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57 返回首页    go 小米 go 小米5


压缩“通道业务” 券商资管转型主动管理

“去通道、降杠杆”的监管导向正迫使券商资管业务纷纷向主动管理转型。

今年上半年,券商资管业务“缩水”明显,二季度券商资管规模首次迎来一个下降拐点,集合资管、定向资管和专项资管规模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发布的数据,截至二季度末,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8.1万亿元,较一季度首次出现下滑,降幅为4%。其中,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定向资管计划的资产规模为15.44万亿元,环比降幅为3.86%;集合资管计划规模2.2万亿元,环比下滑3%;专项资管计划规模921亿元,环比下滑逾7%。

对此,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分析,“券商其实更愿意做主动管理,通道业务毕竟附加值较低,无法构成券商资管的核心竞争力。”邵宇建议,券商要发挥其自身在资本市场的优势,比如将投资重点从非标转向股权投资、定增、并购等资本业务,提升主动管理能力。

去通道,规模收缩

2013年至2016年,证券公司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参与度稳步提升,也就在这几年中,券商资管经历了一个规模快速增长的时代。

而从业务条线来看,券商资管规模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来自于定向资管业务,中基协数据显示,券商三块资管业务中(集合、定向和专项)以定向资管的规模增长最快,从2013年的4.83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4.69万亿元,短短三年时间规模增长近10万亿元,而这块业务中,被动型的通道业务占主要部分。

如今形势已发生转变,券商集合理财发行数量与规模也连续五个月下滑。上海证券研报显示,7月共发行797只产品,较上月减少210只,发行份额共计58.63亿份,相比上期减少 82.25 亿份,发行份额为 2016 年以来历史最低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券商资管业务将受到何种影响?多家券商资管业务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今年监管趋严,业务参与方也越来越多,竞争激烈,通道类资管业务几乎不做了,并且在项目选择上更严格。“强主体,强增信是必须的。”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财股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王增武对记者表示,从行业的数据面来看,很明显受监管去通道的影响,今年二季度专项类资管规模有一个明显的下滑,而集合类资管的下降应该是市场正常波动的情况,预计未来通道类业务还是会进一步收缩,券商在投行业务、高端财富管理业务上可以进行拓展,实际上现在很多券商也正在这么做。

邵宇告诉记者,二季度券商资管规模收缩主要还是因为监管发力,压缩通道业务。而资管业务规模下降主要表现在专项类和定向类业务,通道类业务主要集中在定向资管这块,其业务主要基于银行委外资金需求,“随着银监会对这类业务的监管表态,防止监管套利,未来这部分业务会进一步收缩。”

提升主动管理能力

未来,券商资管业务会继续向主动管理转型,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深耕资本市场。

多家券商资管公司向记者表示,未来会鼓励主动管理团队多元化的投资风格,发力资产证券化,培养对冲投资能力,探索国际化财富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发挥券商投行优势,提升主动管理水平。

国泰君安资管公司今年二季度规模逆势增长230亿元,其中主动管理规模增长最多,为103亿元。据悉,国泰资管今年在资产证券化业务、固收+业务、泛权益类业务等重点领域加大了力度,并且在上半年股市表现平淡的行情下,国泰资管权益产品规模增幅较大,上半年陆续推出了选股策略、泛权益等多种类型产品。

二季度数据显示,海通资管规模下降了1993亿元,海通资管方面解释道,在监管层要求“去通道”的背景下,券商资管乃至整个资管行业的规模下降在所难免。短期内,海通资管规模的下降为公司主动压缩,不影响海通资管整体业务发展和营业收入的提高。从业务收入构成和公司的发展战略来看,管理规模尤其是通道业务规模的下降,影响的仅是“数字”,但并不影响公司创收和其他各业务条线的发展。

海通资管方面表示,在大资管时代,各类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同质性强,主动管理能力将成为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会从组织架构、产品设计、业务层面、投研团队和人才激励五个方面做好主动管理,值得强调的是,公司正通过设计研发不同收益风险的产品,将产品形态逐渐从报价型向净值型转变,打破“刚性兑付”。

齐鲁资管方面表示,去通道和降杠杆,对于专注主业、坚持主业的机构而言,不仅没有负面影响,反而会有正面激励作用。在原有业务上,公司将继续坚持主动管理本色;新增业务上,依托公司量化投资、金融工程的传统优势,整合固收和权益投资的投资能力,推出了多资产配置视角的MoM以及FoF服务。

今年一季度,通道业务规模占齐鲁资管总规模的比例大约还剩30%;今年二季度,齐鲁资管主动管理规模1634.51亿元,行业排名第七。

招商资管也在集中优势资源、全力突破主动管理型业务,推动保证金、量化、固收、权益和另类五大利润中心均衡发展。

截至2017年6月30日,招商资管总规模达6450亿元,相较于2016年末增长2.4%。其主动管理业务转型也十分显着,6月末主动管理规模达到1184.5亿元,相较2016年末增长16.3%。

在业务侧重点上,利用MoM产品的竞争优势,招商资管大力推进其成为机构综合资产配置平台,积极把握市场热点开展产品创新,充分发挥券商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搭建“资管+投行+直投+海外”的大资产平台,并且公司这几年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上也大力投入和培育,在人才和优质项目上均有充分积累。

截至2017年二季度,华泰资管业务规模达9450.74亿元,行业排名第二,但其今年二季度主动管理规模2348.25亿元,行业排名第四,相比一季度下降100多亿元。

华泰资管方面表示,公司已构建了风险收益不同的丰富产品线,并且公司将ABS所有业务环节有机整合,在项目承揽与承做、投后管理、销售拓展、ABS整体发行及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定竞争力。

(原标题:压缩“通道业务” 券商资管转型主动管理)

最后更新:2017-09-10 02:32:40

  上一篇:go 金融街完成董事会换届 新团队拟加快全国布局
  下一篇:go 中药饮片成“吸金风口” 行业扩张背后频现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