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51 返回首頁    go 美食


舌尖上的上海美食:小吃54種

上海小吃以它的精致細膩聞名於世。品嚐上海小吃最好到特色街區方能吃到真傳,大飽口福。滬上主要小吃一條街有:城隍廟一條街、七寶老街、黃河路美食街、吳江路小吃街、牯嶺路小吃一條街、雲南南路小吃街等

崇明糕通常是把米粉和棗子、紅綠絲、花生米等拌勻,鋪在籠屜裏蒸,或再用油鍋煎著吃。 春卷,圓圓的春卷皮子上放馬蘭頭、豆腐幹、肉絲或其它餡,放油鍋炸煎,味道很香。蔥拌冷麵,拌上花生醬、芝麻醬,加上蔥油、辣油味道好極了。 大餅有酥油大餅和蔥油大餅,我喜歡蔥油大餅。

定勝糕是嬰兒滿月、周歲或大人過生日時送人吃的,用米粉做成鎖片狀,或做成桃形糯米團。豆腐花是剛點好鹵的豆腐,鹵汁用料是蝦皮、紫菜、木耳、蛋皮、榨菜等。 高橋鬆餅形似饅頭,是焙烤製品。灌湯小籠是小籠包以湯水充足、鮮美而出名。 過去沒有吸管,吃得不小心,包子裏的湯水會濺到臉上、身上。

糖藕,在藕的孔中塞糯米,吃得時候切成片吃。 鍋貼有豬肉的也有牛肉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晚上九點我從上海圖書館出來,走回家,在西藏路鳳陽路口大上海電影院北麵的清真館,用一角錢買五個牛肉鍋貼,邊走邊吃。海棠糕,是一種梅花形的甜點。 烘山芋在冬天吃最好,手捧烘山芋既暖了手,又飽了肚。

雞鴨血湯是城隍廟的最好吃。 我最早吃的雞粥是浙江中路偷雞橋(北京東路口)的一家雞粥店。六十年了,好像現在還在,那真是老店了。 那時候粥裏的雞肉都是雞丁,不是這樣一大塊的。 恐怕是怕顧客不相信裏麵有雞肉吧! 這時候酒釀圓子該放一點桂花了吧? 開洋蔥油拌麵的開洋要大。

爛煳麵用不著我介紹了。 老虎腳爪是形狀如老虎腳爪的甜點,存放時間比較長。 擂沙園,是軟豆沙糯米團滾上一些芝麻粒或花生粒,豆沙和花生兩種味道同時進嘴。梨糖糕我沒有吃過,隻曉得梨膏糖。梨膏糖是藥糖,不是點心,不是小吃。 梨膏糖最出名的是大舞台對過“天曉得”和城隍廟的梨膏糖。

兩麵黃是煎麵,把麵煎成圓餅狀,兩麵黃而不焦,上麵澆上澆頭。龍蝦片,大概是在五十年代中期才出現的,當時還以為真是龍蝦切成片做的,後來才知道,主要成分是澱粉。麻球太熟悉了。 素鴨是豆腐衣做的,裏麵裹一些香菇之類的素食。 寺廟做得最好,上海大概要數玉佛寺旁邊的功德林了。

五香豆,因魯迅小說孔乙己作伴酒小菜而出名。 上海五香豆加奶油,別有滋味。 南翔小籠

包,造型尖尖的,味道鮮美。桂花糯米糕,關鍵在桂花糖汁,那真是名副其實甜又香。 燒賣,皮薄餡大,大到“溢於言表”。

千張就是百葉包裏卷著肉絲、綠豆芽或是肉絲、豆腐幹之類。青團,是用耨米粉、豆沙餡、青汁(青菜汁),加適量的麻油做成,色味口感具佳。肉絲炒年糕,是上海年糕鹹吃的一種。 三鮮小餛飩,不但餡子三鮮,而且皮薄湯美。

生煎包子,包好後,鍋中加少量油,煎成金黃色,加水溫火煎熟。水撲蛋,做法簡單,打開蛋一過水就好,考究點的可加入牛奶,或是桂圓。 菜包,菜餡味美最重要。湯團,上海湯團是手包的,細軟香甜。

1962年參加工作時,條頭糕雖然隻要五分錢和一兩糧票,但也舍不得多買多吃。 當年鹹豆漿沒放紫菜,但有榨菜和剪碎的老油條,還有蝦皮。 蟹殼王,是城隍廟的蟹殼黃最好吃。陽春麵,水清不渾,大蒜多一點味道香。

油豆腐線粉湯也是城隍廟的最好吃。 油墩子主要用料是蘿卜絲,稍微有一點肉絲。 油條我喜歡老一點的,而且喜歡蘸醬油,這是解放前用油條下飯形成的習慣。臭豆腐要蘸辣火醬,味道才得勁。

排骨年糕好像應該到雲南路去吃,不過我也就吃過兩回。 糟田螺吃過一回,記不清楚在哪裏吃了。 棗泥酥餅那是在飯店裏吃的點心,沒有單獨在外麵買過。鹹肉菜飯一般都要配上骨頭湯,吃好後,必定要檫嘴巴,不然嘴唇油光光的。

早年弄堂裏每到夜間會有“桂花赤豆湯——五香茶葉蛋——”叫賣聲,不過大多數是打麻將的人買的。 豬油白糖蒸糕中間嵌著紅棗肉。 最早看到綠豆刨冰好像是在淮海中路的綠楊村。 吃過兩次。拌麻胡是菜,也可以單吃。

的。 豬油白糖蒸糕中間嵌著紅棗肉。 最早看到綠豆刨冰好像是在淮海中路的綠楊村。 吃過兩次。拌麻胡是菜,也可以單吃。

在北大荒的時候,就是想吃粢飯糕。 有一次回上海,住在永明路,第二天早晨,我不在家吃早飯,就跑到東寶興路鐵路口去找賣粢飯糕的攤頭。粢飯團現在有放肉鬆的,那時候就是老油條或新油條,我就喜歡裹老油條吃。

最後更新:2017-10-08 06:07:06

  上一篇:go 川菜特色菜式解析 讓你了解它的吸引人之處
  下一篇:go 夫妻肺片正宗做法 揭秘奇葩菜名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