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53 返回首頁    go 微軟 go Surface


專業級新形態,Surface Studio評測

前言:它其實是一台工作站

十一之前,我們已經給大家帶來了微軟Surface Studio一體機的外觀圖賞,那超大的28吋觸屏和整體纖薄的造型想必已經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實說,市麵上現在能做到如此美型工業設計的一體機已經很少,而在硬件配置上能夠比肩Surface Studio的更是一隻手就能數的過來。但是,如果你真的了解過Surface Studio,就會明白它那四核八線程的CPU(i7-6820HQ)、旗艦級的顯卡(GTX980M)其實並非像其他“高性能一體機”那樣為遊戲而生,而是作為專業創意人士的新形態觸屏生產力工具——換句話說,它是一台工作站。

如果按照這個角度去看,那麼Surface Studio就顯得很特別了:畢竟我們常見的工作站都是這種畫風的:相比之下,造型纖細、科幻的Surface Studio似乎很難讓人相信它內部的“能量”層級——這就需要我們用專業的測試軟件去逐一考察了。

配置解析:頂配的規格真可怕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這台Surface Studio的硬件配置——筆者手頭的這台是官網頂配,加上Surface Dial控製器的套餐售價高達36876元……這樣的價格也確實符合“工作站”的身份。Surface Studio配備了六代Core i7-6820HQ處理器,也就是六代移動i7的次旗艦型號——和我們更熟悉的6700HQ相比,6820HQ的頻率看似隻高了100MHz,但更大的區別在於它具備完整的8MB三級緩存(6700HQ和7700HQ都隻有6MB),同時多了好幾個指令集特性:包括用於企業遠程管理的vPro、增強多線程開發性能的TSX-NI、還有強化安全加密的可信執行技術——換句話說,微軟選擇這款處理器,確實是考慮到了企業級客戶的實際需求,而這也進一步說明了Studio的“專業”屬性。不過,用上了企業級的CPU,Surface Studio在顯卡方麵卻稍顯意外地選擇了遊戲級的GeForce GTX980M,而不是專業繪圖取向的Quadro係列……筆者個人猜測這也許與Quadro那高的離譜的價格有關。相對而言,使用980M可以在相同成本下提供高得多的通用圖形性能——畢竟Surface Studio高達4500x3000的大屏幕可是它的驕傲,沒有足夠強的GPU怎麼能行。在現在這個內存瘋狂漲價的大背景下,不知道各位看到Surface Studio頂配的32GB DDR4內存作何感想?是覺得物有所值呢還是感佩於專業設計軟件“吃”內存之勐呢?當然,如果你平時就習慣了3D建模、視頻非編這些工作,看到這樣的大內存大概隻會會心一笑吧~最後,在存儲設備方麵,Surface Studio配備了2TB的存儲空間——別緊張,並不是2TB的SSD,而是由2TB的機械硬盤與一塊256GB的NVMe SSD組成的混合硬盤(SSHD)方案。雖說如此,但是老實說在通過AIDA64看到真相之前,我們整個辦公室的同事都以為它真的就是2TB的SSD——它運行起來真的太流暢了。事實上,我們從未見過表現如此之好的混合硬盤。

性能跑分:足夠擔當大任

為了探究Surface Studio的基礎性能水準,我們首先對它進行了喜聞樂見的跑分測試,測試涵蓋CPU、顯卡、存儲和綜合性能四部分。在測試之前,我們已經將所有的驅動升級到最新,並將係統更新為剛剛發布的Windows 10秋季創意者更新(1709)版本。首先,在CPU-Z自帶的性能評測中,可以看到i7-6820HQ的計算性能水準落在了桌麵版AMD FX9590和Intel i7-4790K之間,這樣的水平對於一個移動版的CPU來說已經很嚇人了,要應付如多線程渲染或轉碼這樣的重負載環境,這樣的的性能也已經足夠。同時,在3DMark測試中,GeForce GTX980M也沒有讓我們失望——雖然它已經不再是最新旗艦,但對於一體機這樣的平台來說,980M依然屬於極度“稀罕”的超高配。有意思的是,根據3DMark內置的頻率追蹤圖表,Surface Studio在CPU和GPU全滿載的時候溫度其實並不算低,但我們至始至終沒有聽到明顯的風扇聲音,而CPU、GPU也沒有發生降頻。從這一點來說,似乎微軟將這台機器的散熱設計極限拿捏得相當準確……當然,對於那些不願被人打擾的設計師來說,這樣一款安靜的機器或許正是他們想要的。前麵我們說到,Surface Studio的存儲部分使用了一塊256GBNVMe SSD和一塊2TB機械硬盤組成的混合加速方案——從我們的測試來看,在係統中不可見的SSD實質充當了HDD的一個巨大的“緩衝盤”,所有的寫入和讀取操作似乎都會先在SSD中進行。因此,Surface Studio的實測硬盤速度完全表現出了SSD的水準。而且相對一般緩存盤的小容量來說,如此巨大的“SSD Cache”很明顯是考慮到了如視頻編輯等應用場景中大量數據讀寫的需求。這種少見的設計再次說明了Surface Studio非同一般的定位。最後,常規跑分測試的最終一項自然就是PCMark10:Surface Studio在所有的測試類別中都得到了不俗的分數,無論是輕度的工作場景還是重度的數字創作、3D遊戲場景都應付自如。同樣地,在測試伴隨的記錄線形圖中也能看出,Surface Studio小小的機身在散熱和供電上的表現一點都不差:雖然溫度不低,但是頻率卻能一直維持穩定,也是殊為不易。

進階實測:渲染性能與CPU的“小秘密”

當然,上麵的那些測試隻是一般意義上的通用測試,對於定位工作站的設備來說,自然還會有些額外的“節目”。比如說,專注圖形渲染性能的CineBench R15……老實說我真的很意外GTX980M的渲染性能有如此之高:甚至和桌麵GTX1070差距都很小;而i7-6820HQ的多線程渲染分數在移動CPU裏也算得上出類拔萃了——和幾代之前(3720QM、3840QM)相比,能看出Intel這幾年來其實還是很努力的,並不能說人家“擠牙膏”什麼的了~考慮到Surface Studio那超越4K分辨率的高素質屏幕(DCI-P3色域)估計也被不少視頻製作專業人員看重,我們也測試了這台機器的CPU編碼速度:用的是最新的HEVC視頻編碼測試軟件,分為1080P和4K兩次測試。從最終的編碼速度來看,Surface Studio在編碼1080P視頻時已經接近30fps的實時速度,性能之強毫無疑問。

前麵說到,我們注意到微軟在抑製Surface的CPU過熱降頻方麵似乎有特別的“技巧”——即使CPU滿載溫度很高的情況下也依然可以維持不掉頻。通過使用Intel的調試軟件XTU,我們找到了其中的部分原因:

原來,微軟充分利用了一體機在供電和散熱上的優勢,將原本TDP隻有35W的6820HQ“解放”到了45W-75W(最大睿頻)的功率,從而使其可以長期保持高頻運作,同時也增強了CPU重負載下的穩定性。

進階實測II:讀卡器性能和繪圖實操

當然,對於一台專業工作站來說,穩定性在很多時候都比單純的高性能更重要。而設備的外部接口、生產力附件有時候甚至又會直接影響用戶的工作效率。比如說,在之前的圖賞中,我們已經知道Surface Studio配備了多個USB3.0接口和一個全尺寸的SD卡讀卡器——可別小看這個設備,對於攝影師們來說,它可是直接影響工作效率的重要部件。為了測試Surface Studio的讀卡器性能,筆者使用了一款32GB、UHS-II接口規範,設計讀寫速度高達280MB/s的SDXC卡。通過Surface向其中複製一個大小約為3GB的壓縮包,之後又將卡內多達1400張的照片直接讀取至PC桌麵……不知道是SD卡因為長期使用已經老化還是什麼原因,Surface Studio並沒能達到理論上的極速,但無論是大文件寫入還是困難得多的小文件連續讀取,速度都一直穩定在170MB/s左右,非常穩定,最終用時也令人滿意。最後——奉上本站小編試用Surface Studio繪圖的實例:大尺寸的屏幕可以“躺下來”直接當做畫板,4096級的壓感筆繪圖時能依據下筆“輕重”而自如變化線條粗細,旁邊的Dial通過按壓、旋轉就能輕鬆切換筆尖尺寸、縮放和轉動畫布、或是調節上色的飽和度……整個過程幾乎無需鼠標參與,而創作感受比起傳統的“繪圖板+工作站PC”的模式,無論是直觀性還是舒適性都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總結:會是新時代的標杆嗎?

在評測開篇,筆者也說到了:目前的業界,“工作站一體機”真的是少之又少:事實上,微軟Surface Studio並非這個類別中的第一款產品,但它確實是最獨特的一款。在其他廠商隻是嚐試著將工作站的性能“塞”進一體機的機身裏時,它卻已經想到了將PC與繪圖板的合二為一,而且最終的成品是如此優雅、強大、充滿未來氣息。回想當年,微軟Surface平板電腦可以說教會了其他廠商什麼是合理的“生產力平板”設計,也培養出了一大批忠實用戶;那麼,由Surface Studio的誕生,將來是否會引發專業級市場的一次設計與產品形態變革呢?我想,這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最後更新:2017-10-24 23:19:39

  上一篇:go 今天一不小心把筆摔了一下 筆尖就壞了
  下一篇:go Surface 2 無法啟動,如何製作恢複U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