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
直播
全國網絡媒體圖文、VR、直播紛紛點讚山西非遺
廣靈剪紙、
平遙推光漆、
藥膳八珍湯……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
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活動期間
70多餘名全國網絡媒體同行
折服於山西非遺的魅力
也記下媒體同行對山西的熱評和點讚
圖為媒體人員觀看廣靈剪紙製作。
圖為媒體人員觀看平遙推光漆器製作。
圖為媒體人員觀看頭腦製作。
3000多年的廣靈剪紙 讓媒體同行歎為觀止
時間:9月22日
地點:大同
參訪項目:大同銅器製作技藝、廣靈剪紙、渾源涼粉製作技藝、雁北耍孩兒
“剪紙分為四種風格,原生態剪紙、傳統剪紙、單色剪紙和彩色剪紙。”廣靈剪紙創始家族第五代傳人張棟說,最早的原生態剪紙就是每逢過年、結婚時,用紅色紙剪出的窗花,也是曆史上最早的剪紙。後來根據市場需求,剪紙慢慢演變成“刻”,又由單色衍生為彩色。
張棟介紹,目前廣靈剪紙都是刀“刻”出來的,而最早的廣靈剪紙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周成王把桐葉剪成“圭”形贈與弟弟叔虞,並封他為唐王,這個桐葉“圭”就是最早出現在三晉大地上的剪紙品,距今已有3000年的曆史。
在演示區工作台上,工作人員手旁放著一排長短不一、各種類型的刻刀,大約兩、三分鍾,老虎背上的細小紋路便清晰可見。據介紹,一個成品要經過圖樣設計、濕、踩、晾、曬、刻、染、包裝、裝幀等38道工序,是一種現代機器生產無法取代的純手工工藝。
“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可沒那麼容易,中間需要鏤空的空間很小,刀頭沿畫線向下,用力太勐會損害刀頭,用力太輕下麵的紙無法穿透,還得用巧勁,可不是練一兩天就能上手。”人民網論壇編輯李一丹體驗後說。
為了使傳統工藝能迎合時代發展,廣靈剪紙傳承人不斷創新思路。“如今,絕大多數剪紙的繪畫是由電腦操作完成,再用線條勾畫出來,染色處會采用多層上色,最終形成漸變色。裝裱後的剪紙既是一幅線條的工筆畫又是一幅水墨畫。”張棟說,在染色方麵,顏料裏配用酒精,可以提高滲透性,一次染6、7張紙。采用新工藝的剪紙顏色可以保持5年左右,油墨剪紙可以達到20年不變色。
廣靈剪紙作為中國剪紙三大流派之一,以其鮮豔的色彩、生動的造型、纖細的線條、傳神的表現力和細膩的刀法獨樹一幟,自成一派,被譽為“中華民間藝術一絕”,在中國剪紙中占有重要地位,先後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感言:
中國網記者李汀:一路走來,感覺山西除了青山、綠水自然風光,更讓人震撼的是她的文化底蘊。其實現代化的城市應該不光有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高樓大廈,最根本的是要有她的靈魂,而山西千年曆史所積澱下來的文化底蘊,為山西發展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雲南網記者樂誠弘韻:此次來山西感覺一樣也不一樣,不一樣是看不到煤了,不像到了煤都;一樣的是之前知道的曆史、文化在這裏都親眼看到,而且保護得都非常好。其中,廣靈剪紙傳統技藝不僅保留下來,還融入許多現代技術和審美,簡直太美了。
平遙推光漆 是工藝品更是工匠精神傳承
時間:9月19日
地點:平遙
參訪項目:冠雲牌平遙牛肉傳統生產工藝、平遙推光漆藝文化產業創意園、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
9月19日下午,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采訪團走進中國推光漆器博物館,親眼目睹始於唐開元年,盛於明清,距今已有1200年曆史的推光漆器。
在上古時代,黃土高原廣泛分布著漆樹,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先民很早就學會提煉漆樹的汁液髹飾木製或皮製器皿。平遙推光漆以特有的自然生漆和人工手掌推光的獨特工藝著稱於世,是中國四大漆器之一。
推光漆器見證了大多數手藝人的成長,而這些手藝人在傳承的同時,不斷融入新元素,使推光漆器這項技藝走入更多人的視野。“從小我就比較喜歡畫畫,所以義無反顧的選擇現在的工作,至今已經15年了。”34歲的王劍凱說,做他們這行是需要熱情的,首先將這些傳統的文化和技藝掌握,而這些是需要用時間去打磨的。
“平遙推光漆器的製作工藝分為木胎、灰胎、漆工、畫工、推光等,其中,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繪技藝著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光漆器第三代傳承人張剛說,用手掌推磨出光是製作推光漆器最重要的一步,先用細砂紙把漆麵打磨光滑,接下來用優質橙木燒製的木炭快細細沾水打磨增加漆麵的黑度,再用頭發沾油打磨,最後用手掌沾上磚灰推光,達到光亮如鏡的效果。
張剛介紹,“堆鼓罩漆”、“描金彩繪”、“鑲嵌”、“擦色”是平遙推光漆器最具特色的工藝風格,平遙推光漆器所用的漆,不僅具有化工漆所具有的防潮、防腐等功能,還具有耐高溫、耐磨損、耐強酸強堿、手感溫潤、天然無毒、綠色環保等獨特的優點。2006年,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一件推光漆器都包含著無數手藝人的辛勤付出,僅刷漆多則7至10次,我們都始終秉承工匠精神。”王劍凱說。
感言:
人民網記者李建月:非遺山西行,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非遺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平遙牛肉是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傳統的工藝,非遺的品牌價值加已現代化的批量生產,不但“非遺”項目的核心技藝和原本的文化蘊涵得到完整性的保護,也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中國吉林網媒體運營主管高鵬:在推光漆器博物館內看到非常多的藝術精品,當了解推光漆器製作工序時,我感到非常震撼,被大師們的不怕工藝繁瑣,隻為力求精品的精神所感染,這正是我們推崇的大國工匠精神的傳承。
養生文化展示 刷新新媒體人對山西認識
時間:9月18日
地點:太原
參訪項目:東湖醋園老陳醋釀製技藝、藥膳八珍湯、傅山拳法、傳統麵食製作技藝
提及山西美食,除了耳熟能詳的各類麵食外,頭腦,即八珍湯,是很多太原人在冬季選擇的美味早餐。至今,這裏仍保留著“三更起五時熟打著燈籠喝頭腦”這樣的習俗。
9月18日下午,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采訪團參訪健身、養身兩不誤的中華傅山園。其中,“八珍湯製作技藝吸引眾多眼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李春生現場為記者們一一解惑。
“八珍湯就是我們常說的頭腦,主要采用黃芪、良薑、長山藥、蓮藕、肥羊肉、黃酒、煨麵、醃韭菜等8種原料,所以叫‘八珍湯’。輔料有酒糟、浮油、花椒、蔥、蒜等。”李春生說,在熬製頭腦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李春生向記者們介紹,在采訪團來之前,他和徒弟已將羊肉切塊下鍋慢燉了兩三個小時,但這個時間還不夠,一般情況會用小火燉四個小時,然後燜20分鍾,這樣的羊肉味才會更濃,口感更好。
隨後,李春生將攪拌均勻的麵煳過篩,再慢慢勾兌到煮開的羊肉湯鍋中,依次加入其他食材,當羊肉湯與麵煳混合後煮沸,一鍋集美味與養身的“頭腦”出鍋。
相傳“八珍湯”是明末名士傅山為治母病而研製發明的,“八珍湯”具有養生健體的功效,在太原地區已經傳承了380多年,是太原地區獨具特色的地方名吃。目前,“八珍湯”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太原,八珍湯是人們食用的一道美味早餐,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遇到傳承等方麵的困境。”李春生說,他很希望更多的人學習、傳承這一門烹飪技術,並將這一文化發揚光大。
品嚐現場,采訪團成員吃著燒麥喝著正宗八珍湯。“特別美味,肉很綿,湯很香,想不到,這一碗八珍湯還具有養生保健的功能,怪不得是太原人非常喜愛的美味佳肴。”中華英才新媒體總監範麗慶說。
感言:
中國日報網記者馮紫煜:這是我第二次來山西,第一次大概10年前,這次來刷新了我對山西的認識,各個方麵都提升了,尤其是從一個煤炭大省向文化大省的轉型,每一個非遺項目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川新聞網編輯田楊:來到山西,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山西人的淳樸,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山西的曆史人文比較濃厚,帶有很濃鬱的地方特色,這也是南北方的差異吧。
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李晶
編輯:小T
最後更新:2017-10-19 1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