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小米5
螞蟻金服首席執行官井賢棟:科技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普惠
井賢棟
9月17日,在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金融科技大會”上,螞蟻金融服務集團首席執行官井賢棟出席並作主題演講。
以下為文字實錄:
井賢棟:非常高興來到今天這個會上,尊敬的朱院長、姚院士,各位嘉賓,大家早上好!每次來清華都是覺得非常心潮澎湃,因為清華在我讀高中的時候就是我最夢想中的學校,所以後來在新的工作中跟清華有很多交叉,是至感榮幸的。
姚院士我們去年跟清華很榮幸地做了一個清華大學螞蟻金服的數字金融科技的校級實驗室,這個實驗室落在清華的交叉信息學院,姚院士也是兼著這個實驗室的負責人。
其實當時我們的理念是看到科技的崛起很厲害,剛才姚院士有一句話我感同身受。以前我們認為科技是支撐業務的,科技是走在後麵的,現在科技是推動業務的,給我們很多科技的人才,有機會能參與到最前沿去,有更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能夠重塑這個行業。
其實我們自己這個實驗室當時一想,我們看到美國的科技發展,很大一部分是高校和企業之間一起合作、相互成就的結果,我們跟清華當時的合作出發點是想能不能探索出來跨界合作,探索出來中國的科技發展、科技創新的模式,通過我們這個合作,能不能為中國的科技創新做出更多的貢獻,其實也是希望有機會能夠把中國的自主研發的科技技術推向全球。
正好有這樣的合作,所以今天來我覺得對我來說又多了一層更多的含義。
我今天分享的主題是《給世界帶來更多平等的機會》,我們今天用科技做金融,到底想幹嘛?到底想實現一個什麼樣的目的,或者是到底能帶來什麼樣的價值?這是我們自己的理解,我們希望通過科技,今天能夠解決更多人們平等發展的問題。
有本書叫《金融與好的社會》,羅伯特寫的。我們覺得之所以是新金融,就加了一個“新”字,就是用新的技術、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推動能夠讓金融發揮出更大的善意,對人人平等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我想簡單用我們的實踐做一點兒報告和分享。
這邊用了一個詞叫做“謀生性營業”,這是最近看到《人民日報》有一個文章叫《謀生性的經營》。全國每天有數以百萬計的小商小販為了養家煳口走街串巷,我們看到這些其實是非常草根的謀生的營業者,包括無數的小微年輕的創業者,小而分散,聚集起來規模卻非常巨大,他們其實是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實體經濟因為他們而更有活力。
但是這個問題就來了,這些非常碎片化的個體,他們非常碎片化的需求,怎麼樣能夠用科技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怎麼樣為他們提供一些金融支撐?我覺得科技的發展為碎片化的金融需求能夠帶來機會。
圖片中我們看到這個年輕人是在珠穆朗瑪峰山腳,他在那邊登山,他開了一個小店,做一個小的個體經營。以前他要去附近的一些網點的機構服務,來回要走半天,其實是很不方便的。現在有了移動互聯網,他其實用金融科技在服務於全世界來的遊客,我們看到他今天跟在大城市裏麵其他的個體創業者也享有同樣的金融服務,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價值和意義。
這是雲南昆明的一對情侶,他們在學校裏開始籌備創業,白手起家做了一個影視公司。他們從網商銀行先後借了11次小額貸款,每次幾萬塊錢。我們看到螞蟻金服小微企業、網商銀行這塊兒,過去幾年為超過700萬的小微企業和創業者提供這樣的小額貸款。
我們總結出來左邊的模式是“310”,這是金融科技的一個模式,是3分鍾的申請,1秒鍾到賬,0人工幹預。那天我們跟一個來自於歐洲(美國)的同行交流,他說“310”在他們以前理解起來是3個禮拜申請,1個月審批,拒絕率可能很高。所以今天我們的“310”在科技時代的含義,真的是非常巨大的、極大的降低了門檻,提升了服務的效率,提升了整個金融對所謂小微新興創業者的支持。
為什麼能做到這個呢?和剛才姚院士介紹的一樣,其實是今天的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這些技術在深刻地改變信息的搜集、風險甄別(風險識別)的方法,包括欺詐,這些模型的計算,金融成本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改變。結果是所謂包容性的金融得以巨大的發展,讓金融更加具有包容性,真正去服務到80%沒有被服務好的人群。
除了上麵的案例以外,今天的科技其實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多了一層另外的含義。很有意思,我想還是借著案例說個實踐。
我們是在聯合國,去年G20九月份的峰會之前跟聯合國做了一個發起,當時就是“數字綠色金融”的推動,我們看到底怎麼樣利用數字化的平台能夠讓每個人有更多綠色的行為。我們後來做了螞蟻森林,一年多的時間有超過2.3億人參與,大家每個人步行,可能用移動支付去繳費,省去了上街去出行的碳的消耗,這些綠色行為能夠積聚能量,這些能量可以去森林裏種樹,積到一定的能量以後,就可以變成在沙漠裏種了一棵樹,這是真樹,過去一年已經種了1000多棵樹了,我覺得這個意義是非常大的,可以讓地球真的變得更加綠色,讓每個人參與這種綠色的行為。
所以,我們有一個用戶說,終於覺得這個世界因為我的存在而變得不一樣了,這是很精彩的一句話。
其實我們國家時刻強調把金融作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剛才我們看到了實體經濟中這些非常碎片化的金融需求,我覺得我們怎麼去規模性地解決它?我們是可以有很多辦法解決單個用戶的需求,怎麼規模性地解決這麼多碎片化的、小微的難以滿足的需求?科技是最佳的方案。
我今天第一個環節想說的就是科技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普惠。
我們另外一個話題給大家分享的是,當我們看到科技帶來很大價值,讓金融變得更加包容,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些人說到底是“數字紅利”還是“數字鴻溝”的問題。
我們想用一組數據看看技術帶來的“紅利”。上麵一句話是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發展報告》,在全球最貧窮的20%人口裏麵,70%的人擁有移動電話,比例超過廁所和清潔用水。
大家看到,今天由於科技的存在,由於它的覆蓋麵達到了這樣的程度,所以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下麵的表更有意義,顯示了我們每種科技的發展在多長時間內影響到發展中國家。有一組數據,由於蒸汽機發明160年後,印度尼西亞(發展中國家)才能夠得到便利;而電力產生60年以後,肯尼亞才通上電;計算機出現15年以後,應用到了越南。
而手機和互聯網隻花了幾年時間。我們下麵有一條曲線,1995年開始的是手機,差不多20年時間能夠超越了,覆蓋發展中國家人口比例超過了80%,超過了最上麵一條供水改善的一條線。最後兩條虛線,一條是互聯網,一條是移動寬帶,短短時間之內,移動寬帶基本上10年的時間滲透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所以,看到今天跟科技所謂的普及程度,給我們在廣泛的世界範圍內看,能夠應用科技帶來的數字紅利得到了極大的可用性。
這組數據是北大做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的數,大家看到左邊的各個地區(這兩個是中國地圖,這是兩年的對比,2011年和2015年的對比),不同顏色標出了四個發展程度,中國不同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程度,紅色那個是最好的,第二個是橙色,然後是黃色,然後是綠色。你看到其實在2011年的時候,絕大多數中國地區還是屬於綠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程度還是在起步階段,隻有極少數區域是紅色的顏色,代表發展相對來說比較快,是80%(有一個指數的數字來衡量)。但是2015年看完以後,這個圖的效果非常明顯,整個中國各個省市應用數字技術推動普惠金融得到極大的發展,更多的紅色、橙色和黃色的區域,地區性的差異得到了大大的降低。我們看到今天的數字紅利能夠推動、消除地區性發展不同的差異水平。
所以,無論數字技術多麼普及,一定有一部分人不能享受到(暫時沒有得到很好的享受)。所以,我想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我們都應該真的為所有的群體帶來平等的機會。
我們今天麵臨這個課題的時候,到底是“數字紅利”還是“數字鴻溝”的時候,鄧小平同誌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指引。所以我們今天通過數字技術解決一大部分人的問題,同時應該用技術,更多技術的發展以及通過教育和其他更有組織幫助的形式,讓普通大眾和每一個有困難能享受數字便利的用戶得到更好的服務。
我們這邊舉了一個例子,這是一個視障的用戶張先生,如果是科技發展好的話,真的是可以給人人創造機會。他當時出門的時候,每個口袋裏家人給他放點兒零鈔的,左邊口袋裏放了5塊,右邊放10塊,上衣口袋裏放1塊錢,他出門的時候每次排隊遇到了很大的困擾,其實他能分得這麼清楚,因為他不想耽誤後麵人排隊的時間,他在忙中會出錯。
由於我們推了一個語音版的支付寶,其實是讓他自己把視覺變成可以聽的版本,可以讓他能夠每天出門的時候得到和每個普通人一樣的服務,讓他變得更有尊嚴(更加有自尊),使每個人得到的服務可以更加平等。
所以,科技的發展也會消除更多存在的鴻溝,科技是為了跨越鴻溝,包括收入、地區性發展差異、個體特征方麵的差異,帶來了更多的平等。這是我講的另外一個觀點。
第三個觀點想分享的是,我從幾年前開始說,我自己理解所謂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有三大支柱。
第一,賦能的監管體係。
大家知道在“710”峰會上通過了一個“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所以所有的國家開始把數字技術能夠推動普惠金融作為國家戰略。又提到了幾點:
1、把數字技術發展金融服務作為普惠金融的優先選擇。
2、立法監管體係應該賦能和適度。
3、強調防範風險,加強消費者保護。
所以我們看到正好是三根支柱,我們監管這樣的一個政策環境,所以更加可以應用金融科技。
我們看到中國在這方麵做出了巨大的成就,給全球做了一個非常好的領先示範。中國的移動錢包,我們做了一個分層的KOIC,不同的KOIC水平能夠用不同的支付金額、限額和不同的場景。所以這個地方是一個非常好的機製,能夠讓普通大眾非常低門檻地使用最基礎的金融服務,這是非常大的借鑒意義。
我們看到全世界開始發展探索更多的機製,包括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等國家和地區開始考慮這樣的機製,我們也談了蠻久的時間。我自己覺得在中國可以真正實際推動這個機製落地,把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等科技能夠應用到實踐之中,包括生物識別技術的應用。我們看到生物識別技術的發展是非常快的,能不能利用生物識別技術在金融方麵有更多的應用?特別是為遠在非常偏僻的山區、農村的地方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呢?這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話題。我覺得這樣一套非常有創新的政策環境有非常大的意義。
我剛才說科技本身(今天各位都是專家)能夠發展很快,剛才姚老師分享的人工智能發展的東西,包括多方安全計算,當我第一次聽到多方安全計算的時候,我是跟我們公司的AI頭兒聊天,我說是不是真的是這樣?我也不太相信能做到這個事情,但是的確是這樣的東西能做到,金融科技的創新能夠為金融(不管是在創新、風控方麵)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消費者保護是非常關鍵的,今天在金融科技時代,消費者保護不僅僅是局限於對資金、賬戶安全、交易安全的保護,更多了一層含義,就是對數據和信息安全、隱私的保護,這應該是每個人把這個東西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要回歸到對消費者的安全保護,隻有保護好消費者,創新才有價值,隻有保護消費者,創新才可以知道。
所以,我想這三根支柱是彼此支撐的,能推動金融科技在一個市場裏麵發展非常重要的保障。
最後,我想分享幾個概念,朱院長也提到了壟斷性平台的事情,我自己覺得整個從金融科技第三方平台來看,投資、融資規模來看,整個平台包括陳生強(京東)、財付通都在這邊,還包括所有在座的好多平台,我們全部加起來,我想跟今天整個金融市場的總量相比可能還隻是百分數,可能連1%都不到的金額,一切才剛剛開始。
非常好的一個環境,今天我們看到包括所有的這些大的平台之間,還有各位所有的平台之間,市場有非常好的公平競爭的環境,這也是非常好的東西。所以,今天各個平台之間是互相充分、公平地競爭,沒有一家能夠主宰這個規則或者是怎麼樣,這是非常好的東西。
麵向未來,今天一切金融科技發展才剛剛開始,如果未來我們是100的話,今天可能金融科技對金融行業的影響才是1。我們看到今天所謂的傳統銀行,其實他們不是,他們是科技驅動的行業,最近不管是平安、招行,定位在金融科技,把金融科技作為核心的發展戰略,把金融科技作為整個創新和發展動能,看到金融科技裏麵的生態變得越來越多元。
我今天稍微有點兒遺憾,我剛才在想,今天我們在這邊發言的這些嘉賓好像都是來自於互聯網公司的,我覺得金融科技絕對不是互聯網公司所擁有的,金融科技應該是為每一個機構都有的。麵向未來,每一家企業都應該用金融科技的思想,用科技來驅動,用一些新的思想驅動,金融開始為每個大眾服務,更加普惠、包容、透明,這樣的理念能夠幫助行業共同升級。
所以,在新金融的道路上,我們今天一切才剛開始,沒有競爭者,更多是同路人。我們希望把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放到最高的位置,把金融係統性風險的防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我們一起共同努力,能夠用科技給我們打造一個美好的新金融,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好,給更多人創造一個人人平等的機會。
謝謝大家!
最後更新:2017-10-08 03: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