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16 返回首頁    go 小米6


“安倍經濟學”步履維艱

  麵臨深層次矛盾的挑戰

  自2012年年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大力推行以超寬鬆貨幣政策、擴大財政支出和結構改革為三支箭的“安倍經濟學”以來,日本逐漸走出籠罩了近20年的通貨緊縮陰影,失業率開始下降,企業需求也呈現上升態勢。但“安倍經濟學”帶來的風險也是阻礙日本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因素之一,而其最後發出的第三支箭將帶來怎樣的影響,現在還是個未知數。

  A 三支利箭

  “安倍經濟學”是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2年年底上台後加速實施的一係列刺激經濟政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寬鬆貨幣政策,日元匯率開始加速貶值。“安倍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向市場大量注入資金,造成通貨膨脹率增加、日元貶值、出口增加、物價上漲、企業收益增長、員工收入也隨之增加,最終擺脫通貨緊縮,實現日本經濟增長。

  “安倍經濟學”這一係列政策由所謂的“三支利箭”組成。

  第一支箭:超寬鬆貨幣政策——實現2%的通脹目標,無限製的量化寬鬆,日元貶值,修改日本銀行法。

  第二支箭:擴大財政支出——大規模的公共投資,發行建設國債讓日本銀行購入並長期持有。

  第三支箭:結構改革——負利率政策,發展健康長壽產業,全民參與的成長戰略,培養能製勝世界的年輕一代;創建女性能充分發揮作用的日本。

  其中前兩支箭是短期政策,旨在快速刺激經濟;第三支箭是長期戰略性措施,是“安倍經濟學”的靈魂和核心,也是最難落實的部分。

  B 產生的曆史背景

  “安倍經濟學”的出台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日本從1991年開始經曆了長達20多年的平成蕭條和政治混亂,國民已經感到疲憊和無望;二是與此同時鄰國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一舉超越日本。

  平成蕭條

  上世紀60至70年代,日本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70至80年代初,雖然經曆過兩次石油危機,經濟增長率大幅下降,但仍在發達國家中名列前茅。1985年的“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大幅度升值,隨後為抵抗升值而實施的寬鬆貨幣政策導致了經濟泡沫。90年代初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陷入了長達20年的經濟低迷時期。日本央行在這期間為了刺激經濟發展,實施了大膽的貨幣政策。誰知不僅沒成效,反而導致1999年短期利率逐漸逼近零利率,此後物價上漲率和經濟增長率幾乎為零的時期持續了大約10年。

  日本有學者認為,內需不足是阻礙日本經濟成長的最大敵人。在迷失的20年中,日本人養成了勤勉節約的習慣,勤奮工作同時節衣縮食,致使供過於求,造成了需求不足的經濟狀態。

  低迷的經濟給日本帶來了極大的負麵影響。首先是失業率大幅度上升,嚴重影響了國民利益。隨之而來是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自殺率增加、貧困率擴大這樣的“四率”惡性循環。

  中日GDP增長總量逆轉

  日本自1968年GDP超過德國後,40多年一直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製造業的產品行銷世界各國,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和最大的債權國,人均收入也居世界前列。然而2010年中國GDP超越日本,國民經濟總量達到日本的1.4倍,外匯儲備是日本的2.8倍。中國經濟發展迅勐,中國製造席卷全世界,高鐵、高速公路、港口建設、汽車生產等馳名中外。日本人充滿不安和危機感,也迫切希望能重振經濟。

  C 特色

  三大目標

  2013年4月4日,日本央行在總裁黑田東彥的新體製下,實施了不同於傳統的定量定性的貨幣寬鬆,釋放出“安倍經濟學”的第一支箭。該政策目標一是達成通脹,計劃用2年時間實現通脹增長到2%。二是從著眼利率轉為基礎貨幣供給量,即定量的貨幣緩和。下調利率一般是貨幣政策的手段,但日本為0利率,不可能繼續下調,所以日本央行由調整利率轉變到調整基礎貨幣存量。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增加資金供給量,實行貨幣調節。目標是2年後即2014年年末,基礎貨幣規模由138兆日元增至270兆日元左右。三是以長期購買國債為中心,即定性的貨幣緩和。

  長期購買國債操作是“安倍經濟學”中提供資金的主要手段。日本央行每月從市場上購買7兆日元,以每年90兆日元的頻率持續購買2年期國債,2年後計劃保有89兆至190兆日元長期國債。同時購買到期年限比較長的國債,延長保有長期國債的平均到期年限,計劃在3年到7年內,年限較長的長期國債持有量增加2倍。

  通過這樣的政策目標,希望能有以下的經濟改善:一是實現長期的低利率與資產低溢價,以幫助企業減少成本,提高利潤,同時降低資產溢價。二是形成逆回購的連鎖反應,以推動較高風險的資產投資,同時助力銀行從累贅的國債中解脫,開始向企業發放貸款,刺激資金流動。三是改變市場和經濟主體的“希望”,即逐漸抹去通縮的預測,萌生基於通脹的預期,調整經濟活動的願景。

  零利率下的貨幣寬鬆三大手段

  不直接使用降低政策利率的貨幣政策叫做“非傳統型貨幣政策”。當政策利率為0%,央行可供使用的手段很少。下表為零利率下的貨幣寬鬆三大手段,各國央行的政策不外乎單獨或組合使用這三大手段。

  在“安倍經濟學”中,日本央行對三大手段組合運用,其中大量購入特定資產和中央銀行擴表的規模和擴展速度前所未有。零利率下貨幣寬鬆手段少之又少,央行不得不加大銀行擴表中的定量,擴大大量購入特定資產中購買資產的範圍。

  預期效應

  日本央行首先宣布通脹率要上升到2%的目標,讓消費者和投資者形成了通脹預期,隨之逐漸改變現有的投資和消費模式。首先,日本的股價大幅度上漲,即貨幣寬鬆的通脹預期效應之一;其次,由於消費者認為將來會通脹,於是提前購買大型家電、車或者住宅等;最後,通脹預想引起消費支出的增長,促使通脹目標加速實現。

  D 成效

  擺脫通縮,刺激經濟複蘇

  下圖顯示持續了15年以上的通貨緊縮開始由負轉正,物價指數轉向正值。名義GDP和實際GDP都有所增加,名義GDP自2008年以來首次超過500兆日元,實際GDP從2013年Q1開始由負增長逆轉為正,增加了約12兆日元。從GNI(國民總收入)來看,和“安倍經濟學”開始實施的2012年12月相比增加了約21兆日元,回升到2008年經濟危機前的水準,2016年超過50兆日元。

  圖為2010—2015年日本物價指數增長態勢

  注:CPI為除去了生鮮食品後的物價指數,核心CPI為除去了生鮮食品、石油製品及其他特殊因素的物價指數

  圖為日本名義和實際GDP季度值(單位:兆日元)

  就業人數增加,薪金水平提高

  圖為日本名義和實際勞動所得

  和2012年相比,2015年的失業人數減少了53萬人,其中非自發的失業人數35萬人,青年失業人數7萬人。2015年大中小企業的薪金上漲率是17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圖為日本正式員工就業人數

  財政趨於健全

  國家和地方的基礎財政收支(PB)赤字比GDP比率下降-3.3%,針對麵向財政健全化的目標製定了《經濟與財政的重建計劃》等。

  圖為日本國家和地方的基礎財政收支(GDP比)

  E 積累的弊端

  安倍內閣意圖日本“重回最輝煌的時期”,還需要更多時間和經濟政策的大手術。這不僅因為長期的經濟低迷使日本國內產業空洞化,設備更新及人才培養遠遠落後於國外,還因為日本社會高齡化,人口負增長導致勞動力遞減等。而加重國債暴跌風險和修改和平憲法,更成為阻礙日本經濟發展的兩塊最大絆腳石。

  加重日本國債暴跌風險

  日本央行以比市場價還高的價格不斷回購國債,意味著央行本身在不斷地囤積虧損。日本各大銀行逐漸對日本國債失去信心,紛紛出手拋售;大企業購買國債的熱情也持續降溫。然而日本地方銀行由於缺乏新的投資方向,隻能繼續持有國債。如果國債價格下跌,將對支撐區域經濟的地方銀行形成致命的打擊。

  修改和平憲法,大肆擴軍備戰

  2014年6月安倍啟動修改憲法第九條,在國內強烈反對聲中一意孤行。修憲意味著日本脫離“二戰”後的和平憲法背景,意味著更多財政支出用於擴張軍隊、頻繁軍演和對外軍事援助。自安倍宣布修憲以來,日本軍費開支由以前的逐年降低變為逐年增高,到2016年甚至超過5億兆日元,占GDP的1%。現日本政府債務已是GDP的兩倍,修憲和擴軍備戰令國債價格走勢更加不穩定。

  圖為日本曆年軍事相關費用

  穆迪幾次下調日本國債的評級,穆迪認為:“日本的財政赤字仍然處於較高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的財政重組將愈發困難。”穆迪表示:“2020年度日本能否實現財政健全化的不確定性正在逐漸增加。”

  綜上所述,“安倍經濟學”一方麵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膽政策,在日本政策利率幾乎為零的情況下,刺激經濟,讓日本走出長達20年的蕭條,經濟開始由壞轉好,GDP和通脹開始有所回升,逐漸走向正軌。

  日本經濟衰退的根本原因在於結構,國內勞動力不足和產業空洞化長期存在積重難返,尤其挑戰和平憲法、畸形發展軍事工業、加速擴軍備戰、力圖改變“二戰”後國際新秩序,更不斷加大經濟、社會和地緣政治衝突的成本和對經濟發展的壓力。想要長期穩健地發展經濟,“安倍經濟學”還麵臨著深層次矛盾的挑戰。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7-12 08:51:14

  上一篇:go 當心第三隻手正悄悄攪動油市!
  下一篇:go 油價上演“電梯驚魂” 都是沙特捅的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