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37 返回首頁    go 外匯


化解歐洲對華投資焦慮 中國放了這個大招

摘要

“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心態也開始在一些歐洲發達國家萌生。

  近年來,中歐合作成為推動全球化的重要動力,但“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心態也開始在一些歐洲發達國家萌生,特別是對中國在歐洲投資設限的唿聲有所上升。同時,中東歐國家積極對接“一帶一路”,“16+1”合作不斷深入推進。7月17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開2017年中國投資論壇,深入討論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一帶一路”合作,為分歧中的中歐合作注入“正能量”。

  西歐:對華投資心態矛盾

  2016年,中國在歐洲投資急速增長,在歐盟28國投資額達到350億歐元,同比增長77%,引起了歐盟國家的憂慮。德國近期修改《對外經濟法》,擴大德國經濟部審查並購案的權力,凸顯歐洲國家對中國投資的焦慮感和不自信在上升。

  首先,歐盟擔心,中國投資會“威脅”歐盟團結。歐盟對“一帶一路”倡議持開放態度,但同時對中國加強“16+1”合作具有矛盾心態:擔憂中國“一帶一路”中東歐“16+1”合作不利於“歐盟團結”。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曾指出,“中國推動的‘16+1’是與歐盟平行的地區合作框架,一定程度上分化了歐盟”。

  其次,歐盟擔憂中國動了西歐國家在中東歐的傳統“奶酪”。中東歐國家原本在歐洲“一體化”市場是西歐發達工業國的“二級市場”,是德法英的大國輸出過剩產能的內部市場。歐盟擔心中國加強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搶了西歐國家在東歐的市場份額。

  最後,歐盟擔心中國投資威脅“歐洲製度自信”。中東歐16國曆史上均為前社會主義國家或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冷戰後,上述國家均選擇走“西方道路”。波蘭等11國先後加入歐盟,擁有了歐盟“平等的一票”。隨著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深入和歐盟陷入困境,擔心中國模式深刻影響中東歐國家的心態凸顯。歐盟擔心中國模式的吸引力大過“歐洲一體化”的感召力,擔心“中國標準”開始超越“歐洲標準”。歐盟內部開始出現了要以勞工、債務、人權等所謂的歐洲“高標準”對中國在中東歐合作進行設限的苗頭。

  中東歐:急盼搭乘“一帶一路” 快車

  2012年4月,在中方的倡議下,首次“16+1”領導人會晤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首次規劃了“16+1”框架內互利合作的未來,得到中東歐各國積極響應。華沙會晤後,“16+1”領導人又先後舉行布加勒斯特、貝爾格萊德、蘇州和裏加四次會晤,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建設加速推進的4年來,各項協定逐步落實。

  中東歐急盼中國投資促進互聯互通。中東歐16國自然資源豐富、人口素質高、港口條件好、市場容量可觀。該地區總麵積133.6萬平方公裏,占歐盟的百分之三十;人口1.23億,占歐盟四分之一。但是在中東歐地區,尤其是巴爾幹半島久經戰亂,經濟凋敝,社會發展水平長期不理想。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建設了匈塞鐵路、黑山首條高速公路、中歐陸海快線等基礎設施,在中東歐國家設立更多物流中心,有力推進了區域間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中東歐國家在亞歐大陸橋中的樞紐作用。

  中東歐急盼中國投資促進經濟發展。中東歐國家普遍認同,“發展才是第一要務”,“向東看”趨勢明顯,在經濟上與中國互補性逐漸體現。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和塞爾維亞在斯梅代雷沃鋼鐵廠等開展產能合作、中國和捷克在航天航空、生物科技等高科技製造行業進行深入合作。“一帶一路”建設與中東歐國家發展規劃深入對接,如波蘭的“琥珀計劃”。

  中東歐國家急盼中國投資的金融助力。中東歐國家經濟發展需要巨大的金融支持,其原先傳統依賴世界銀行的資金支持已經遠不能滿足發展需求。中國-中東歐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於2016年底正式成立,該公司同時發起設立中國-中東歐基金。該基金規模為100億歐元,計劃撬動項目信貸資金500億歐元,重點關注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製造、大眾消費等行業的投資合作機會。這種中國前所未有的創新性金融為中國-中東歐合作提供了強大的助推力。

  開放包容聯動:中國-中東歐合作的“正能量”

  “共商架設合作之橋、促進共同繁榮大計”是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漢堡峰會上演講主題,這恰恰給分歧中的中歐合作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在世界經濟初步呈現複蘇的時刻,歐洲麵臨諸多挑戰。保護主義在歐洲不同層麵抬頭。但同時,歐洲是全球化的推動者和捍衛者,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國和歐盟在“16+1”有一定的分歧,但更多的是共同有利益。

  開放是趨勢:“麵對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大潮,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路徑”,中東歐不僅是歐洲的,而且是世界的,不僅需要歐盟,也需要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

  包容是基礎:中東歐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外部的支持也是多渠道。世界格局多元化趨勢加強,歐洲必須重新確立自己在新的全球格局、舊的盟友關係中的定位,擺脫中東歐國家是西歐發達國家“後院”的思維,抓住與中國在內的新興力量合作的機遇。

  聯動是方向:“一個人的努力是加法,一個團隊的努力是乘法”。中國在中東歐國家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是讓世界經濟“聯動”的脈搏更為順暢。中國具有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和融資優勢,西歐發達工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機械等方麵具有技術優勢,雙方在“一帶一路”中東歐合作方麵不是零和博弈,更多的是優勢互補。隻有聯動,才能讓多元歐洲重新開啟“一體化”正確方向,才能讓世界經濟更具活力。

(責任編輯:DF307)

最後更新:2017-07-21 09:06:51

  上一篇:go 分析師解密——美國股市估值是否真的過高?
  下一篇:go 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最賺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