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
財經資訊
民企境外投資趨於理性 監管走向長效化規範化
郝成經曆了瘋狂出海到嚴格限製,這一年,我國民營企業境外投資從大舉邁進逐漸走向理性化投資,監管思路也由嚴格控製的短期手段轉向更加規範、更加合理的長效化機製管理。
2017年最後一周,全國商務工作會議期間,作為對外投資主管司局的負責人——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司長周柳軍明確回應《中國經營報》記者提問:“對企業境外投資的監管思路,不能說是趨嚴或者放鬆,而是引導和規範,企業是投資主體,政府要引導企業更好地走出去。”
這一監管思路的明晰,配合近期一係列境外投資的相關政策落地,專家認為,2018年企業境外投資將進入恢複性增長階段,增幅將維持在20%以上。
趨於理性
如果說2016年是對外投資爆發性增長的一年,那麼2017年就是對外投資趨於理性的一年。
“2017年以來我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出現了持續下降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歐美市場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海外融資成本上升,國際金融市場潛在風險難以把握,國內對快速增長的非理性投資導致的資本外流加強了防控監管。”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原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外,2016年1至10月份的增長技術過高也是影響2017年增長的因素之一。”
2016年民企大舉出海“買買買”,我國對外投資實現曆史性突破,投資額首度跨過萬億元大關。商務部數據顯示,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64個國家和地區的7961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11299.2億元人民幣,合1701.1億美元,同比增長44.1%。
但瘋狂增長的背後也出現了一些不理性投資現象。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部主任趙萍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理性投資行為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房地產、酒店、體育俱樂部等領域,市場價格波動大,民企投資經驗不足,尤其是民企在國內經營俱樂部經驗並不豐富,投資國外知名俱樂部不僅金額大,且經驗不足、信息不全,即使並購成功,後期管理運營也有很大風險。二是過度跟風、急於求成。很多民企投資對目的國的環境、政策、法律等情況都不了解,自身經營規模也不大,通過大規模的貸款、其他渠道融資,拿到高利息融資,企圖通過蛇吞象的方式並購大企業甚至跨國公司,實現一步式跨越,這存在很大風險。
自2016年年末到2017年,中資出海政策收緊,監管層開始遏製非理性投資並得到明顯效果。
周柳軍在此前接受采訪時表示:“企業對外投資要經過真實性審查,如果財務狀況有問題,會提醒企業審慎決策。主要看負債率和資金來源情況,不能在國內都負債的企業,還要到國外去投資。”
到2017年上半年,調控效果顯現,涉及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的對外投資大幅下降。我國房地產對外投資同比下降82.1%,占同期對外投資總額2%。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降幅比前十個月減少7.4個百分點,進一步收窄。其中11月當月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212.4億美元,同比增長34.9%,年內首次實現月度同比正增長。房地產業、體育和娛樂業對外投資沒有新增項目。
監管覆蓋
從嚴格限製、短期調控走向長效化、規範化管理可以說是2017年對外投資的重要特點。
2017年12月18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外交部和全國工商聯聯合編製的《民營企業境外投資經營行為規範》(以下簡稱《規範》)正式發布。2017年12月26日,發改委印發《企業境外投資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
多位受訪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隨著一係列監管措施的發布,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監管將更加規範化,或將迎來全覆蓋。
對於業界擔憂中資出海,尤其是民企出海的監管是否會越來越嚴格,周柳軍明確表態:“對企業境外投資的監管思路,不能說是趨嚴或者放鬆,而是引導和規範。商務部會同發改委、一行三會等相關部門成立了起草組,製定《境外投資條例》,初稿已經形成,還在進一步研究修改中。”
趙萍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2017年監管政策一個是規範化,另一個是對外直接投資進行分類管理,對於製造業、實體經濟,還是給予較大支持;對於較大領域,蛇吞象式的並購,政府幹預的力度會大一些。因此對外投資的結構,增長速度都更趨於合理,改變了2017年瘋長的狀態,今後將更趨理性,結構更合理。政府的引導是促進對外投資合理增長、持續增長的必要舉措。
新政策出台後,企業在境外的一些投資行為,目前無法管理、管不了的問題,被納入監管範圍。
一位熟悉政策製定的專家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以前是監管不足,一些境外投資活動遊離於現行管理邊界之外,現在修改新辦法是希望把應該監管的內容設定一些框架,限定標準,再設計完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規範》在完善經營管理體係、依法合規誠信經營、加強財務管理、公平競爭等方麵都做出了明確規定。境外行賄、審慎開展高杠杆投資等行為被納入監管。《辦法》將通過協議、信托等方式控製境外企業或資產,以及境內自然人通過其控製的境外企業開展的境外投資都納入了監管。
一位參與多項海外並購、具有豐富海外投資經驗的律師告訴本報記者,過去審批海外投資,主要是為了結匯,拿到“小路條”就可以去結匯了。錢出境後沒人管,在境外搭了很多結構,資金轉來轉去,甚至是一些虛假投資的行為都時有發生。
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表示,將境內企業和自然人通過其控製的境外企業開展的境外投資納入管理框架,采取“事前管理有區別、事中事後全覆蓋”的管理思路,既補齊短板,也更加精準。
“但從監管層的答記者問來看,是初步介入的意思,留了一定回旋空間,具體的管理程度大概要看管理的是否順暢。”前述律師表示。
有多年海外投資經驗的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戴冠春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在經曆大規模增長和問題爆發後,規範是趨勢,更加注重投後管理,讓事後管理有規則可依。
在創新管理上,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辦法》提出建立協同監管機製,通過在線監測、約談函詢、抽查核實等方式對境外投資進行監督檢查。同時,新辦法引入項目完成情況報告、重大不利情況報告、重大事項問詢和報告等製度,改進對境外投資的全程監管,從而更好維護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
周柳軍還透露,商務部利用互聯網技術、積極聯絡服務對外投資和境外企業,做到國內國外企業的母公司和境外的子公司之間聯絡順暢,信息共享。此外,對企業境外投資的備案管理也要與時俱進,商務部正在牽頭推進對外投資備案的全口徑管理,將進一步充實完善備案管理辦法。
恢複增長
規範並不意味著對外投資增速會受到較大影響,相反,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看好明年企業境外投資前景。
對於2018年對外投資的政策傾向,周柳軍表示,企業要更加審慎、更加規範的開展投資,支持發展戰略清晰、堅持主業、實力強的企業進行境外投資。對於房地產、娛樂、體育俱樂部等領域投資,也不會一刀切。
霍建國認為,最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要積極引導支持對外投資,與此同時,發改委、商務部等主管部門又頒發了新的《企業境外投資管理辦法》,該辦法在加強對企業境外投資事中事後監管的前提下,進一步規範和簡化了境外投資的審批程序,會有利於規範和支持企業正常的海外投資行為。
考慮到2018年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較小或略顯升值苗頭的情況下,將更加有利於企業的海外投資發展,加之2017年的基數非常低所以預計2018年的企業海外投資將進人恢複性增長階段,增幅將維持在20%以上。
“在2016年高基數和增速的基礎上,中資出海政策收緊,導致2017年對外投資大幅回落,基於翹尾因素影響,2018年對外投資增速應該會有所提高。”趙萍對2018年的對外投資形勢表示樂觀。
與此同時,趙萍認為,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預計達到3.7%,全球經濟回暖意味著市場和機會,加上國際環境的逐漸明朗化,總體來看,對外投資2018年會在增速提高的基礎上,投資方向更加理性、國別取向更加多元化。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對外投資的基礎設施環境、融資環境會有所改善,因此國別多元化的趨勢在2018年會有所顯現。
“企業內在的海外投資需求仍保持著較高的熱情,因為客觀地講製造業的海外投資及高技術領域的海外兼並收購對企業轉型升級,參與國際競爭是有積極作用的。”霍建國說。
(原標題:民企境外投資趨於理性 監管走向長效化規範化)
最後更新:2017-12-31 0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