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6 返回首頁    go 股票


港股又見高台跳水,還記得我曾說過的反向指標嗎?

文 | 王雅媛

今天下午,估計大家見麵的第一句問候是“港股為什麼突然跳水了?”

(圖片來源:微博)

恒生指數今天早上高開0.25%,開盤後曾漲87點,高見28,798點,再次刷新近十年的高位,但到了下午2:45開始跳水。

從下圖可以看到在短短不到半個小時內,恒生指數最多跌逾600點,低見28,094點,大市成交1,165.15億。其中,藍籌股幾乎全線飄“綠”,吉利汽車(0175.HK)跌7.45%,領跌大藍籌。

(圖片來源:騰訊證券)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外圍市場的表現。已開市的德國指數於同一時間表現還算穩,之後跌勢才開始加速,也就是說很大可能是給港股拉下馬的。

我們再看看影響全球的美國標普500指數期貨,雖然途中出現急跌,但也僅回調0.54%,考慮到美股最近強勁的走勢,回調0.54%也根本不算什麼。

(圖片來源:Investing.com)

因此,我們大概可以得出結論:

今天港股的跌勢,與外圍市場因素未必有太大關係,可能和香港或內地市場有關。

綜合多方麵的觀點,討論最多的是以下4個因素:

(1)看起來像有大鱷在殺牛證,在28,300~28,400之間有3億美元的牛證被收回。

(2)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就債務問題發表了更多的評論,家庭債務杠杆比率上升相對較快(需要再觀察)要關注資產泡沫上升的風險;

(3)3個月的銀行同業拆借利息升至5月以來最高,今天的港元銀行同業拆借利息突然飆升,這可能會導致市場對流動性進一步收緊產生擔憂;

(4)今天是美股暴跌30周年紀念日,三十年前的1987年10月19日,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暴跌22.6%,創史上最大單日跌幅。

而我認為,以上的原因都是事後總要找些安慰或明白的投資者找回來的牽強解釋。其實,今天的大跌更像是一場沒有預謀,但卻能預測的獲利操作。

首先,美股這幾天迭創新高,道瓊斯指數收市首次站上23,000點,今年以來第51次刷新收市紀錄,但港股指數卻一直不溫不火。說明即使是今年特別強的港股,這幾天都給大量的獲利壓製著,老早就有人部署獲利了。

其二,恒生指數的回調早有預兆,因為前幾天香港交易所(0388.HK,以下簡稱“港交所”)又大漲了。

今年7月,我曾寫過一篇關於港交所的文章《 牛市 港交所不漲才是投資者最大福祉 》。

內容大致是說:

以港交所的表現及“券商的股價基本上都趴在地板上”來判斷港股仍處於“理性牛”,而非處於牛市結束前的階段 —— 第三期瘋狂牛市。

最後,文章的結論是港交所不漲,才是我們港股投資者的最大福祉,因為往往港交所漲都是大市完結的征兆。

港交所不存在急漲的基礎

今年,圍繞港交所應否上漲就兩個邏輯:

(1)成交量上去了,港交所賺得多了,所以股價應該有所反映;

(2)證券及港交所都是牛市的品種,今年毫無疑問是牛市。它們未漲,所以存在機會。

我認為,第一個邏輯本身是沒有問題。港交所代表了香港的證券交易市場,它的收入來源近一半跟交易量有關。因此,交易量上漲,港交所賺多了,股價上漲是合理的。

但問題在於交易量上漲是建立在什麼因素上呢?

如果是說,短時間內港股的優質股,如:騰訊控股(0700.HK)等,這類平台型公司的數量大幅上升,國際資金要投這些公司就需要來香港交易,導致成交量每天2,000億。

在這種邏輯下,港交所估值得以提升,股價大漲是合理的。因為這是一個急速並能維持的結構性改變。

但2017年以來,所謂的“新經濟股票”,其實港股都隻不過是多了兩隻而已。一隻是眾安在線(6060.HK),另一隻是即使上市的閱文集團。美圖公司(1357.HK)不算!

因此,港交所的結構性改革隻是在緩慢進行中,不見得對成交量有明顯的幫助。

那港股有些時間段成交量急漲的原因是什麼呢?這往往是資金開始過於貪婪、激進導致的。

港交所的第一次急漲

例如:今年7月,一個月內恒生指數由25,000點上漲至27,000點,但一天的成交量都沒有超過千億以上。8月初,恒生指數維持升勢,到了月末更一度衝破28,000的關口,炒風開始濃烈,成交量連續幾天達到1,000億以上。

(圖片來源:富途)

資金想到港交所會受惠,當時港交所就創下了今年新高 —— 230.65元。

(圖片來源:富途,港交所股價走勢圖)

不過,短短幾天之後,大市直瀉1,000點,為什麼?

大家都說今年是牛市,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高手的牛市。今年漲的牛股都有明顯的基本因素改變作為支撐,言下之意就是資金都是很理性的選擇風險及回報率比最好的股票。

市場上的投資者就賺兩種錢,一種是企業盈利上漲的錢,另一種就是交易對手犯錯的錢。

部份投資者突然不理性,短時間內把股價炒得過高,這批理性的高手自然不願意跟進,甚至會利用你的錯誤,選擇高位沽貨,大市亦自然跟隨回調了。

港交所的第二次急漲

港交所股價應否上漲,除了港股成交量上漲這邏輯以外,還有另一個被我認為是無稽之談,近乎迷信的邏輯 —— 港交所及券商都是牛市的品種,牛市中它們的股價必升。

9月18日和9月19日,恒生指數連續兩天收盤終於站在了28,000點以上,當時大家都認為牛市正式要來了。雖然,成交量隻是輕微上升,但是既然確認牛市要來了,屬牛市品種的港交所及券商應該要大漲。

在那兩天裏,2,700億市值的港交所就漲了近6%,其它券商小弟也緊隨上漲。

之後,恒生指數在28,000點徘徊兩天後,飛流直下近1,000點,讓人大跌眼鏡。

細想一下,牛市品種本身就是一個很粗糙的邏輯,根據過往的經驗去假設牛市就一定會出現大成交量,所以,港交所、券商的盈利和股價就應該大漲。

2017年已經過去了3個季度,恒生指數由22,000點升到28,000點,升幅近30%,但平均成交量卻沒有明顯上漲,完美地用9個月的時間,證明了牛市不一定需要大成交量的事實。

今年8月及9月,港交所股價兩次大漲,幾天後,都以恒生指數大跌1,000點來收尾,背後都指向一個道理。

那就是投資氣氛開始過熱,資金貪婪顯現,買賣操作出現不理性心態及不理會投資邏輯,這時理性的資金就會馬上出來給你糾正,而你付出的就是輸錢的代價。

港交所的第三次急漲

這樣的警示在幾天前又發生了。10月16日,市場傳聞港交所正考慮要求政府降低股票印花稅,港交所盤中曾大漲5%,成交量更創今年新高。

表麵上看是受降低股票印花稅消息刺激,但大家心知肚明,調整印花稅對股市作用有限。那麼多的資金湧進港交所,仍然抱著它是牛市品種,仍然未漲的不理性想法。

三天過後,也就是美股暴跌30周年的今天,理性的資金再一次證明給你看,當市場集體出現不理性的想法時,市場就要調整了。

大家都說買股票難,沽股票的時機更難,而港交所股價表現絕對是這次牛市中,你能依靠的一個沽貨指標。

Last but not least,今天這一跌,應該把很多投資者都嚇怕了,再加上第四季度投資者將偏向保盈利的態度,過往三季能夠躺著賺錢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不過,港交所這三次的完美演繹都是在短時間內完成的,證明了港股仍然是理性資金作主導,出現雪崩式的下跌機會較微小,看來這次港股真的變回一隻慢牛了。

聲明:本人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並無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

最後更新:2017-10-20 10:16:12

  上一篇:go 港股異動︱恒大健康獲董事長場內增持 股價漲超11%
  下一篇:go 中國股市發生了一個偉大的轉變:A股漲停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