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5
直播
直播早就開始做付費了,為什麼知識付費卻總是忽略它
內容付費的風越刮越大,如何看待直播平台也做付費?一直播要如何對付費直播內容進行把控,會直接決定這場試驗的成敗。
文 | 小酥
從得到、分答到豆瓣時間,內容付費的風似乎越刮越大了。從去年就說要做付費直播的一直播,終於要將計劃落地了。3月20日,一直播將開放付費直播申請,篩選優質內容開設白名單,通過審核的人員,會按照門票收入與一直播分成。
部分一直播的用戶可能已經試用過這一功能,從3月8日到3月15日的試用期裏,所有用戶都可以嚐試付費直播。直播時,主播可自行設置入場觀看金額,用戶則有60秒的預覽時間決定是否支付。
不過,這類內容付費功能在直播軟件中早就不是新鮮事了。去年7月,花椒直播就推出私密直播功能,達到11級的主播可以對直播收取門票。8月,易直播也推出了付費直播和付費錄播功能。不同的是,用戶可以免費觀看5分鍾的直播。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直播軟件推出付費功能後,並未對這一功能再進行更新優化,軟件內也沒有針對付費直播的特別入口或檢索分類。相關直播的數量自然也並不太多。
這讓“付費直播”看上去更像是一個錦上添花的小功能。時隔大半年,慢半拍的一直播終於上線付費功能,僅僅是為了蹭一下內容付費的熱度嗎?
實際上,借助微博的流量優勢,以明星直播站穩腳跟之後,一直播就在探尋多種商業變現方式。
2016年,一直播嚐試邊看邊買模式,伏牛堂創始人張天一在一直播上直播美食節目,不僅收到近1萬元的打賞,還賣掉了3000盒米粉。奧運期間,一直播聯手脈動定製了“脈動金幣”禮物在全站進行軟廣宣傳,熱門直播間中出現的脈動金幣能帶來更高的品牌溢價。
而此次推出付費直播,也可以看作是一直播與內容製作者共同探索盈利模式的一次嚐試。為了保證直播質量,一直播並未像其他直播軟件那樣選擇全麵開放,而是需要經過後台篩選。這有助於付費生態的維護,也能吸引到更多優秀內容提供者入駐。
畢竟,直播隻是形式,內容才是核心。
一直播在直播內容的選擇上,也和其他直播軟件有所不同。一直播的主要欄目中,除了主打的明星直播外,還設有 “知識”一欄,邀請過姚勁波、李開複、羅振宇等各種行業大咖進行直播,內容涵蓋了金融、文化、醫療、營銷等各個方麵。在2017年1月4日的版本更新中,一直播就已經推出了針對“財經大拿”的付費觀看功能。
之前在談到“知識付費”時,人們總是選擇性地忽略早已開始試驗內容付費的直播行業,就是因為直播更像是一種娛樂形式,付費的動力卻來自對知識的需求。由主打娛樂的直播軟件來做內容付費,往往最後會變成一項雞肋功能。
不過,密集的明星直播和新浪微博的流量導入,導致一直播的調性已經變得非常娛樂化,而娛樂類的付費形式如果沒有明星、大V的加持,是否還有市場?至少從花椒、易直播大半年的表現來看,答案是否定的。
謹慎開放付費直播權的一直播,可能希望自己有所不同。借著已有的知識專欄,一直播完全可以有針對性地推出更多高質量的付費直播節目。一個可視版的知乎Live,也許就要誕生了。
一直播要如何對付費直播內容進行把控,會直接決定這場試驗的成敗。
本文來自:36氪
最後更新:2017-10-19 03: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