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股票
寫在恒指突破28000點之際:港股資深投資人係列采訪
采訪對象:前私募基金合夥人;香港本地交易員;知乎上的美股大V
前私募基金合夥人
采訪人背景:做過大買方的海外分析師,也當過A股的私募基金合夥人,自詡為重視基本麵的價值投資者。
股票投資年限:10年,港股投資年限:4年
Q:最初是什麼原因進入港股的?
A:因為工作原因,其實我很早就有關注港股市場。
前幾年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沒有被納入MSCI指數體係之前,海外資產管理機構想要投資中國,最主要的渠道就是香港股市。
但當時和這些專業投資者聊,感覺金融危機之後他們一直就不看好中國,最初因為四萬億,後來因為地方債務隱患等等,看空中國在很多投資圈是一種“政治正確”。
所以那時候去看主流機構在全球的股票配置比例,會發現對港股的配置比起指數基準來說簡直低到不能再低。
因此當時我從反向投資的角度,就覺得港股是不是有機會。不過因為工作性質不允許買賣個股,所以也就是在場外看看。
後來滬港通開了,自己也離開了那份工作,可以自由投資了,就自然而然的開始進入港股市場。
特別是到了15年2、3月份,當時感覺到A股已經進入大牛市中後期,市場沒有了明顯低估的機會,所以開始把主要的資金都放在了港股。
Q:還記得第一隻買的港股是什麼?
A:我記得應該是珠江鋼管,但這大概也是最失敗的投資之一(笑)。
當時買它是因為2014年油價暴跌之後這隻主要做輸油管道的公司也跟著暴跌,PB跌到了0.3還是0.4,然後公司將廣州郊區的廠房搬遷後,又將工業用地轉成了商業用地,開始蓋樓賣樓,所以覺得會有煙蒂股翻身的機會。而且越跌越買,加了很多倉。
其實這是犯了港股大忌之一,就是試圖左側抄底。因為港股的散戶少,逆向投資的人其實很少,而股票低估的時候低到不可思議,跌破淨現金值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做左側投資壓力會很大。
後來樓是蓋起來了,也趕上了房地產的好時候,銷售很火爆,但公司卻沒有因此特別分紅,所以港股投資者根本不買賬。而且主業一直都一塌煳塗,盈轉虧,虧轉大虧,本來負債率就高,淨資產很快就虧掉了不少,原來看到的低PB變成了價值陷阱。
但我的止損還是不夠利落,一直幻想會有契機可以翻身。直到2016年年報出來,發現業務實在是沒有起色,這才割肉,前前後後虧了50%吧。
第一隻買的港股就虧這麼多,也算是開局不利了。不過也學到了很多,知道港股和A股不一樣,跌起來真的沒有底,不要幻想會有韭菜幫著撐估值,甚至超跌反彈的機會都很難有。
Q:說說投資港股路上印象最深刻的經曆?
A:應該是2015年4月的那次暴漲了吧。因為A股有漲跌停板限製,在牛市裏最多也就是幾百隻股票一起漲停。結果清明假期因為證監會開了公募基金通過滬港通投資的口,於是假期結束的第一個交易日港股集體跳空高開。
我當時還在上班沒看盤,結果手機一直在響,拿起來一看發現是交易軟件的漲跌幅提醒。再一看,港股自選股平均漲幅在20%以上,眼珠子都快掉出來了。
不過那次暴動沒持續多久,因為是投機資金和杠杆資金炒作的結果,長線資金都還沒來得及動,所以很快就哪兒來回哪兒去了,自己的持倉也基本上都做了一次過山車。但也因此見識到了港股不是沒有賺錢的機會,隻是需要契機。
Q:分享一下最賺錢的經曆吧?
A: 應該是南方航空吧。當時油價暴跌後覺得對航空公司應該特別有利,而且人民幣還在升值。既然判斷油價一時半會爬不起來,就開始看航空股。
先是買了A股的南方航空,吃到了2014年底的一波。然後回過神來一看,發現港股南航要便宜50%,雖然港股當時也漲了一些,但絕對價格也就是A股沒漲之前的水平,於是就賣了A股買了港股。後來大概第一波股災之後反彈的時候走了,總共賺了三四倍吧。
在這個事兒之後我總結了兩條經驗,一個是港股因為機構投資者為主,而且之前海外機構又居多,大家的投資決策流程都比較長,所以就算出了什麼利好,也要等挺久才會反映在股價上。所以對於這種AH股都有的企業,往往可以一條魚吃兩遍,十分給力。當然現在內地資金越來越多的往香港湧,像這樣的機會就少了很多。
另一個是港股其實非常適合做戴維斯雙擊。因為殺估值的時候會殺到特別狠,跌到小股東懷疑人生,比如0.2、0.3倍PB,又或者是跌破淨現金,這種在A股是幾乎不會出現的。而且港股經常會很理性給周期性股票一個折扣,認為他們的盈利不可持續,但等周期真正來了之後,這個折扣又會收窄。
所以等到企業經營狀況好轉時,估值回歸疊加盈利提升,會讓股價上漲時綁了個火箭。這一點今年在內房股,比如恒大、融創乃至我買過的雅居樂身上也體現的特別明顯——之前是所有人都唾棄,沒有人看好,所以估值可以殺到兩三倍市盈率,相比A股的房地產股簡直便宜到不行,然後今年就飆了。
Q:想對躍躍欲試的港股小白說點什麼?
A:港股真的是個很考驗投資能力的市場。像今年這麼大的牛市,指數漲了30%多,騰訊舜宇吉利等大白馬漲到飛起,但其實股價上漲的公司隻占一半,這在A股是不可想象的。
每次A股牛市裏,大家最津津樂道的就是消滅1元股,然後依次消滅5元股、10元股,但在港股市場裏,再大的牛市還是會有很多股票是仙股(指股價低於1港幣的股票),還是會有很多股票不漲反跌。所以指望像在A股那樣,遇到牛市就閉著眼睛買入然後等輪動補漲,在港股是會吃大虧的。
但港股又是一個散戶非常有用武之地的市場。國內的券商基本上完成了對A股公司的全覆蓋,而且研究員們比誰都勤快,所以哪個公司有點什麼新動作,哪個公司下個季度可能業績會超預期,基本逃不過研究員的眼睛。
這些券商研究所服務的對象,顯然不是散戶,而是那些基金啊保險等大金主,所以機構也都會第一時間得知基本麵或者消息麵的變化,從而完成買賣交易。因此對於散戶來說,信息不對稱特別明顯,能跟在機構身後喝口湯就不錯了,還經常會被割韭菜。
而港股不同。我記得有過統計,所有大投行研究員覆蓋的港股公司加起來隻占市場的30%。剩下70%雖然有很多老千股或者半死不活的爛公司,但也經常會有遺珠的好企業,基本麵發生變化了,可是股價卻沒變化。港股投資者往往“不見兔子不撒鷹”,甚至“見了兔子還要想一想再撒鷹”。
所以個人投資者如果真的能做深入研究,搞清楚投資邏輯,完全可以買入後淡定的等到研究員逐漸開始覆蓋,機構慢慢開始買入,流動性變得越來越好,最後企業被納入指數、滬深港通等,形成了正向循環,這時候再把貨賣給那些急切要接貨的機構們。
一句話形容吧,港股既是天堂也是地獄,如果對自己的投資能力特別有信心,就放馬過來,就算不是專業投資者也能獲得很好的收益。但如果是人雲亦雲或者沒有扭轉做A股的思路,那港股也絕對會讓你體驗到生不如死的感覺。
香港土著資深交易員
采訪人背景:香港土著 資深交易員
股票投資年限:12年,港股投資年限:12年,輸嬴一笑間
Q:最初是什麼原因進入港股的?
香港人的生活和金融市場是一種水乳交融的關係。
每天電視裏財經新聞都是主角,播放連續劇的時候底下經常也會滾動股市動態。到街上,老人家都在研究賽馬,年輕人呢就會聊聊上市公司。
股價啊K線啊這些東西,早就滲透到香港這個城市的每一根毛細血管裏了。
我從小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也是很早就開始接觸到股票市場,久而久之就對那些跳動的數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香港,隻要你感興趣,媒體上的財經新聞和大量的相關書籍簡直唾手可得,我的大部分基礎知識也是從中得來。
上了大學以後,我覺得光紙上談兵是沒意義的,得用真金白銀去實盤操作。家人也支持,給我提供了一些資金開始投資港股。
這點可能和內地不一樣,在內地讓大學生炒股是一種不務正業的體現,而在香港,這是有理財意識的象征,其實很多家庭都是支持的。
Q:還記得第一隻買的港股是什麼嗎?
我記得第一隻買的是萬威國際(167.HK) ,具體什麼原因已經不太記得了,總之是那個年代比較紅火的科技概念股,而且也確實見過他的產品,覺得不是完全的老千。研究了一下技術形態和基本麵,就下手了。
但這次的投資完全可以說是一場惡夢。才買了不過幾天,這家公司便宣布供股*,然後第二天一開盤股價就跳空低開了30%。這也是港股的可怕之處,沒有漲跌停板,一旦有超出市場預期的壞消息,第二天跳空下殺的幾率很大,會讓人措手不及。但同樣的,如果有好消息的話,也會讓人來不及上車,瞬間股價就會被拉上去。
說回萬威國際,當時心情爛透了。因為第一次上手直接就投入了真金白銀,心理波動很大。如果之前能多做一些模擬盤交易,特別是如果有現在這樣和實盤交易幾乎一模一樣的模擬交易係統,這樣可以對市場有更多了解後再轉成實盤交易,相信就能更坦然的麵對漲跌了。
Q:說說投資港股路上印象最深刻的經曆吧?
應該是2007年8月17日那個被稱為”大奇跡日”的一天吧。
當天恒生指數受外圍股市的影響,一度下跌了超過1200 點,而且是下午開市後垂直下跌。我當時入市時間還不久,但也能感覺到周圍股民的絕望。
但等到收市前90分鍾,突然從內地傳來了“港股直通車”的消息,帶動恒生指數從低點極速反彈。雖然收盤還是跌了兩百多點,但之後的升浪正是從這一次反彈開始。兩個多月內,恒生指數漲了60%,一舉到了曆史高位32000點左右,置身其中的股民深刻的體會到從地獄到天堂的感覺。
我覺得這正是股票最令我著迷的地方,他和賽馬、賭博之類的刺激感覺還不太一樣,是一種持續的,而且自己掌控感更強的刺激,再加上有外界因素的助力,確實能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記憶。
Q:分享一下最賺錢的經曆?
應該是承興國際控股(2662.HK) 。去年初買了之後一直持有到現在,大概賺了四倍。
當時買它的原因是因為公司剛易手,然後我搜了一下新老板的背景資料後,發現她的人脈極強,很多跨國公司都是她的客戶,而且泛娛樂的業務在國內大有可為,所以我用了真金白銀投下了信心的一票。
港股的好處就是市場一開始往往是用非常悲觀的預期來看待一家公司的業務轉型、賣殼、重組之類的舉措,隻有當公司一步步證明了自己的新業務發展,股價才會水漲船高。這和內地股市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給最樂觀的預期,N個漲停之後再來消化估值完全不同。
而且內地股市很多時候這種漲停板的錢小散戶是賺不到的,消息人士都會提前布局然後直接大單封一字板,而港股則有很多上車的機會。
Q:想對躍躍欲試的港股小白說點什麼?
港股有很多自有的交易規則,對港股小白來說肯定需要花一點時間去適應。港股可交易品種挺豐富,除了股票之外也有交易所買賣基金、渦輪和牛熊證等,這些產品也可以幫助投資者製定適合他們的交易策略。
剛才也說了很多港股的好處,但最後還是潑一潑冷水,從交易員的角度給想要參與港股的投資者一點建議。
因為港股市場是一個成熟的金融市場,參與者除了大部份是機構投資者外,散戶也大多是有多年交易經驗的,所以不會有那麼多“韭菜”和你對賭,再加上市場的交易量相比A股小太多,所以一些市值比較小的公司股價大起大落、一路下跌等等事情都時有發生。
投資者能做到的就是不要把雞蛋裝在一個籃子裏,另外對於新入場的小白,最好從大白馬、市場公認的藍籌股做起,不要看到股價便宜就去碰那些仙股,否則很可能會死的很慘。
知乎大V散戶
采訪人背景:小散戶一枚,有過短暫的美股分析師經曆,知乎粉絲逾兩萬。以基本麵研究為主,也會看看技術指標,信奉“百無禁忌,掙錢就行”。
股票投資年限:5年,港股投資年限:1年
Q:什麼原因進入港股?
A:2015年股災之後,就陸陸續續聽到有人把資金轉移到港股市場的消息,不過真正下定決心的原因,還是因為大老板在群裏吼了一句,“今年港股市場一定會有一波機會,我們要把重心放到這裏。”
作為一名敏(gen)感(feng)的投資者,如果對這樣的信息還置若罔聞的話,實在愧對我多年的“韭菜成長日記”,何況這還是我們基金經理出身的大老板的判斷。
當然,有想法和真正決定做之間還是差了很多功課的。在下定決心投資港股之前,我閱讀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因為之前對美股比較熟悉,然後港股市場整體來說又和美股有比較大的相似之處,比如都是基本麵驅動啦,機構投資者為主啦,所以了解起來還比較快。另外我也特別研究了技術麵,比如恒生指數在月線級別,如果能夠破了前高的話那麼趨勢肯定會更強。所以,最後就下定決心要買港股了。
Q:還記得第一隻買的港股是什麼?
A: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接著上麵回答,當時雖然下了決心買港股,但是具體買什麼也不太了解。我自己的投資經驗大部分都集中在美股市場上,對美股的科技類企業比較熟悉。而港股又是一個以金融、地產、基建等大市值公司主導的市場。
而且,簡單的看過一些港股的投資者訪談和研究報告,感覺雖然港股市場在A股、美股、港股這三個市場裏麵流動性最差,但是卻又一個最有效的市場,本身以機構主導,預測未來幾個季度的盈利能力遠超普通散戶。作為一個小散戶,承認市場比自己聰明,這點覺悟我還是有的,所以也就不打算在港股市場找alpha超額收益了。
那麼談到Beta,大部分人的反應肯定是買指數,不過恒生指數讓我不太喜歡的一點就是成分股裏麵有很多沒什麼成長性,而且還具備高杠杆屬性的地產、金融股。然後,轉念一想既然所有的牛市都是龍頭股領漲,那麼幹脆買騰訊算了,也算是買了一個增強型的港股指數基金。而且看了一下騰訊的財務報告,資產負債水平、潛在業務(比如還沒有完全釋放的廣告業務)、盈利增長都還不錯。唯一的缺陷大概就是估值挺貴的,當時2萬多億的公司按照1.3倍的peg來估,始終覺得有點滑稽。
結果沒想到的王者榮耀如此火爆,造成騰訊的收入和估值都創了新高,一不小心中了一個戴維斯雙擊,看來我和港股還蠻有緣的。
Q:印象最深刻的經曆?
A:最深刻的印象就是2015年股災全程在場了吧。
因為一些個人原因,4800點才進的A股,牛尾沒有抓到,卻與熊頭撞了個滿懷。當時,證監會開始清配資,指數開始回調,風險開始積蓄,但是市場依然盲目樂觀,認為跨越上一個6000點牛市近在咫尺,等到第一次千股跌停的時候,指數暴跌到4000點的時候,恐慌情緒才開始釋放。然後證監會緊急糾結國內二十幾個像重陽投資這樣的私募,一邊發聯合申明說價值投資的機會顯現,一邊各掏腰包買了點成分股,市場有了千股跌停後的第一次反彈。我也是這個時候跟著大佬們進去的,當時還覺得自己特聰明~
然而沒想到的是,第二天直接就高開低走,最後直接又來一個千股跌停,瞬間我就懵了。以我僅有幾年的投資經曆,完全沒遇到過這樣的極端行情,還記得當時國外的朋友還打趣的問,你們國家的大盤是在除權嗎?
左思右想之後,就決定既然看不懂那就不玩了,然後在跌停板上把所有倉位都清掉。接著,又把模擬盤滿倉分級A用來觀察市場。在當時那個市場,用人心惶惶、流言蜚語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一方麵大家將信將疑國家隊的力量,另一方麵又在股災1.0,股災2.0的進程中,千股跌停的慘劇中不斷的徘徊究竟是割肉還是堅持。而我因為始終覺得看不懂當時的市場,也不敢輕舉妄動。反而是自己滿倉的分級A模擬盤,卻因為作為A股市場為數不多具有對衝效應的品種,而以正收益大幅跑贏了滬深指數,導致更加不敢輕易入市了。
股災2.0之後,大概2800點位置,開始第二次嚐試性建倉實盤,然後市場真正第一次的大幅反彈是從這裏,一度也以為股災已去,慢牛重啟,又把倉位加回來,結果,證監會推出熔斷模式,導致股災3.0的發生。股災3.0的千股跌停的第一個交易日晚上,我左思右想之後,覺得不能坐以待斃,就在美股市場上,找到兩倍做多滬深300的ETF (代碼:CHAU),一咬牙,頂著兩個點的貼水(因為市場判斷明天可能會繼續暴跌),放了等量做空倉位,用於對衝覆蓋A股的倉位。果然,第二天開盤股指低開3個多點後,繼續向7%的熔斷機製觸發。第一次熔斷15分鍾,接著觸發了第二次熔斷,導致當天交易所提前收盤,創造了近年來證券行業,提前下班紀錄…….再之後,熔斷機製被暫停,股災3.0過去,市場波動率下降,慢慢走出陰霾,回過頭來看,全程經曆股災,還基本沒受什麼傷,全靠膽小和運氣好……
類似這樣股災中的投資經驗,在港股市場其實也可以實現,因為無論是牛熊證還是反向ETF,都可以對衝自己的多頭倉位,這個比起A股來說還是方便很多的,這也是我現在選擇配置港股的一個額外的原因吧。
Q:最賺錢的經曆?
A: 最賺錢的話,是指收益還是收益率呢,因為以前也瞎搞過期權,但是不成體係,基本上是大賺大虧,做了一場過山車。
港股的話其實就是騰訊了吧,這個之前也介紹過了,那我說說真正靠分析捕捉到的一隻美股大牛股吧,畢竟港股和美股還是有相似之處的,可以供大家參考。
這家公司就是英偉達Nvidia。當時,朋友推薦了VR概念組合,提到了英偉達。然後我就去翻看了英偉達的資料,才發現這家公司很不簡單,已經在人工智能、雲計算、數據中心、無人車多方麵業務做了布局,而且本身資產質量、企業商譽都非常好,也跟一些技術行業的朋友打聽了英偉達的技術實力,總之,在GPU領域遠遠超過老二AMD。總之,無論是估值、還是資產質量、題材概念、管理層能力、企業商譽都感覺真是找不到一個缺點。
另外一方麵,Alpha Go戰勝李世石,把人工智能帶進了大眾視野,也帶進了資本市場。當時看到的一個核心需求,就是人工智能所需要的計算能力,對GPU這種大規模並行計算的芯片有大量的需求,這對於一個英偉達來說,是一個產業級的需求風口。Alpha Go 戰勝了李世石,是人工智能發展的裏程碑和標杆之一,後續會大規模提高對GPU的需求。
後來,沒過多久,英偉達的價值就被市場發現了,數據中心的訂單源源不斷的湧來,營收不斷創新高。PE估值也從硬件製造銷售的區間,進入了人工智能的區間。不過,可惜的是,中間因為自作聰明,想做一波高拋低吸,結果不小心踏空了一個很大的主升浪,後悔不已。痛定思痛過後,也就懶得再折騰短線操作了。
如果要將美股英偉達這樣的案例對應到港股上,其實就是類似舜宇光學科技和瑞聲科技這樣的科技大白馬。看準了行業前景、公司地位等因素,如果估值還不貴,那就得果斷買入。因為港美股不同於A股,大家對於未來盈利的預期不會打得特別滿,所以股價會跟著盈利增長慢慢向上,萬一撞上風口估值還發生了切換的話,賺的還能更多。這一點對散戶還蠻友好的,不需要內幕消息也能賺到錢。
Q:想對躍躍欲試的港股小白說點什麼?
A:額,作為一個小白,我其實也不知道應該跟小白說什麼。說“苟富貴,勿相忘”可以嗎?(笑)
個人覺得港股因為機構作主導,散戶流動性不足,所以在定價方麵經常比較準確吧,常常不會給普通投資者帶來額外的收益,一分淨利潤對應一分股價。
有時候看起來的AH溢價,或者同行業公司不同倍數的估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港股自身的定價機製決定的。所以,在邏輯上,太過直白的套利策略不推薦重倉持有。有時候,投資還是安全保守比較重要,華爾街有句老話,There are old traders and there are bold traders, but there are very few old, bold traders。(完)
最後更新:2017-10-08 19:17:06
上一篇:
港股創10年新高,一個新時代開始!
下一篇:
距2015年高點僅一步之遙!港股重回“大時代”,A股節後大猜想
就在剛剛10:35,A股平地兩聲驚雷引千股爆漲:同洲電子
就在剛剛10:37,A股平地兩聲驚雷引千股爆漲:中遠海科
就在剛剛10:38,A股平地兩聲驚雷引千股爆漲:中孚信息
就在剛剛10:39,A股平地兩聲驚雷引千股爆漲:上港集團
剛剛11:34分,A股五雷轟頂炸開牛市漲停潮:龍頭股份
剛剛11:39分,A股五雷轟頂炸開牛市漲停潮:泰嘉股份
剛剛11:40分,A股五雷轟頂炸開牛市漲停潮:同洲電子
剛剛11:35分,A股五雷轟頂炸開牛市漲停潮:旭升股份
A股大事突發!周末深夜A股爆出罕見大動作,下周大盤必定突破3800點?
周末晚間!A股爆出罕見大動作,下周上證指數必須突破3800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