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2
小米5
蚂蚁金服、微智全景、商米、民生银行齐聚支付开放课,共论智能终端与新零售的破局和未来
9月24日,备受业界关注的2017年支付开放课在上海圆满举行。
本次开放课以“商业智能终端+新零售”为主题,由支付圈和支付百科联合主办。蚂蚁金服、微智全景、民生银行、商米作为分享机构参与,同时邀请了银行大商户部门、第三方支付机构、POS支付服务商、智能终端厂商、零售与餐饮商户代表等300多位支付及新零售领域精英齐聚,围绕智能终端、新零售、无人值守等主题,紧扣行业热点,探讨行业难点,感受一场思想碰撞的盛宴。
嘉宾演讲
01.蚂蚁金服:《蚂蚁开放如何助力共享经济升级》
会上,蚂蚁金服商户服务部行业总监姜魁分享了蚂蚁开放如何助力共享经济升级。他指出,现在无人值守的行业企业方案分为两个场景,一是值守空间场景,二是值守设备。蚂蚁金服能够将空间和设备打通,为商户提供更多场景的解决方案。
另外,无人值守业务是按照借、管、买、用这四个大场景类型去划分,比如“借”共享单车,“管”智能温度调控,“买”使用自助货柜购买商品,“用”租会议室、订健身房。蚂蚁提供的行业解决方案能能够从获得新用户、提高忠诚度、提升使用体验、降低管理成本等方面为商户服务。
同时,姜魁介绍了蚂蚁创新业务产品,即创芯引擎。创芯引擎包括三个方面,基石计划、创芯驿站、蚂蚁开放日。加入基石计划,会享受一些费率支持帮助大家发展业务。创芯驿站,在100多个联合办公、空间、服务站点可以满足宣传业务的需求。
02.微智全景:《新零售与商业智能终端》
李岩认为,新零售不是一个纯概念化的阐释,事实上新零售是继电商之后进化出来的一种新的更加先进的商业模式。新零售产生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线上发展放缓,线上出现红利,电商必将升级。
二是,我们正在迎来物联网技术的寒武纪。各种物联网技术从实验室正在走到社会之中,大幅降低了使用成本。而这些零售方式,其中一个主要的依托技术支撑就是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包括近场通讯、各种扫描、后台边缘计划、现场终端计算,会配合整个系统实现一个全新的高效体系和分销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所谓的新零售才能够实现,如果过去纯粹只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零售有概念,但效率不高,成本也降不下来。
三是,移动支付与O2O商业环境的发展。中国是全世界移动支付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移动支付作为零售支付的闭环条件已经完全成熟。O2O大家习惯使用远程近场的服务方式,比如共享单车,是典型的物联网设备的运营,是近场与远程的完美融合。
李岩还谈到了新零售与传统电商的区别,过去十几年,传统电商对线下传统零售几乎是碾压式的发展。在电商网站上,货架选择和选品几乎是无限的,边际流量成本递减,订单配送密度和单均成本下降,AI选品出现,尤其是在SKU数上,传统零售和电商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那么大家该如何开始做新零售呢?
李岩表示,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改变产业链,二是创造新模式,三是实现效率突破。
物联网技术是新零售非常重要的支撑,随着新零售、新的商业模式的建立,对技术的需求、对技术以及终端的需求是极其旺盛的。
对于终端的发展方向,李岩表示,ARM+安卓成为新的终端标准,同时更好的触屏体验、低的制造成本。高速扫描、IC读写、加密芯片。这些专业化的能力,尤其包括未来在高速扫描的能力增强,会满足商业的需求。All In One的设计,就是提高它的效率、便携性,降低使用难度。智能的OS、All In One的设计、安全开放接口能力是未来终端发展的最重要的特点。
03.商米:《新支付与新智能商业》
LEO万谈到:随着新零售时代的到来,传统金融支付已经不再是支付的唯一甚至主要形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使用更加便捷的移动支付,包括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苹果支付、NFC支付等。
支付方式的变革给传统支付硬件商、软件商和商户都带来了不便,也是支付行业目前的痛点。对于软件服务来说,由于设备多样无法统一,软件开发维护任务重难度大;对于硬件商来说,缺乏统一的操作系统和标准的支付服务APP难以开展业务;对于商户来说,缺乏稳定的设备和兼容的软件不利于经营和操作。
对于如何解决这些痛点,LEO万认为首先在设备方面,需要建立原生态操作系统,而搭载该操作系统的设备需高品质;其次,像苹果一样,有苹果IOS去搭载增值服务,搭载连锁管理功能等,支付也要有支付“IOS”提供标准支付服务,标准的支付服务安全防护,可保证不被切换;最后,商圈和ERP也需要行业知识性及设备需要连贯性。
LEO万对当前支付行业现状的思考和对行业解决方案的的认知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商米不做应用软件、不做支付业务,专注打造更多更好的智能硬件和技术服务的的科研创新态度也获得了与会者的赞誉。
04.民生银行:《构建面向实体商户的互联网生态体系》
王晴表示,银行的创新一直备受质疑,在C端的互联网产品上银行的产品并无任何优势,而B端却是一个新的机会。服务B端首先需要一个很好的基础设施,有了基础设施的提升,才有互联网产品的上层发展。民生银行推出的CPOS产品是面向实体商户的互联网平台和开放的金融生态圈,简而言之,CPOS就是商户版的IPHONE。CPOS并不是特指一款智能POS,而且这一类智能POS的总称。现在预装的三款应用,一个是收银台,第二个是应用中心,第三个是发票APP。CPOS是开放平台的体系,如果一个第三方APP开发者想在我们这个平台上面开发APP ,首先做一个注册,审核通过以后就是CPOS的开发者。
CPOS的参与方包括,机具厂商、APP开发者、渠道商。民生银行作为平台的运营者,主要的目标客群是大中型的客户,为大中型客户提供行业解决方案,而不是去竞争小商户。他认为智能POS的竞争核心不在支付上,而是商户综合解决方案和高价值的金融服务植入,比如商户贷款或供应链融资。
问答环节
问:1、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的情况下怎么做一些应用,能够找到流量,并且具有一些可通用性。因为支付是一刹那间的事情,光做支付可能还是不行,比如要找创业方向的话,应该找应用性比较广阔的。
李岩解答:支付是随着交易的,交易是支付的前置条件,如何切入交易是最关键的核心。终端最重要的特点是要融入场景,融入到业务里面,如果业务在终端得以实现,支付自然就在其中了。比如中国移动开卡的场景必须用终端,因此支付自然就跑掉了。比如旺咪为什么好多人用呢?因为它已经把点单放在上面了,可以直接点单、还可以胡椒,而且对讲可以跟其他人进行工作,它变成了工作工具。因此与更多的软件系统集成商、软件合作伙伴、行业解决方案的实施商合作,为他们提供更贴心、更有心的终端。同时结合进来支付和银行服务,我认为这是智能终端的最主要的功能。所以我认为开放性是非常重要的。
问:2、刚才说到智能终端的发展技术的瓶颈,我想问一下想突破什么样的技术瓶颈?
李岩解答:智能终端不一定非“屏”,第二智能终端不一定非要“形”。这是我们对这个行业的新看法。我认为将来大量的终端形态,第一,无屏,因为很多工作人员要占他的视线、消耗他的注意力,而且占手。所以才会有国外那么多人研究眼镜、语音、机器视觉。我认为未来的自动化的提升,以及新场景会有非常多的更好的创业方式。
问:无人超市目前来看并不是用于中国,因此市场日本、北欧国家更加成熟,他们一方面人力资源比较少。另外社会的征信体系、国民素质比较高。无人超市是不是为了以中国为试点,让无人超市或者阿里在国外本土化,引入一个国外的市场。最终落地不是先在中国这边落地?另外rfid,就是可以直接把rfid拿下来,这样子很多人可以逃避付款。这方面会不会有一个技术门槛,做一个监控,或者一拿出商品就会自动结算。
姜魁解答:对于RFID我讲一下,大家看一下无人货柜的形式,拿到商品以后去扫一下,这是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纯开放的货架形式,还有一种是视频里面没有放的是货柜形式的,要去扫一下拿出来。如果单纯从RFID这个角度去规避商品,是不是拿回来把RFID贴回去,首先你要回去看一下。因为那个机器是有信用守护的,你的芝麻分可能会减。前面有一个芝麻守护,绝大部分柜子有这个芝麻守护,多少分以上才能打开。这个货柜打开了以后,绝大部分货柜做升级,并不是只靠RFID去识别。因为对于零售或者货架这个层面,一定是要进行货品摆放和货品陈列。如果第一排是农夫山泉,第二排是可乐。在无人货架这个场景上,一定不会有理货员去理货的,所以不光用了RFID,还用了红外、图像识别和感压,还用了很多东西,不光是单纯的RFID。
问:做系统设备更新比较困难,你们从操作系统一直到上面,怎么保证你的V2、V3能够很顺利的下载到商铺那里去呢?
Leo 万解答:商米是一个很简单的公司,我们纯粹做技术支撑,我们没有把过多的通道相关技术和客户差异化的技术呈现在里面,所以我们升级的时候,更多是把基础通用的技术做进去。所以包括云,刚才讲了安全,其实更多的是提供一种保护和通用性。也就是控制系统不会区别于V1、D1一系列的家族,它用同样的系统和同样的控制体系,最重要的用同一朵云,这朵云是标准的,所有的设备都在这朵云的标准上面。
问:我觉得CPOS市场特别大,你们现在的推广是什么样的方式?如果有商家想接入这个营销的话,有什么渠道呢?作为开发者,我们是不是能够从银行拿到有竞争力的费率去拓展商户?
王晴解答:各个分行在各地招拓展商或者渠道商,它也没有具体的要求,说要牌照或者什么的。只要有商户资源可以服务好,就可以了。
从现在的商业模式和诉求来讲,民生银行对手续费是没有任何诉求的,原则来讲我们是可以直接底价或者成本价给到拓展商,但是也要留一点运营成本。如果是个别商户批量非常狠的时候,也可以降到低价。对于拓展商一些对外营销策略,你如果用过同一个产品,我们保证不高于同类产品。
火爆的现场
(商米展台)
(旺POS、旺咪展台)
支付开放课
「支付开放课」是由“支付圈+支付百科”联手打造的支付行业最具价值的开放交流平台,旨在为支付从业人员提供最专业、最全面的知识分享渠道。邀请业内最具行业代表机构创始人分享最专业的知识,探讨最热门的话题。
最后更新:2017-10-08 06: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