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06 返回首頁    go 微軟 go Office


關於新型智慧城市這些專家都說了些什麼?

9月22-9月24日,2017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創新大會在沈陽開幕。大會共設立了40多場論壇活動,包括主題對話、高峰論壇、專題論壇、圓桌交流會、國際交流會、政企對接會及閉門會議等多種形式,並首次與中國智慧城市博覽會(第三屆)同期舉行。

會上,國家相關部委領導、城市市長、著名專家學者、知名企業家和資深媒體人匯聚一堂,圍繞新型智慧城市、特色小鎮等領域進行了業務探討和觀點分享。

以下為精彩觀點匯編。

新型城市院長論壇:產城融合

主題:新型城鎮化產城融合發展標準

沈陽市蘇家屯區人民政府區長蹇騫:近年來,蘇家屯區始終堅持把產城融合運作發展的重錘敲在市場運作的點子上,著力創新政府投融資體製,探索並實踐市場化推進產城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

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院長閆學東:產城分離引出產城融合的本質。產,實際上就是生產,不管談產業、談規劃、談各個方麵,實際上從人的角度來講就是生產。城有四大功能,生產和居住、休憩、交通,產占了其中之一,剩下有三個。這四個方麵我們沒有融合好,才產生了問題,所以說本質上是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當中的不協調產生了產城分離的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倪紅福:我們工作和居住的地方是不是真正要融合在一起?這個問題我覺得要深入的思考。第一,生活工作可能還真的要分開一點,距離產生美,但是通勤時間要控製一下,一個人工作每天通勤時間三四個小時肯定不合理;第二和產業有關,如果是製造性企業,這個環境肯定不適合居住,如果是第三產業或者服務業就比較合適。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未來城市規劃一定要和個體的需求結合起來。很多人都有這個日常經驗,你不找信息的時候信息整天來騷擾你,你特別著急想找一點信息的時候哪都查不到。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們以前智慧城市的規劃和布局,都是針對群體或者某個社會角色來布局的。新型智慧城市規劃,肯定是圍繞個人、圍繞個體需求來重新布局和調整功能。

江蘇省質量與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顧長青:產城融合為何要搞標準化?它的目的就是促進共同效益,這個效益並沒有指定經濟效益。產城融合可能現在更要關注的是社會效益。產城融合的領域標準化是全覆蓋的,包括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碳足跡和水足跡、公共安全和反恐、反欺詐、反賄賂等等。

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創新大會開幕式主論壇

主題:轉型、創新、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李樸民:推動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的四點建議是,第一,進一步提升規劃質量,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要求;第二,進一步推動分級分類實踐,探索發展新模式;第三,進一步探索多元可持續的投融資渠道,需求發展的新路徑;第四,進一步提升城市智慧治理的水平,打造發展的新優勢。

沈陽市人民政府市長薑有為:作為國務院批複的東北唯一特大城市,沈陽市高度重視大數據發展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在未來的發展中,沈陽市將在五個方麵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分別是加快推進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智慧城市建設新體係、加快完善大數據產業鏈條、著力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以及加快保障體係建設。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倪虹:在智慧城市建設中,要注重探索創新體製機製。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係統工程,是城市發展的全方位變革,這需要政府發揮好主導作用,做好頂層設計,加強統籌協調,強化規範引導,鼓勵形成符合智慧城市發展的新體製、新機製。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李維森:測繪地理信息作為定量了解和掌握空間信息的有效方法,是描繪自然地理空間的最佳手段。要建設智慧城市,空間基準和豐富的地理信息資源是必不可少的。當前,在各方麵的支持和配合下,由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主導開展的時空大數據與雲平台建設的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國家標準委工業標準二部主任戴紅:我國在智慧城市標準與評價方麵開展了大量理論與實踐工作,主要包括新型智慧城市標準實踐、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應用實踐以及智慧城市標準化研究。下一步,將從加快修訂在研的國家標準、推動成熟應用領域的國家標準的立項、加強標準在國外的落地三個方麵,推進開展智慧城市的標準工作。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及首席經濟學家李鐵:互聯網的創新,不僅僅給城市居民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同時也對原來城鎮化改革的痛點帶來了非常大的刺激。他通過稅務體製改革、公眾參與城市治理的方式、共享單車三個案例,強調了要利用現有的城市化發展大趨勢來推進各項變革,以解決便民服務的問題作為創新研發、推進智慧城市的宗旨。

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雲計算的出現使信息化建設的路徑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雲計算的具體表達形式就是雲服務。浪潮作為雲服務公司,將繼續幫助政府進行數據整合、共享開放,幫助政府建設大數據中心。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陳濤:未來,隨著大數據,隨著核心技術的發展,以及專家知識的增長,人工智能技術會進入到越來越多的行業,可以極大改善人民生活。

智慧城市新領袖沙龍——沈陽夜話

主題:新經濟與新一輪東北振興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徐林:上世紀90年代初,東北振興的話題叫東北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問題。這個問題到現在也沒有很好地解決,東北的老工業基地,還有很多的曆史包袱和問題,需要政府配備一些額外的政策去幫助這些傳統企業。但是,要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更重要的還是要在體製機製、環境營造上為企業創造條件、提供支撐。

沈陽市委常委、副市長劉曉東:沈陽是國家重要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東北唯一的特大型城市,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新一輪東北振興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引領示範作用。沈陽正努力推動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製造業並駕齊驅、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軍民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國家發展改革委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司副司長曹元勐:新一輪東北振興工作的情況是:一、東北三省認真貫徹關於黨中央國務院新一輪東北振興的決策部署。二、當前東北地區經濟要實現真正走出穀底並實現較快發展,仍需付出艱苦努力。三、以大力發展新經濟為重點,努力創新,推進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沈陽市皇姑區副區長唐綱:軍民融合將解決近年來在經濟調整和轉型過程中麵臨的需求不足、產業結構落後、投資下降等難題,同時推動經濟的轉型。皇姑區開展軍民融合主要圍繞5個方麵開展工作:一是在產品、服務、產業技術、資產、設施幾個方麵開展深入融合;二是人才,三是需求,四是空間,五是項目。

國家信息化專家谘詢委員會委員汪玉凱:政府在新經濟中扮演一個新的角色,要為發展新經濟營造良好的環境。首先是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為雙創提供更加寬鬆條件,吸納和留住高等人才;再就是打造智慧政府,實現智能化管理、智慧化服務。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理事長、研究員喬潤令:東北問題的實質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進入了核心地帶,第一難度加大了,第二需要係統的改革。要解決東北問題,需要改變政府職能、推進共建共享、進行市場化的開發、采用省管縣的體製、創造寬鬆的創業環境、創新的改革環境。

特色小鎮高峰論壇

主題:政策風向與投資風口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沈遲:特色小鎮發展的初衷是解決城鎮級別等級化的束縛。通過這樣的鎮建立產城融合的發展平台,關鍵是要有真正的產業基礎。要求主導產業特色鮮明,政府引導和製定相關配套的政策,以市場驅動力釋放資源的經濟潛力,順勢而為,尊重規律。

國際在線副總裁何清:我們要建設特色小鎮,首先應該找準特色,突出特色,堅持特色,把特色做到極致。特色最忌諱就是麵麵俱到。國際在線作為我國重要的國際交流平台,今後將充分利用這樣的一個優勢,加強對全球特色小鎮的報道和傳播,為中外特色小鎮的合作牽線搭橋,讓中國的特色小鎮的形象和聲音走向世界。

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黨委書記張斌:特色小鎮不是房地產,但是需要房地產的配置。搞特色小鎮以後,如果成功了周邊的土地價值就會提升,再配以適當的房地產是合理的。在產鎮融合過程中,不能把房地產一棒子打“死”,特色小鎮我做了很長時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包含了房地產項目,但是這個邏輯關係不能顛倒。

中梁地產集團商業管理公司總經理權建國:開發商不是一個品牌運營商,尤其是我們中梁,從去年我們已經到了全國百強的前40,今年是前30。房地產開發,做單一的方向顯然會遇到問題,不能抵禦風險,尤其是資金回報,做特色小鎮也是應市場而生。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新導向— 政策解讀

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智慧教育是教育在信息時代的新升華,其根本目的是提供更加智慧、更加快樂的教育,智慧教育不僅要關注物,更要關注人,不僅關注教,更要關注育。未來的教育必然是基於網絡環境更加開放的教育,更加注重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教育,是引導孩子主動探究和快樂學習的教育。

農業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智慧城市不能沒有智慧農業。智慧農業,通俗地說,就是具體到一塊田、一塊地,你該種什麼、種多少、施什麼肥、打什麼藥,你的產品最終要賣給誰、價格是多少,應該在種的時候就鎖定。要發展智慧農業,基本方向是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和經營的網絡化水平。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誌廣:要營造多方共贏的新型智慧城市生態。沒有多方支持,隻靠政府的努力,很難取得成效。需要有很好地統調機製,更好地發揮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作用。另外從評價體係來看,以市民體驗為導向、提升惠民服務,是未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領域。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司長陳軍:有統計說我們的日常生活,80%以上的信息可能都跟地理信息有關係,所以從整個信息化來講,測繪地理信息也是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農業的信息,這一塊土地的土壤性質、範圍、周邊的環境狀況,實際上地理信息都為其提供了載體。

沈陽市大數據管理局局長李瑩:沈陽市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遇到兩個主要的問題,第一是開放和安全的矛盾,對地方政府來講,我們希望國家在這一方麵有一定的標準,但是恰恰這個標準是比較難定義的;第二是跨界、跨領域的融合和溝通。做IT的,對IT比較了解,做行業的對行業比較了解。這種複合型的人才、跨界融合的方案都比較少。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新突破— 智慧小鎮發展研討會

國家信息化專家谘詢委員會委員汪玉凱:中國的城鎮化有兩大問題,一是城鎮化沒有自然的走向城鄉一體化的道路,中國的城市化更多是大城市化的趨向,資金、資源、人才過多向大城市集中;二是在城鎮化過程中,中國由二元社會結構變成三元社會結構,農村、城市和農民工。

中央網信辦信息化局副處長趙森:智慧小鎮是分級分類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智慧小鎮的建設要結合小鎮主體的功能定位、空間區位、文化內涵、產業資源和自然資源等特色要素,要因地製宜地進行統籌布局和分類引導,精準定位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推動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

工業和信息化部計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智慧城市部主任杜明芳:特色小鎮跟傳統的園區或者社區比有幾點特色;一是強調更加高度的協調,即以土地、人口、產業、資金四大要素為核心的各種要素的協調;二是融合,融合指的是惠民、興業、強政,不是分別去做,而是在具體的載體上進行高度的融合;三是充分發揮每一個小鎮的特色。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新理念— 院士講堂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鯨:智慧城市建設要以人為本,為公眾創造綠色、和諧的環境,提供便捷、高效服務的城市形態。智慧城市要突出特色、突出個性,突出重點,要有短中遠的發展建設路線圖,並不斷擴充,不斷升級,不斷完善。

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通過社交平台、通過政府的信息係統,可以獲得城市全麵的、立體化的數據感知體係。把城市的每個數據搜集起來,這些數據有不同的來源、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特色,根據這些數據建立一個統一的平台,就是大數據平台。大數據平台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

英國城鎮化科學院院士Tim Stonor:如果想要實現智慧城市,有三個重要的基本需求。首先要有一個清晰的願景,這個願景能夠描述未來城市發展的景象。其次需要有力的金融支撐,一個好的城市是離不開經濟投入的。第三,就是強大的領導力,領導力能使一個城市的規劃落實和實現。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最後更新:2017-10-12 16:04:11

  上一篇:go  基於機器視覺技術的織物檢測
  下一篇:go  Kavout—什麼是私募FOF,有這份文檔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