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
直播
直播進入行業收割倒計時,誰將突出重圍?
一、直播進入行業收割倒計時、誰將突出重圍?
任何行業的野蠻生長都是為了最終的收割,誰將是直播行業的收割者?
2017年初,隨著《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出台,新一輪的直播平台淘汰形勢初顯。2月24日,上海市網信辦就直播中的低俗色情問題約談熊貓直播與全民直播的企業負責人,責令其全麵整改;緊接著二季度共有18款傳播低俗信息直播類應用被國家網信辦查封,共88家網絡表演平台和單位被查處或關停。
在政策大棒施壓和人口紅利不斷降低的形勢下,小平台逐漸淘汰,大直播生態開始從單純內容競爭開始向周邊電競、文創、線下產業甚至直播出海領域伸出觸角。投資布局和資本運營加重,直播生死局逐漸從內容層麵轉向資本運營層麵。
二、搶人大戰繼續強者、愈強階段來臨
下半年開始,新一波的平台搶人大戰開始,其中鬥魚成為這場風暴的中心主導——連續挖到張大仙、嗨氏搶占手遊直播,主播阿冷填充秀場元素······同樣其他平台也在積極開拓直播內容,虎牙拉來AG戰隊助陣、微笑回歸戰旗。一係列的平台舉動說明,互聯網直播下一場地震來勢洶洶。
我國直播行業經過了“千播大戰”後行業形式由藍轉紅,鬥魚、熊貓等由遊戲發家的直播與映客、花椒等移動直播發展融合的同時,加快了國內直播產品的迅速飽和。根據我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 40 次《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 2017 年 6 月,網絡直播用戶共計 3.43 億,占網民總體的 45.6%,網絡直播的用戶規模和在網民中的整體占比皆出現下降。
用戶增速降低的同時,行業發展困頓之間暴露:
第一,直播漲勢後勁不足。隨著行業政策規範化,在線直播市場門檻提高,分析師認為,直播行業荷爾蒙經濟逐漸消退,直播行業逐漸回歸理性,直播市場馬太效明顯,形成強者逾強局麵。
第二,紅海競爭巨頭碾壓。單就近兩年直播形勢來看,鬥魚依靠先行優勢和主播優勢仍一家獨大,利用積累的資本優勢開始收割頭部內容資源。同時,後來者如熊貓、虎牙、映客、花椒也在不斷追趕中。頭部企業內容和資本迅速堆疊,行業壁壘逐漸增加,後來者難以獲取發展資源。表麵上看是中小直播平台哀嚎一片,實則是頭部直播平台競爭優勢持續碾壓的結果。
第三,盈利不佳行業洗牌。直播行業主要收入仍然依靠觀眾打賞為主,電商廣告等其他收入模式仍不成熟。麵對每月上億的帶寬和頭部主播簽約費用,沒有成熟的發展布局難以支撐,同時頭部直播平台的商業模式,也正在迅速成型吊打新平台。
2016年的“千播大戰”之後,市場風口期曾活躍的超過400家直播平台,迅速消耗著國內直播受眾資源,並在人口紅利期過後光速縮水到150家。近六個月以來,為了應對行業的瞬息萬變,多數直播公司開始采取內容精品戰略。同時,資本入局的速度也在進一步加快,多樣性投資和資本操作標誌著直播行業的成熟。
三、紮堆上市卻“各懷鬼胎”
在停牌4個月後,9月4日,宣亞國際發公告,擬以28.95億元的價格收購映客48.25%的股權。為規避借殼上市,映客團隊借錢給上市公司收購自己。數據顯示映客2016年淨利4.8億元;2017年Q1淨利2.44億元。如此好的市場前景下選擇上市套現,唯一的問題可能出於對直播前景的不信任。
從年初開始,隨著直播新鮮度下降,多數直播平台開始出現用戶數量下滑,映客月活躍用戶從1686.28降到1386.28,徑直減少300萬月活,頭部移動直播平台頹勢初顯的同時,加速了資本介入的步伐。
同時,坐擁秒拍、一直播的一下科技目前也在尋求上市,與映客不同的是,目前秒拍和一直播在短視頻和移動直播領域仍舊處於上升階段,未來融資上市的目的,可能是以資本優勢繼續收割移動直播市場。
而在傳統直播領域,虎牙也在積極準備上市,但在過去6個月中,數據顯示虎牙網頁端訪問量較同行業還有差距,移動設備端播放時長較鬥魚還有較大差距,內容上頭部主播開始被鬥魚等瓜分,嗨氏被鬥魚挖角事件也給了虎牙移動直播領域的步伐產生了一定影響。縱觀虎牙嗨氏事件,平台與主播之間也在輿論上明裏暗裏大打了一場口水仗,虎牙之所以反應如此激烈,在於手遊直播是其流量的一大支柱,也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其內容模式單一,過於依賴遊戲領域的現狀,嗨氏的離去無疑對其是一記重創,在虎牙尋求上市的節骨眼,頭部主播的變動確實令人對虎牙的前景產生擔憂。
四、投資領域“各顯神通”
相對於移動直播領域的上市和套現套路,鬥魚、戰旗等遊戲起家的直播平台步伐較穩。除繼續鞏固內容優勢之外,“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裏”的原則被逐漸貫徹,部分直播平台在融資過後選擇將業務向周邊擴散,並投資周邊產業。多領域觸手的延伸,在為直播運營成本減壓的同時,也將企業風險進行了分化。
在今年的戰旗發布會上,戰旗宣布了獨立發展戰略,主要將在直播版權、直播節目、成立2億元電競基金、布局在直播還將成立總額2億元的戰旗電競基金會,用於扶植主播與電競遊戲開發者,整體布局開始向周邊產業蔓延。雖然Lying Man的火爆讓戰旗嚐到了甜頭,但在直播大戰越來越綜合化、全麵化的今天,戰旗深耕遊戲直播的某個細分領域,或許也是無奈之舉。
不久前的龍珠直播發布會上,龍珠直播宣布將對遊戲、體育、泛娛樂和電商四大板塊進行戰略布局,並表示將與騰訊、巨人網絡以及體育賽事版權方、頭部大主播、職業電競戰隊簽約達成戰略合作。宣布投入10億持續打造遊戲直播生態,挖掘超過1萬名新主播,並集中資源打造10位頭部大主播,並開始製作10檔以上直播節目。
不過,坊間也有看法認為,由於頭部主播的缺失,並且與一線直播陣營的差距越來越大,龍珠此舉未免有曲線救國之意,寄希望於通過自身平台資源和投入撬動起新的內容爆款。
在今年的鬥魚嘉年華上,鬥魚表示將投入10億元左右的資金,成立文創產業基金,扶持直播相關企業。包括網紅培訓、電競賽事以及大數據、直播電商等集群。同時,鬥魚在主播培養、投資主播公司和跨行業投資上都有多態布局。
從以上幾家公司的主要布局來看,主要直播公司開始走出直播本身,開展多樣業務以規避行業降溫風險。除主播培養、直播版權爭奪、內容製作外,不少公司開始聯合遊戲公司、電競戰隊開展更多活動,采取更多跨行業合作,保證直播平台的影響力和模式單一的風險。
五、出海戰場“東南亞狂熱症”
迫於國內競爭的壓力和海外市場的廣闊前景,直播出海已經成為眾多我國直播相關公司發展的新思路。其中,國內不少從事競爭激烈的直播、短視頻、手遊行業的企業,已經在海外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將我國的成功模式複製到了海外。
在國內直播幾近觸頂的形式和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背景下,不少國內直播平台將目光投向極具潛力的泛亞洲地區。“一帶一路”主要直播出海國家中,東南亞地區和中東地區發展最為迅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眾多。
第一,人口紅利。發展東南亞目前人口超過6億人,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俄羅斯、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人口均過億,正處於人口紅利期。
第二,互聯網普及率增長快,智能手機的普及率也在快速增長。2016年泰國、印尼、菲律賓的智能手機普及率分別是42.8%、40.4%、49.2%,移動內容需求呈現不斷上升。
第三,經濟紅利。人均GDP超過我國的“一帶一路”國家高達23個,更不乏高GDP國家。例如,卡塔爾2015年人均GDP超過7萬美金,位列全球人均GDP第五位;新加坡以5萬多美金位列第十,為直播的付費打賞等變現提供消費潛力。
第四,政策紅利。在2017年5月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大大發表主題演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大數據、雲計算等建設合作,為各國在互聯網時代提供良好創業環境。
目前看來,國內直播領域出海主要包括兩類公司:國內互聯網巨頭和直播平台出海。其中包括阿裏、百度、騰訊、搜狐等互聯網公司采取自主運營或投資的方式切入海外直播市場,分享國外紅利。鬥魚、映客等直播平台則進行國內直播平台的全球化擴張,借助國內直播技術及運營經驗,開拓海外新市場。
8月22日,獵豹移動發布2017年Q2財報,財報顯示,以Live.me 和手遊為代表的移動娛樂業務收入同比增長 270.5%,收入增長的最大貢獻者是Live.me。在東南亞地區,國內出海移動視頻直播平台 Nonolive 宣布獲得來自微影資本、阿裏巴巴、鬥魚的千萬美元級別聯合投資。目前 Nonolive 直播平台用戶規模、收入規模和知名度已成為當地 Top2 的直播平台。
麵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形勢和發展潛力巨大的海外市場,國內騰訊、阿裏等互聯網公司已經率先出發,鬥魚、映客等直播公司緊隨其後,兩類公司采取或獨立或聯合的方式搶占新興市場,東南亞最先成為我國直播界的投資熱土。
海外直播伴著市場紅利成長的同時,也麵臨著文化、用戶習慣、內容形式甚至宗教等多重難關的挑戰。但值得確定的是, 通過借鑒國內經驗,探索本地化的道路,及更多創新的產品內容、商業模式和運營策略,未來我國直播出海值得期待。
此外,比較讓人意外的是鬥魚,居然悄無聲息地在海外市場上完成了一筆投資。縱觀各大直播平台,得益於先發的資本優勢,鬥魚直播的投資布局更具前瞻性;從產業鏈條,再到出海,整體布局的縱深維度都較為完整。再加上今年以來,悉數將手遊端、秀場類的頂級頭部主播如嗨氏、張大仙、九日、阿冷等收入麾下,早前傳得沸沸揚揚的人氣主播馮提莫約滿一事,也在近期得以圓滿續約,不得不說,鬥魚目前的主播陣容的確令人眼紅。
六、總結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在人口紅利下的直播瘋狂生長期迅速消耗過後,小公司快速出局,大公司迎來收割期和擴張期,鬥魚等占據先期優勢的公司開始滾雪球收割國內用戶、主播、內容和上下遊資源,建立完整的直播生態。對於平台用戶缺乏信心,在競爭中開始出現用戶流失、內容基弱等劣勢積累的公司,開始將目光早早轉向資本市場,追求短期套現出場的苗頭正在蠢蠢欲動。
未來一年,直播行業將會出現內容與資本的雙重亂局,能沉下心來思考公司發展布局,並在亂局中堅持到最後的,才是最後的行業收割者。
最後更新:2017-10-19 1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