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
小米6
微信朋友圈:因为信微 只能微信
槽叔说
复制简单,原创很难;
迎合简单,独立很难。
但,因为难,才好玩!
阜阳吐槽联播,就要酱紫玩!
微信朋友圈有时就是不靠谱,既能把谬误包装成真理,也能把谎言伪装成真话。如果百分百信它,保健就会变成作死,单方可能成为毒药,尤其那些看起来“一本正经”的鸡汤,能把单纯的大人忽悠成小孩。
这不,最近朋友圈又开始刷屏一句“名言”:知人不评人,是最高的修养!猛一听高深莫测,禅意袅袅,实际上却是一句很操蛋的话!槽叔翻遍小人书也没找到它的出处,倒是不少人在百度、搜狗上询问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可见,它把许多人搞得不知所措。
其实,这句话既不是箴言警句也不是先人遗训。就像网络热词一样,不知道是哪个装逼贩子二极管冒烟突然崩出来的。然后有好事者以讹传讹,最后以“真理”的面目蒙蔽众人。
实际上原话有三句:看破不说破,知人不评人,知理不争论!从心态上看,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缩头龟精神,说好听点这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自私表现;说直接点就是圆滑世故、阴险狡诈、表里不一的小人行为。即便嘴上不说,不代表行动上不做,甚至口蜜腹剑也未可知。
“看破不说破”,如果眼看别人很迷茫乃至要办错事、遇危险,你心里门儿清就是不提醒,这不是阜阳人口中的“胎里坏”嘛!“知人不评人”,都这样的话世界上还有孬人好人之分吗?好的不说孬的也不说,只能导致一个结果:好人没好报,坏人笑嘻嘻。事实上,这种老好人主张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整个国家都在大力提倡扬善惩恶,不但年年评选“中国好人”,还把欠账不还的“老赖”公之于众,何止是“知人评人”,更要传遍天下。再拿日常交往来说,明明看到朋友有缺点错误却不指出,这能算是真心相处吗?所谓口碑怎样,就是人或事物好坏的名声。不传播哪有品牌?不说清哪有鉴别?至于“知理不争论”更是消极阴暗的处世哲学,所谓“理越辩越明”,不争辩怎知是非?不理论何分对错?“知理不争论”其实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你“知理”了,却用“不争”让别人继续迷惑下去,这与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根本不是一码事。
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所题。有一年郑板桥至此观郑文公碑,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但出语不俗。其室中陈列一方桌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干隆进士”的方印。题毕,板桥请老先生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也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见此大惊,方知老人是一位隐退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便又补写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可见“知理不争论”与“难得糊涂”是两个境界!
人际交往是一门复杂敏感的社会哲学,黑白之间有灰度,对错未必就对立。 因此,我们在否定“知人不评人”的同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妨参考另外三句话: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往期精华
同名微博:@阜阳吐槽联播
最后更新:2017-08-20 01: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