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持倉狀況映射出投資者的避險心理
華爾街分析師日前撰文稱,隨著華爾街以及全球股市創下一個又一個紀錄高位,投資者對深度回調的憂慮也在與日俱增。不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下跌20%和進一步上漲20%的概率基本是一樣的。
那為什麼投資者更加警惕並且傾向於前者,而不是後者呢?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行為經濟學來解釋,尤其是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該理論認為人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收益和損失,因此導致他們做出看起來非理性的投資決策。

與此相關的是“損失厭惡”,該觀點認為相較於收益,人們更願意規避相同程度的損失。金融危機以來長期投資者的行為便反映出了上述不對稱心理。
數據顯示,退休基金的股票持倉占總體投資組合的比重目前處於數年最低,甚至按某些指標計,創下數十年最低。
從某些層麵講,這並不令人意外。退休和保險基金被迫持有更多債券來滿足資本充足率規定。而且隨著老齡化人口及“嬰兒潮”一代現在至2021年期間麵臨退休,他們也在逐漸出脫股票轉而投資固定收益資產。
鑒於股市已有近九年呈牛市走勢,你可能猜測近些年投資者增加了對快速升值資產的曝險。標普500指數自2009年3月以來已上漲逾兩倍,英國股市則漲逾一倍。
根據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美國私募基金對股票的直接配置占他們總投資的26%,自2008年3月以來每月均低於30%。在那之前的45年,該比例一直高於30%,1987年第三季甚至達到48%。
1987年10月19日美國股市暴跌逾20%,創下華爾街史上跌幅最大的一天,股市的多頭走勢因“黑色星期一”而被證明是狂妄自大。

同樣的,據Mercer數據,英國養老基金的股票配比過去15年不斷下降。金融危機後跌勢加劇,目前股票配比為29%,是2008年時的一半。
就像這些數據暗示的,如果長線投資者實際上低配股票,那麼九年來的漲勢將更可能再持續一段時間。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8-23 17: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