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1
外匯
張敬偉:人民幣是拿來“用”的 不是拿來“炒”的
摘要
8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大幅上調305個基點,一舉突破6.7關口至6.6770,刷新逾10個月新高。與此同時,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開盤後繼續上漲,連續雙雙刷新逾10個月新高。
8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大幅上調305個基點,一舉突破6.7關口至6.6770,刷新逾10個月新高。與此同時,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開盤後繼續上漲,連續雙雙刷新逾10個月新高。
還記得國際炒家趁A股市場動蕩、借力美聯儲加息對人民幣“兩岸利差”投機牟利嗎?還記得市場對人民幣匯率跌破“鐵底”(6.7)的預測嗎?當前人民幣表現所折射的邏輯是——人民幣是拿來“用”的,而不是拿來“炒”的。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進入2017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整體呈現強勢走勢,累計升值已超過4%。一些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也準備將手頭的外匯換成人民幣。另據《上海證券報》報道,一些人民幣空頭炒家損失慘重,有人一周損失10萬美元。顯然,炒作人民幣的風險是很大的。
一方麵,人民幣是新興準全球貨幣。人民幣匯率和利率市場化以及國際化都取得了相當成果,人民幣已經納入SDR(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此外,人民幣匯率改革進程還在持續推進,和“籃子貨幣”掛鉤,凸顯人民幣匯率水平更加科學。
人民幣的係統化改革,預示著中國央行必須維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近幾年來,中國持續在向市場傳遞篤定的聲音——中國有能力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這不是光說說而已的市場安慰劑,而是實實在在的政策舉措。關鍵是,中國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去維穩匯市,阻擊各路人民幣空頭的覬覦。
另一方麵,人民幣匯率穩定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條件之一。“五大任務”關涉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歸根結底都與金融改革密不可分。從股市到樓市,既有嚴監管和嚴調控,又有改革創新(A股“入摩”、債券通以及樓市的租售同權);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的同時,外匯管理則趨向從嚴,對不正常的外匯出走,尤其是一些資本大佬“錢流海外,債留中國”的非理性投資進行了警告和剛性約束。
在此情勢下,人民幣匯率不僅有豐裕的外儲托底,又堵住了資本非正常外流的漏洞。金融體係的夯實基礎和資本市場的完善,確保了人民幣市場化和國際化改革的步伐穩健,使人民幣呈現穩步回升態勢。
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果,中國經濟的基本麵維持向好的穩增長態勢。上半年6.9%的經濟增長,超過了全球經濟增長的平均數,在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對此,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高了中國經濟增長預測。後者甚至表態,未來不排除將IMF總部遷到中國的可能性。
炒作人民幣的空頭現階段以完敗告終。未來一段時間,國際炒家覬覦人民幣的企圖也不可能實現。人民幣是拿來用的而不是炒的,這也是政策麵釋放的重要信號。
和美元甚至歐元和日元相比,人民幣的全球地位還有待提升。主要原因是全球市場使用人民幣的比例仍相對較小。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目前有101個國家或地區使用人民幣作為其貿易貨幣之一,但是全球采用人民幣支付的比例隻有2%左右。
其實,不管是一枝獨秀的美元霸權,還是傳統的日元和歐元,都必須承受全球貨幣的風險:要麼成為全球硬通貨,要麼被空頭炒作阻擊。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就是增加全球使用量的過程。
除了中國經濟維持中高速增長的基本麵以外,加大匯率市場化的步伐、推進資本項目開放以及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也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由之路。
推進人民幣在全球範圍內的使用版圖,中國有三大工具:
一是“一帶一路”倡議。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與中國建立貨幣互換的國家有21個,總額度為9822億元人民幣。有人民幣清算安排國家6個,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試點項目總額度3300億元人民幣。此外,中國已與8個沿線國家簽署了邊貿或一般貿易與投資本幣結算協定。推進沿線節點國家開展人民幣業務,培育離岸人民幣金融中心,正當其時。
二是跨境電商。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跨境電商規模超千億元人民幣,版圖延伸至200餘個國家或地區。“互聯網+外貿”,正釋放出新的貿易動力,也提升了人民幣國際結算的總額。
三是移動支付。中國兩大移動支付平台不僅加速了中國社會進入“無現金社會”,也開始走向世界。無論東南亞市場還是歐美國家,隻要有中國遊客的地方,就有中國的移動支付。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達38.6萬億元,約為美國的50倍,高於日本的GDP總量。移動支付的全球化,也促進了人民幣結算的全球化。
人民幣國際化還在路上,匯率波動和被投機大鱷緊盯炒作也屬正常。但是,隻要全球市場使用人民幣成為常態——就像使用美元那樣——人民幣未來也一定會成為全球主要的硬通貨。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原標題:張敬偉:人民幣是拿來“用”的 不是拿來“炒”的)
(責任編輯:DF155)
最後更新:2017-08-14 06: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