者多以機構為主,而且資金量較大,A股被納入MSCI明晟指數以後帶來了以外資為代表的新的機構投資者,這對A股市場是長期利好的。
根據統計的數據,目前A股市場自然人散戶投資者有1.248億人,機構為32.04萬,散戶數量是A股占絕大多數。外資機構逐漸進入A股市場,會增加A股機構投資者的比例。並且之後的比例還會不斷提高,這也是A股投資人機構化的進程。
海外投資者的參與改變了A股投資者的結構,包括投資風格。A股今年的日成交額達到700億美元,總市值約為8萬億美元。而根據MSCI明晟指數的規定,首批資金要在明年5月指數調整後才進入A股,雖然開始進來資金僅200億美元左右,但示範效應明顯,這隻是外資的先頭部隊,大批海外資金正虎視眈眈地盯著中國A股這塊肥肉。
我們再看看漂亮50這一年的表現,雖然漲幅挺大,但PE依然很低,藍籌股的PE僅僅在10倍左右,茅台雖然漲到600以上,動態PE也才30倍。中國平安更是才13倍,格力和美的都在12~16倍左右。對於新興市場來說,這就是價值窪地。這些藍籌白馬股按照新興市場的成長性給30到40倍PE都是不高的。因為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前景在那裏擺著呢,中國崛起在全世界是有目共睹的,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戰略持有中國、戰略做多中國是未來全球投資的焦點。
我們可以想象,10年前如果你預測到北京房價能漲到今天的高度,是不是砸鍋賣鐵也要買幾套?這就是勢,我們要用大的視角,大的格局去麵向未來,而不是故步自封人雲亦雲。投資需要勇氣,更需要眼光,搶在大摩進來之前去布局大藍籌、大白馬股,無疑是正確的選擇,戰略性的籌碼對於任何一個外資大機構來說都是稀缺的。
這和一般大家談論的PE和PB沒有特別直接的關係,隻有拿到籌碼才能跟上明晟指數,所以我們判斷中國下一輪大牛市很可能會由明晟進入中國所帶動,這輪牛市從投資者結構來說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散戶不再是主導行情的主力,機構的博弈將成為主流,他們更願意選擇藍籌和白馬股進行布局。因此,價值投資將成為未來投資的主流,馬太效應一定會在股市應驗。
券商11月投資攻略>>>
華創策略11月十大金股組合(名單)
中銀國際策略11月十大金股組合(名單)
光大證券:市場能見度短期可能會有所下降(附金股)
華泰證券:A股呈結構性牛市 推薦兩大主題(附金股)
中信建投:關注消費行業估值切換投資機會(附金股)
東吳證券11月投資策略:慢牛確立 山高緩行(附十大金股)
國金策略:A股市場具有顯著“紅十一月”效應(附十大金股)
(原標題:高溪資產陳繼豪:和大摩賽跑,加速布局大藍籌白馬股)
最後更新:2017-11-05 07: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