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6
直播
直播綜藝,會因《明日之子》的火爆走出寒冬嗎?
導讀
一個爆款的出現,一般引來的都是跟風複製。但在直播綜藝上,不是別人不想模仿《明日之子》,而是臣妾實在做不到啊。
刺蝟公社 | 段宜飛
9月23日,《明日之子》決賽現場,正處輿論風口浪尖上的薛之謙一現身,便引得現場粉絲一片尖叫。
作為今年“三大超級網綜”之一,從數據上看,《明日之子》配得上這樣的尖叫。12場直播,平均觀看人次超3000萬,最高單場達3980萬。
這一次,騰訊在直播綜藝上算是賭對了。
之所以說是“賭”,是因為早在2016年,互聯網直播綜藝就被認為是直播行業“下一個風口”。各大直播平台趁著資本的熱錢,紛紛投入自製直播綜藝節目的運動中,大多都無極而終。
光騰訊一家,2016年就製作了《拜托了!粉絲》、《看你往哪跑》、《下一站大明星》、《X玖少年頻道》等多檔直播綜藝節目,播放量和影響力都比較慘淡。
相比於去年的“廣撒網”,騰訊今年把主要直播綜藝的關注點都傾入《明日之子》中去。節目製作方哇唧唧哇是有著“選秀教母”之稱的龍丹妮,和原《快樂男聲》總導演馬昊組建的新公司。
即使有這樣有經驗的團隊的加入,並且前期投入和宣傳過億的情況下,據全天候科技的消息,《明日之子》第一季節目的營收與成本不過是“基本打平”。
而相比起財大氣粗的騰訊,其它直播平台做直播綜藝就不好過得多。
在2016年8月,來瘋直播宣布投入20億元打造“瘋火計劃”,號稱將尋找100家內容製作機構,推出不少於500檔互動綜藝欄目。
當年,來瘋“發瘋地”做了58檔直播綜藝節目。位列所有直播平台之首。
來自2016中國直播綜藝市場報告
但是,節目的關注度,遠遠沒有達到預期。
可張斌單獨提到了兩檔不同的節目——《玩命直播》和《百人主播》。這是來瘋中兩檔較大型的直播綜藝,每個項目的投入都在2000萬元以上,前者請到了SNH48和楊洋、後者請到MC天佑、李維嘉、肖驍參與,並為之匹配了不同的宣發資源。
“這類的節目效果還是可以的。”張斌說,“但是,純直播平台做的、以主播為主的(直播綜藝)還是相對弱很多。”
雖然主播的高薪被媒體炒的沸沸揚揚,但在做綜藝上,主播和明星之間還是有差距的。
張斌也自嘲:“你想想跑男那種節目,你讓吳亦凡去做,一定很多人去看。但換我們去做,(笑),肯定就沒人看。”
為什麼直播平台做不好直播綜藝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主播的“綜藝感”不強。
點擊播放
GIF/960K
隨意打開幾檔2016年各大直播平台自製的直播綜藝節目,濃鬱的尷尬氣息撲麵而來。許多主播在走出直播間,脫離了秀場和遊戲後,似乎變了一個人,表情呆滯,連說話也變得磕磕絆絆。彈幕裏經常飄出:“看得我尷尬癌都犯了!”
坐在電腦前打遊戲、唱歌、聊天,主播隻需要對準一個攝像頭,和觀眾進行互動就可以了。但是綜藝節目不一樣,它需要主播有更強的“鏡頭感”,而大多數主播並不是天生就具備這樣的能力。
百度百科:鏡頭感是指:演員表演生動、自然,眼睛餘光感受到鏡頭的位置,所作的表情、肢體語言能被鏡頭以最佳角度記錄。
除此之外,綜藝會更多維度、更立體地展現主播的形象和氣質。由於缺少後期剪輯,主播的高矮、身材、服裝搭配等諸多細節都會被觀眾看得一清二楚。彈幕的節奏動不動就被帶跑偏,話題就變成:主播腿粗不粗、是不是猥瑣、觀眾是不是腦殘等話題的討論,上演一場粉絲與看客之間的撕逼大戰。
第二,主播“尬演”的背後,是公會培養體係不夠成熟。
給主播提供一個出租屋、做些簡單的裝修、配上電腦設備……這些行為,經過公會兩三年的1.0時代的發展,已經成為培養主播的基本配置。
而培養主播2.0的時代,公會需要接商業活動代言、線上推廣;進行新聞曝光及事件策劃;電商代運營;微博、微信公號、貼吧粉絲與內容維護;個人視頻製作及主流視頻網站推薦位等一係列經營活動。
對於一個明星的經紀公司來說,這不過是最基本的操作而已。但這些對於大多數公會而言,這一切都在摸索之中。
這不僅是因為主播、公會還是一個較為新興的事物,還和直播根本上的邏輯有關係。直播的出現極大地給個體賦能,讓個人的影響力可以成倍地增加。一個主播能不能火,原因主要在其個人,而非公會的打造。這讓主播在平台和公會之間,占有絕對的主導話語權。
國內最大公會之一的伐木累公會創始人謝帆認為,一個主播能火,“他自身的重量至少要降到50%以上,直播平台要占30%,經紀公司最多就是20%,經紀公司就是一個輔助的角色。”一定程度上,主播的話語權妨礙了主播成為“綜藝明星”的打造。
第三,直播綜藝需要專業團隊進行深耕,但大多數直播平台暫時不敢冒這個險。
《明日之子》之所以能火,龍丹妮馬昊團隊、以及過億的製作宣發成本是根本的保障。但是,除了像騰訊視頻這樣資金雄厚的團隊,絕大多數平台不敢下這個血本。
目前,除了熊貓TV聯合騰訊視頻、芒果娛樂製作的《Hello!女神》投資超過1億元,幾乎沒有直播綜藝節目投入過億。
按照來瘋的“瘋火計劃”規劃,20億元製作500檔節目,即使是均分,每檔節目能分到錢也就在400萬左右,400萬製作出來的“綜藝”質量可想而知。而根據虎嗅網的報道,實際情況下,每個節目能拿到的補貼僅在100萬元左右。
“大家都在做不同的嚐試,”張斌說,“但是到哪個時間點出結果,變成一個主流的直播方式,還是不太好預估。”
“直播綜藝最後實際投入雖然沒有達到20億的規模,但投入還是不少。”他補充道。
在2016年遇冷後,來瘋直播綜藝的團隊已經和優酷合並。直播團隊的重心,將會回歸泛娛樂的直播內容上去。
絕大多數直播平台都進行了戰略的調整,如今播放的所謂的“直播綜藝”,都是錄製好後,在直播平台上進行播放罷了。但仍有一部分小團體,依然在堅持。
他沒有趕上上一輪直播綜藝的砸錢,經曆過數次資金斷裂,團隊從去年下半年的10人,減少到現在的7人。
還好,他一周兩播,堅持到了節目的第二季。人氣也從原先的五六千,穩步上升到如今的七八萬,最高時達到過30萬,他也能時不時出現在直播平台的資訊新聞中。
所以,直播綜藝,是砸錢的問題,還是另有出路?目前依舊尚不明朗。
段宜飛
關注遊戲、直播領域
添加時煩請注明姓名、機構、職務
刺蝟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台,關注領域包括紙媒和數字出版、互聯網資訊和社交平台、視頻音頻平台、影視文娛、內容創業和自媒體、二次元,以及VR/AR和人工智能等未來內容發展方向。
完
點擊播放
GIF/1980K
內容產業報道第一媒體
微博 @刺蝟公社
最後更新:2017-10-19 13: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