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點評一周貨幣政策操作和流動性:不必慌張 穩定預期
時至年中,市場對流動性高度關注。從央行過去一周在公開市場操作的資金吐納情況看,保持年中流動性基本穩定有了前瞻安排和保障措施。雖然並未“大放水”,但仍然充分釋放出穩定市場預期的政策信號,大可不必慌張。
應對今年的年中流動性關口,貨幣當局其實早已有備而來。早在5月底央行便向市場喊話,表示已關注到市場對半年末資金麵存在擔憂情緒,擬在6月上旬開展MLF(中期借貸便利)操作,並擇機啟動28天逆回購操作,搭配好跨季資金供給,保持流動性基本穩定。
過去一周的公開市場操作,釋放出明確的維護年中流動性基本穩定的政策信號。周一(6月5日)央行重啟28天逆回購,當天金額不大但期限足以覆蓋到下月初,“試水”提供寶貴的跨季資金。周二央行一舉祭出4980億元MLF,扣除當周和下周到期的MLF,淨投放了600多億元一年期資金。周三、周四央行逆回購放量,分別達到1800億元、1500億元,其中28天占一半左右。周五逆回購明顯回落,但不同期限均提供了一些。
這是對市場擔憂年中流動性而做出的前瞻性預調,打出了提前量,留有一些富餘量。過去一周公開市場操作不僅力度有所加大,而且更傾向於提供28天跨季資金和一年期資金,使得市場心理不至於過於受到一筆筆7天、14天短期資金到期是否續做的擾動。應當說,這些措施初步實現了目的,市場預期趨於穩定。
然而,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並不意味著從此貨幣政策就會“大放水”。今年的貨幣政策是穩健中性的,央行有關負責人已經多次明確表示,穩健中性就是不緊不鬆。中國的貨幣政策要兼顧各方麵的情況和目標,一方麵要有助於維護金融體係的穩健和宏觀經濟的穩定,另一方麵還要為去杠杆、防風險創造適宜的流動性環境。前者要求貨幣政策不能緊,後者使得貨幣政策也不能鬆。
年中的貨幣政策操作,必然要兼顧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的短期目標和為去杠杆、防風險創造適宜流動性環境的中長期目標。過去一周的公開市場操作投放力度雖然有所加大,但扣除已經到期和即將到期的資金,淨投放的量並不算太大,體現出當前貨幣政策操作對短期和中長期目標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周銀行間市場利率Shibor總體小幅上揚。一年期Shibor利率已經高於銀行給優質客戶的貸款基礎利率LPR,也高於央行製定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銀行間市場利率的小幅上揚,反映了同業資金麵仍然處於緊平衡狀態。貨幣政策操作一方麵要考慮到遏製同業業務野蠻生長,防止資金過於在金融體係空轉套利;但另一方麵也要注意防範銀行間市場利率過快上揚傳導到實體經濟融資領域,盡力避免抬高實體經濟成本。此外,隨著資金麵壓力緩解等利好因素,本周資本市場人氣有所回暖,滬深股指分別實現“四連陽”和“五連陽”,不過市場熱點依然不明顯,成交量依然不大。
在年中關口,貨幣政策要應對的挑戰很多。怎麼支持中國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怎麼防範金融風險和資產泡沫,怎麼應對美國加息的外溢效應,怎麼維護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貨幣政策需要閃轉騰挪,求得多重目標的平衡。為此動用的貨幣政策工具及其組合必然是多樣的,但穩健中性、不緊不鬆的方向是明確的,維護流動性和金融體係穩定的意圖也是顯而易見的。
【延伸閱讀】
央行6月大額續作MLF不是“大放水” 而是對衝到期流動性
本周人民銀行一次性開展了4980億元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近日不少媒體轉發“央行增加近5000億元基礎貨幣,創造2.5萬億元廣義貨幣”的相關報道,稱央行“大放水”。
對此,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冀表示,“大放水”等說法違背了客觀事實。總體而言,央行仍堅持平衡操作的方式,隻是時至二季度末關口,預調提前量有所增加。
分析人士表示,在此背景下,市場對流動性改善的預期增強,具體表現為用來衡量銀行間貨幣市場鬆緊程度的存款類機構7天質押式回購利率(DR007)已經從月初的高點逐漸回落。
對衝到期流動性並非“放水”
本周(6月5日至6月9日),央行公開市場有4700億元逆回購到期,到期量分別為300億元、600億元、2400億元、900億元、500億元。與此同時,還有2243億元MLF到期,集中在周一和周二,分別為1510億元和733億元。
央行本周在公開市場上共投放7天、14天、28天逆回購工具分別為1300億元、1200億元、2100億元,合計4600億元。從總量上看,較到期4700億元減少100億元,基本平衡對衝了逆回購到期對市場流動性可能帶來的負麵趨緊影響。央行本周還進行了4980億元1年期MLF操作,利率持平於3.2%。
而從結構上看,陳冀指出,較多的28天期資金顯示了央行在流動性管理謀篇布局方麵有更前瞻的考慮,即6月份的調控目標著眼於流動性平穩跨越二季度末時間節點。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僅2243億元MLF到期,本周央行卻作了接近5000億元的MLF,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類似考慮。並且,6月16日還有2070億元的MLF到期,實質性MLF淨投放並不多。”陳冀說。
對於央行近期的貨幣政策操作,中金公司也在研報中指出,雖然央行6月份大額續作MLF,但考慮到近期公開市場到期量較大、超儲率較低、半年末的季節性資金缺口,央行在操作上更多是平滑到期的流動性需求,而非“放水”。
“由於目前正處於跨季的關鍵時點,需要央行從資金供給上保證流動性的穩定,進而保證資金利率相對平穩。”中信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明明指出,從目前的利率來看,可以用來衡量銀行間貨幣市場鬆緊程度的存款類機構7天質押式回購利率(DR007)已經從月初的高點逐漸回落,說明央行通過此次MLF的投放,確實降低了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壓力。
不緊不鬆繼續溫和去杠杆
對於央行近期關於貨幣政策繼續保持穩健中性、“不鬆不緊”的表態,明明認為,央行目前的貨幣政策是在保持流動性較為穩定的基礎上保持溫和去杠杆。本次央行的MLF續作全部為一年期MLF,操作利率維持3.2%不變,表明央行有意加強MLF對長期利率的引導作用。
明明分析稱,從利率來看,1年期相對6個月期MLF占比的增加也從一定程度上抬升了利率中樞,本次操作維持利率3.2%不變。此次操作完成後,MLF的加權期限已經達到319.44天,創曆史新高。
市場利率方麵,9日,上海銀行間市場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繼續全線上行。隔夜Shibor報2.8275%,上漲0.76個基點;7天期Shibor報2.8949%,上漲0.10個基點;3個月期Shibor報4.7555%,上漲2.49個基點。
6月8日,1年期國債收益率報3.6590%,10年期國債收益率報3.6478%,低於1年期國債,利差轉為負值“倒掛”。
陳冀表示,短端國債收益率上行較快可能是近期國債收益率“倒掛”的主要原因。目前,受利率上升影響,債券配置價值降低,債券發行難度加大,市場供需在一定程度上失衡,這就使得關鍵期限債券低價發行時可能對該期限固收產品利率造成“脈衝式”擾動影響,隨後市場將逐漸消化這種影響。
下周,資金麵或將麵臨更大的考驗。從曆史經驗來看,6月中旬可能是資金麵波動最劇烈的時段,此時機構要開始集中準備跨季、應對監管考核,同時還麵臨著月度繳稅的襲擾。
下周將進入6月中旬,繳稅影響再起,且有2070億元MLF到期,再考慮到當前金融機構超儲低,加上金融監管嚴、去杠杆初期資金需求旺,流動性波動風險無疑值得警惕。不過,分析人士也表示,最近資金麵也有一些積極現象,央行流動性供給意願在上升,外匯占款也有所改善,如果機構提前準備、加強應對,流動性風險仍然可控。(來源:金融時報)
(原標題:不必慌張 穩定預期--一周貨幣政策操作和流動性點評)
最後更新:2017-06-18 0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