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告訴你,唐朝詩人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
在我還念中學的時候,每當心情不好,就靠讀詩詞來排遣,慢慢讀得多了,就發現唐朝詩人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係。比如杜甫非常喜歡李白,到了做夢都想見李白的地步: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夢李白)。而李白向孟浩然表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贈孟浩然)。孟浩然的好基友則是王昌齡:數年同筆硯,茲夕間衾裯(送王昌齡之嶺南)。
出於好奇心,我一度想理清楚他們之間的關係。但是全唐詩一共四萬多首,再加上詩人之間經常稱唿對方的別稱,整理起來非常麻煩,慢慢的也就絕了這個念頭。
直到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了這張非常火的圖,又讓我想起來這段十五年前的心事。事不宜遲,拖了這麼多年的願望,不能再拖了。
這次,我將編程完成這件事。前麵已經說過,這件事主要的麻煩在於以下兩點:
-
全唐詩數量太多,一共四萬多首。
-
詩人的別稱太多,比如杜甫:按字稱為子美,按排行稱為杜二,按官職稱為杜工部。
至於第一點,我們現在用計算機來做,再多也無所謂。第二點則稍微費事一點,我們使用哈佛大學編纂的《中國曆代人物專輯資料庫》(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 Project 以下簡稱CBDB),CBDB記錄了中國曆代名人的傳記資料,並保存在關係型數據庫中。
1 利用CBDB查找詩人的別名CBDB由很多張表組成,每張表記錄了人物的不同信息,我們隻用到了其中兩張表,人物的主要信息表:BIOG_MAIN和人物的別名表:ALTNAME_DATA
首先從BIOG_MAIN中查詢出人物編號c_personid,接著用c_personid從ALTNAME_DATA中查詢出別名,如下圖所示:
下麵我給大家演示一下如何從CBDB中查詢杜甫的別稱。
圖中能夠看到杜甫有三個別稱:子美、杜二、杜工部。
當然也有很多重名的現象,比如我們查詢王維。
會找出一堆叫王維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使用生卒年來判定:這個人物到底是不是唐朝的。這次要從數據庫中查詢人物的生卒年。
唐朝建立於618年,滅亡於907年。對比後立刻發現,第二個王維才是我們要找的詩人王維。
查詢別名核實一下:
看到了熟悉的王右丞和摩詰,沒錯,這正是王維同學。
由於CBDB收羅的曆史人物太多,重名現象非常嚴重。經過一番探索,最終設置了如下的排除重名策略:
-
如果人物生卒年俱全,那麼隻要生卒區間和唐朝持續時間有交集即可。如果存在這樣的詩人,那麼直接把這個人作為全唐詩中的作者。
-
如果人物隻有生年或者卒年,那麼生年或卒年必須在唐朝的持續時間內。將這樣的人加入候選人列表。
-
如果人物生卒年都不詳,那麼舍棄之。
經過這三條判斷之後:
如果候選人列表為空,那麼說明CBDB中沒有目標人選,舍棄這位詩人。
如果候選人多於一個,則說明排除重名失敗,舍棄這位詩人。
這種策略並不完美,存在部分注明詩人被舍棄的情況。為此我手動添加了他們:
還有部分詩人的別稱比較尷尬,屬於唐詩中的常用詞,需要手動去除。如下:
經過這一番篩選,全唐詩中原本的2609位作者,隻剩下了762位。這就夠了,著名的詩人都在這個列表當中,接下來我們隻關心這762位詩人之間的關係。
2 搜索詩人之間的引用關係利用上麵的詩人及別稱列表,我們在全唐詩中來搜索詩人之間的引用關係。
規則是:詩的標題和正文中隻要提到過對方,那麼兩者之間的引用關係加1。一首詩如果提到多次對方,隻算一次引用。
經過計算機一番運轉,最終得到了引用關係表。
2.1 李白和杜甫之間的引用關係
首先來檢查一下李白和杜甫之間的引用關係:
不錯,杜甫寫了12首與李白有關的詩,李白則隻有3首與杜甫有關的詩。李白這種朋友,確實差勁了一點啊。
從這張圖也可以看出,我們的程序能夠識別出詩人的別名,比如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和李白的《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都沒有直接提到對方的名字。
2.2 引用關係排名
我給詩人之間的引用關係排了個座次,下麵顯示了排名前三十的引用關係:
我們看到,全唐詩中排名第一的好基友絕對是陸龜蒙和皮日休。這兩位互相提到對方的次數都在百次以上,這是因為陸龜蒙和皮日休特別喜歡唱和,你寫一首送我,我再回一首贈你,跟現在微博大V之間的互動差不多。這兩位常年唱和,最後將往來的唱和詩作編寫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本唱和詩集:《鬆陵集》。為了不辜負他們之間的友誼,文學史上通常將兩者合稱為“皮陸”。
並列第二的則是白居易和劉禹錫、白居易和元稹。白居易和劉禹錫同年(772年)出生,從政道路都是各種被貶謫。兩人都很長壽,劉禹錫71歲時去世,白居易則活了75歲。白居易在得知劉禹錫去世的消息時,寫下了千古名句:
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
同貧同病退閑日,一死一生臨老頭
白居易和元稹我不想多寫了,大家隻要知道二人在文學史上被合稱為“元白”,就能想見二者的親密關係了。
從排名前三十的引用關係來看,白居易絕對是唐朝詩人朋友圈中的明星,是大V中的大V。
隻有引用關係列表豈不是有些幹巴巴的,接下來才是本文的重頭戲。我將使用ECharts來可視化詩人之間的引用關係,最終得到詩人們的社交網絡。
3.1 全唐詩人社交網絡圖
因為一共有762位詩人,為了避免畫出的圖太擁擠,看不清,我隻將前一百的引用關係圖示化,如下圖:
可能會看不清,請大家放大後再看。圖中:
-
箭頭表示詩人們之間的引用關係。比如說白居易引用了元稹,那麼就有白居易指向元稹的箭頭,元稹引用了白居易,相應的也有元稹指向白居易的箭頭。
-
箭頭的粗細程度則表示了詩人們之間引用關係的強弱。白居易引用元稹的數量為167次,元稹引用白居易的數量為88次,那麼白居易指向元稹的箭頭就要粗一些。
圖中清晰的顯示除了唐朝詩人的兩個大型朋友圈:杜甫-李白朋友圈、白居易朋友圈。沒錯,他們分別是盛唐和中唐兩個時期的核心詩人。
雖然隻畫出了排名前一百的引用關係,但還是很擁擠。文學史上將唐詩根據時間劃分為4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接下來我們就分別畫出這四個階段的社交網絡圖。
3.2 初唐詩人社交網絡圖
從箭頭的粗細來看,初唐詩人中關係最好的是宋之問和沈銓期。這兩位正是宮廷詩人的代表,他們兩位確定了近體詩的格律,對仗等規則。粗略的說,近體詩的規則就是他們倆發明出來的。對了,他們倆在文學史上一般也合成“沈宋”哦,看來要成為好基友,沒有文學史的認證是不行的。
3.3 盛唐詩人社交網絡圖
注:為了製圖清晰,盛唐詩人社交網絡隻畫出了引用數大於等於2的關係。
盛唐詩人的核心無疑是“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中提到的李白和杜甫了。我們再次看到,杜甫指向李白的箭頭比李白指向杜甫的箭頭要粗得多。而且盛唐的詩人們明顯分為兩群,一群以李白-杜甫為核心,一群以皇甫冉和劉長卿為核心,為什麼有這樣的局麵?我也不知道,有沒有對文學史比較了解的朋友,請在評論裏賜教。
3.4 中唐詩人社交網絡圖
注:為了製圖清晰,中唐詩人社交網絡隻畫出了引用數大於等於2的關係。
中唐詩人社交網的特征很明顯,各位詩人緊緊的團結在以白居易、元稹、劉禹錫為核心的文壇政治局周圍,勠力同心,同舟共濟,為唐詩從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的偉大轉折做出了曆史性貢獻。
3.5 晚唐詩人社交網絡圖
晚唐詩人的社交網絡比較散亂,沒有明顯的核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李商隱和杜牧了,他倆得到了文學史認證的“小李杜”好基友稱號。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7-03-14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大數據文摘”,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05-22 16: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