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
小米6
微信朋友圈:因為信微 隻能微信
槽叔說
複製簡單,原創很難;
迎合簡單,獨立很難。
但,因為難,才好玩!
阜陽吐槽聯播,就要醬紫玩!
微信朋友圈有時就是不靠譜,既能把謬誤包裝成真理,也能把謊言偽裝成真話。如果百分百信它,保健就會變成作死,單方可能成為毒藥,尤其那些看起來“一本正經”的雞湯,能把單純的大人忽悠成小孩。
這不,最近朋友圈又開始刷屏一句“名言”:知人不評人,是最高的修養!勐一聽高深莫測,禪意嫋嫋,實際上卻是一句很操蛋的話!槽叔翻遍小人書也沒找到它的出處,倒是不少人在百度、搜狗上詢問這句話到底是啥意思?可見,它把許多人搞得不知所措。
其實,這句話既不是箴言警句也不是先人遺訓。就像網絡熱詞一樣,不知道是哪個裝逼販子二極管冒煙突然崩出來的。然後有好事者以訛傳訛,最後以“真理”的麵目蒙蔽眾人。
實際上原話有三句:看破不說破,知人不評人,知理不爭論!從心態上看,這句話充分體現了縮頭龜精神,說好聽點這是明哲保身但求無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自私表現;說直接點就是圓滑世故、陰險狡詐、表裏不一的小人行為。即便嘴上不說,不代表行動上不做,甚至口蜜腹劍也未可知。
“看破不說破”,如果眼看別人很迷茫乃至要辦錯事、遇危險,你心裏門兒清就是不提醒,這不是阜陽人口中的“胎裏壞”嘛!“知人不評人”,都這樣的話世界上還有孬人好人之分嗎?好的不說孬的也不說,隻能導致一個結果:好人沒好報,壞人笑嘻嘻。事實上,這種老好人主張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整個國家都在大力提倡揚善懲惡,不但年年評選“中國好人”,還把欠賬不還的“老賴”公之於眾,何止是“知人評人”,更要傳遍天下。再拿日常交往來說,明明看到朋友有缺點錯誤卻不指出,這能算是真心相處嗎?所謂口碑怎樣,就是人或事物好壞的名聲。不傳播哪有品牌?不說清哪有鑒別?至於“知理不爭論”更是消極陰暗的處世哲學,所謂“理越辯越明”,不爭辯怎知是非?不理論何分對錯?“知理不爭論”其實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你“知理”了,卻用“不爭”讓別人繼續迷惑下去,這與鄭板橋的“難得煳塗”根本不是一碼事。
據說,“難得煳塗”四個字是鄭板橋在山東萊州的雲峰山所題。有一年鄭板橋至此觀鄭文公碑,借宿於山間茅屋。屋主為一儒雅老翁,自命“煳塗老人”,但出語不俗。其室中陳列一方桌大小的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良,鄭板橋十分歎賞。老人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於硯背。板橋認為老人必有來曆,便題寫了“難得煳塗”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方印。題畢,板橋請老先生寫一段跋語。老人便寫了“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寶貴之門也。”他也用了一塊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板橋見此大驚,方知老人是一位隱退官員。有感於煳塗老人的命名便又補寫一段話:“聰明難,煳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煳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可見“知理不爭論”與“難得煳塗”是兩個境界!
人際交往是一門複雜敏感的社會哲學,黑白之間有灰度,對錯未必就對立。 因此,我們在否定“知人不評人”的同時,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不妨參考另外三句話: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敬人不必卑盡,卑盡則少骨。
往期精華
同名微博:@阜陽吐槽聯播
最後更新:2017-08-20 01: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