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87 返回首頁    go 微軟 go windows


機鋒網|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 2018年手機行業展望

2017年手機上的黑科技以血脈噴張之勢發展,其勢頭可謂之凶勐,僅僅半年的時間,全麵屏就已經席卷的整個手機圈,沒了前置指紋識別,大家又紛紛把生物識別的視線轉移的人臉識別上,全新的AI芯片也必然會引起手機圈的又一大熱潮,iPhone身上加持的無線充電未來也必然會成為國產手機的標配,那2018年手機行業又會有著什麼樣的變革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全麵屏?異形屏?未來會怎樣


前幾天剛剛曝出的消息是,蘋果已經得到了“齊劉海”手機屏幕的專利,也就是說,如果國內的這些手機廠商還在走 “借鑒蘋果”的老路的話,很可能吃上官司《劉海屏輕易別想抄》 。iPhone X設計成專利那麼未來的全麵屏就很有可能繼續維持目前這種僅僅縮窄上下邊框的做法,其實就目前來說,筆者認為這隻是手機屏幕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並不能稱之為全麵屏。


 


在有一種做法就是借鑒小米的做法,將上額或是下巴集中放在一端,營造出三麵無邊框的效果。小米MIX原本應該比不是想作為一個全新係列拿出來的,從命名就能看得出來,“MI+X”這不就是“小米十周年紀念款”麼?但不得不說小米MIX係列的這一做法從視覺角度上來說還是挺唬人的,畢竟在剛拿到手機的時候筆者也是愛不釋手了好一陣子。不過質量嚴重縮水的前置攝像頭和隱私性較差的聽筒確實是MIX係列手機的一大詬病。


如果想不到有效解決前置相機位置問題的解決方案的話,全麵屏就隻能朝著異形屏方向發展了(類似於iPhone X和夏普S2),不過鑒於iPhone X的外觀設計已經獲得專利,所以手機廠商必須想出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才行。除非像360在發布N6 Pro之前臆想那樣,將前置攝像頭與聽筒一並隱藏在手機麵板與中框的夾縫中,不過想到2.5D打磨的圓弧形的玻璃邊框會對自拍成像產生一定程度的畸變,筆者認為這種方案實現上還是有著一定難度的。


360 N6 Pro曝光手繪圖(圖片來自微博)


不過筆者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案還是取消前置攝像頭,將後置攝像頭做成前後通用的那種,或是折疊,或是做出第二塊屏幕,就像魅族PRO 7就給我們大家作出了很好的示例,雖然畫屏的這一步走得並不成功,不過從“0”到“1”從來都是艱難的,新的2018年,手機行業又會對“全麵屏”和“異形屏”有這什麼樣的詮釋,我們拭目以待。


屏下指紋技術到底能不能行得通?


屏下指紋技術是在2017年炒得火熱的一項技術,在蘋果的iPhone X出現之前,一直有傳言新一代全麵屏iPhone會將這項技術應用到手機上,最後也是不了了之。vivo聯合知名觸控芯片廠商Synaptics開發了屏下指紋觸控技術,這本在2017年就已經實現的事情,卻因無法量產而擱置了。

 


在推特上Synaptics的官方賬號稱,其屏下指紋識別技術已經支持OEM廠商定製,指紋識別模塊是鑲嵌在頻幕下方的,具有很好的抗油汙、抗水漬、抗灰塵的優勢。之前就有在網上有曝出vivo Xplay 7將會搭載這一技術,不過現在也是沒影的事了。


Synaptics 在其官方推特正式對外確認,將在2018年初與 vivo 聯合推出首款采用屏下指紋識別方案的手機,其搭載自家 Clear ID FS9500屏下指紋傳感器。想來發布之後國內的各家廠商也會跟進,這就意味著屏下指紋實現商用指日可待。


AI的發展會帶來什麼?


無論是語音識別、人臉識別還是拍照場景的智能識別,我們討論的問題都離不開人工智能,也就是AI,早在很多年前,蘋果就率先開發了人工智能語音助手——Siri。可是由於使用場景的問題,Siri在中國遲遲得不到普及,而且包括筆者在內的不止一個人,都是剛剛開始是對Siri有著很新鮮的敏感度,但後來就慢慢就失去了興趣。


 


而華為的麒麟970更是加入了支持神經網絡單元的NPU模塊,對於圖像識別技術上,餘承東還是有很大的信心的,也確實是這樣,華為Mate 10/Mate 10 Pro的拍照實時場景識別對於不會拍照的用戶幫助還是很大的。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專業的攝影師,這是技術層麵決定的,但一定是所有人都需要專業的攝影師,或者說都想要一張專業攝影師拍出來的好照片,這是需求層麵決定的。


自動識別植物場景



不過AI的發展門檻還是很高的,不僅要考量手機廠商的軟硬件實力,背後更要有大數據作為依托。這不僅僅隻是算法層麵能夠達到的了,深度學習的興起使機器算法迎來了新的發展浪潮,也使其成為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催化劑。全新的AI算法一定會成為手機行業在未來一年中的一個重要的宣傳點,不過到底是噱頭還是真材實料,還要靠時間去驗證。


驍龍845能否繼續所向披靡?


驍龍845處理器采用4*Kryo385(A75)+4*Kryo385(A55)架構,GPU為Adreno 630,集Hexagon 685 DSP、Spectra 280 ISP、X20 LTE調製解調器、專用移動安全芯片等重要芯片於一體,雷軍已經宣部,驍龍845處理器或在小米7上首發。



就在筆者發稿之前,三星剛剛推出了旗下Exynos 9810處理器,這是三星獵戶座係列的第9代處理器了,從9年前的i9000上就是使用自己的SoC的三星S係手機依靠這點打下了自己的一片江山,但卻在全網通時代上栽了跟頭,高通驍龍810的全網通支持給了三星致命的一擊,雖說三星的性能上並不差,但這一網絡製式上的問題簡直就是天坑。


驍龍845配置一覽表


三星Exynos配置表


驍龍845與三星的Exynos 9810同樣采用第二代三星的10nm工藝製程,同樣采用魔改的8個ARM核心架構,不過目前來說,由於還沒有量產的手機上市,對於兩款CPU的性能都沒辦法量化,隻能通過參數意淫一下。如果三星的Exynos 9810不對其他手機廠商開放還好,否則2018年絕不是驍龍845好過的一年。


無線充電普及/實現無線快充


無線充電並不是2017年的一個新鮮產物,早在三星S7上就有無線充電。但是,筆者要在這裏說的原因是,蘋果用了!蘋果在今年的iPhone全係列上都加持了無線充電,這或許就意味著,今年開始,各家手機廠商都會在手機上加上無線充電功能,畢竟蘋果是一家引領手機潮流的公司。


 


不過筆者這裏要說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無線充電普及率的問題,大麵積的無線充電覆蓋能否做到?筆者覺得應該是可以的,因為目前來說,實現無線充電已經不是一件難事了,筆者經過實測發現,使用三星的無線充電座一樣能夠給蘋果iPhone 8 Plus充電,這說明目前蘋果和三星使用的無線充電模塊是通用的,那就說明,目前這一技術並不是一家獨攬的技術,實現起來應該沒有困難。


第二個就是能否實現無線快衝的問題,筆者覺得有可能,但這確實是個難題。目前實現無線充電的解決方案都是通過電磁線圈的方式對手機進行充電,而快衝技術本質上是通過增大電壓/提高電流的方式充電。在無線充電時,增大電壓就必須增加手機內部線圈的數量,這對手機工藝上是一大難題。但如果減少充電座上的線圈數量,則會帶來安全性的問題,手機廠商會在權衡之下會給出什麼樣的解決方案,讓我們共同期待吧。


石墨烯電池能否實現商用?

石墨烯電池也不是今年提出來的,不過卻是2017年才提出在手機領域研發並且有著一定成果。石墨烯本質上是隻有碳原子層厚度的石墨,通過SP2成鍵相連,讓每個碳原子形成六邊形排列。由於其電子遷移率可以達到單晶矽的140倍,所以與鋰電池相比,其充電速度不僅快,而且同體積下能夠擁有更高的電池容量。


石墨烯原理示意圖


三星在2017年底宣布,已開發出了石墨烯電池技術,在提高電池容量的同時能夠把充電速度提升到現有標準的5倍。這種石墨烯材料的電池新材料,其同體積容量比目前市麵上的鋰離子電池高出約45%左右。而卻有消息傳言稱,石墨烯電池已經開始量產,很有可能被應用到S9上。


不過筆者認為,石墨烯電池雖然在充電效率和電池容量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不過以這種形式排列的碳原子在充電時的穩定性尚不明確,還存在不穩定隱患,所以有可能會有手機廠商將其加到手機中,但大麵積普及絕不可能。


eSIM卡能走多遠?


SIM卡終將被替代,不斷縮小的SIM卡就說明了一點,如果取消SIM卡的話,那首當其衝的就是eSIM卡。其實eSIM流行起來就是因為智能手表的出現,因為電池容量和空間均有限的情況下,eSIM是通話/上網最好的解決方案。


 


eSIM還有一個更好的優點就是,能夠增加手機設備的防水性能,在機身上開口之後無論防水性能做的再好,也有磨損的隱患,但是eSIM的出現,讓手機設備不用再開一個口,直接通過集成在電路板上的eSIM芯片就能夠實現打電話,上網這些功能。


 


不過目前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運營商支持的問題,考慮到我國這三家電信運營商的運營機製,要想eSIM普及開還是有著一定難度的,不過目前聯通已經開始部分城市的eSIM功能,但需要與實體SIM卡綁定,並且是用於手表等智能設備的,不過相信,eSIM應用於手機上的一天也是指日可待的。


寫在最後:


2017年是手機科技發展的爆發年,全麵屏、麵部識別這些都是2017年提出來的新事物。而像屏下指紋、石墨烯電池這些新興科技在2017年已經有所突破,相信在2018年實現商用和量產已經不是問題。2018年,我們能看到的不僅僅是現有技術的更加完善,相信更多的是其他新型技術的完美實現。


整個2018年,筆者相信手機行業將會發生重大改變,雖說還不至於大洗牌,不過如果真的有能夠拿得出手的黑科技的話, “從此一躍上龍頭”絕非不可能的事情。無論市場格局變成什麼樣,手機圈一直遵循的就是“能夠抓住用戶心裏的產品才是好產品”這一信條,期待各大手機廠商能給我們在2018年帶來更多的新鮮感。


原文作者: 張瀚夫   查看原文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中觀點不代表小米社區;如有異議請聯係樓主妥善處理;轉載作品可能在標題或內容上或許有所改動。


最後更新:2018-01-15 15:23:57

  上一篇:go 米6手機萬能遙控器
  下一篇:go 最近拍的一些照片,感覺最近升級後相機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