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50 返回首页    go 微软 go windows


微软传奇工程师:揭秘windows 95 发布历程

相信你一定有过类似的经验:某天开完会后,觉得自己将工作处理得不错,但是隔天汇整前一天的开会内容时,却又突然担心“这样做真的没问题吗?”或是明明简报前对排练结果感到满意,但到简报当天,却对于要在许多人面前发表感到越来越没自信。

工作就是这样,即便努力到自认为达到100%的完成度,之后回头检视时,往往会觉得其实只有达到80%程度而已。换句话说,要达到完成度100%,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所以,全球的App开发人员,才会在上架后还花费大量时间更新程序,尽可能提供更好的使用者体验。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作“兵闻拙速”,据闻出自《孙子兵法》,意指“即使战法拙劣,只要用兵迅速,就能够取得胜利”,此处引申为也有“迅速完成工作,即能抢占优势”。

软件有3,500个Bug,照样推出。

我在美国微软工作时,主要负责Windows95的开发工程。

由于微软每一件大小工作,必定订下完成期限,加上产品有既定的发行日期,所以已排定计划的工作都必须在期限内完成,而微软极为重视工作效率。

为了让Windows95如期发行,我全心冲刺工作进度。其后,微软终于顺利在一九九五年推出Windows95国际版。

不过,发行之际,Windows95 这套电脑操作系统软件中,其实还存有三千五百个Bug(程序错误)。我们是在知情的状况下,仍选择正式推出。因此,微软之后自然陆续释出了修正Bug的更新程序。

但在大规模的产品企画中,Bug的总数一旦减少到某个临界点,数量就很难再向下修正,这点在程序设计界中是十分常见的状况。毕竟,当你修复了某个Bug有时反而导致另一个Bug出现的副作用。

正因为对这点有所认知,工程师通常不会以100%的完成度为目标。就算只达到80%的完成度,也会努力遵守交期。

所谓的“兵闻拙速”,就反映在这种工作形态上。

综合以上因素,即便当初还存在三千五百个Bug,微软最终选择Windows95商品化。不过,重大的Bug当然非修正不可。只不过,我们不会特意修正用户使用过程中接触不到的细微错误。如果连不为人知的Bug都要完美清除,不只工作量永无止境,也赶不上既定的发行日。

即便如此,诚如各位所知,Windows95给世界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由于发行后还有机会逐步修正Bug,因此认清现实、掌握适当容错范围,即为我们的重要职责之一。

严守交件期限,是最高原则

当上司交代一份新工作,要求“在十天内完成”时,你该怎么办?

重点在于最初就要把“严守交件期限”列为一切前提,而规划流程时,务必采取下列做法。

一、先回答上司:“我想评估要花多少时间,请给我两天排定进度。”并着手处理。(争取判断任务难易度的时间)

二、将这两天视作“赢在起跑点”的机会全力冲刺,使工作有“八成”完成度。

三、假如两天内,无法达到“八成”的标准,要将之视为“潜在危机”,与上司讨论能否调整交件日期。

先从第一点开始说起。

若一个人总是将“严守交件期限”放在心上,自然不会不经思考就说出“大概十天就能完成”的回答。

当然,工作上一定有许多无法在最初阶段预测到的风险。但单凭过去经验,就随意夸下海口是更危险的行为。因此上司交办新工作时,可以抓对方指定时间的两成评估任务难易度,并利用这段期间,卯足全力冲刺工作进度。

如果冲刺的成果能大致达到整体工作的八成,就能回应上司“十天内可以完成”。反之,假如离八成还差得远,就要有这份任务十分困难的心理准备,建议及早与上司讨论,或提出延后交件日期的请求。

“不到截止期限前努力不起来”是许多人的共同点,然而,工作之所以做不完,有九成出于直到期限前才最后冲刺。

别“跳下悬崖才组飞机”

所以,假如任务必须在十天内完成,一定要先用两成,亦即两天的时间,以完成大约八成的工作进度为目标,任务一开始就全力冲刺。若初期阶段产生失误,除了比较容易修正外,也能为之后预留足够的缓冲时间。

这段期间,应该集中于工作上,尽可能排除所有风险。重点在于边行动边思考,而不是思考后才行动,就像在跳下悬崖的同时组装飞机。

一旦发现必须修改任务的大方向,建议趁这个阶段进行。

以开发软件为例,就是更改基础设计等项目。假如发现完全做不起来,就干脆回归原点从零开始。边留意自身的健康状态,在工作上全力冲刺。

万一完成度连六成都不到,就得采取第三点的手段,判断这个任务可能无法在期限内完成,向上司说明状况,重新调整交件日期。

这个阶段的重点不在于全力推展工作进度,而是着重在提升工作的完成度。由于能用八成的时间解决剩下两成的工作,内心会产生“工作一定做得完”的余裕,使心情获得近乎完美的放松感。

或许有些人会疑惑,为什么要这么拼?这是为了要彻底矫正你“最后冲刺”的习惯,这么拼才会有效果。还有一点,不是要你提早交件,而是提早处理工作。

两天内完成八成工作的你,可能会认为照这个进度三天就能解决所有工作了。三天内完成工作,并提交给上司应该是最普遍的做法,毕竟越早提交越能从上司那里得到高评价。

但我不赞同这种做法。

因为一旦你在三天内结束,必定又会接到下一个新任务。况且上司可能会因为期待“既然前份工作三天就结束,新工作给三天就够了吧”,而将截止日期往前设定。让上司产生这种想法,即为最大的错误。

因为你已经在最初两天全力冲刺工作。确实,再多拼一天应该也不成问题。相信有人至今就是靠体力决胜负一路克服工作吧。只不过想永远投入全副心力持续工作绝对不可能,若人一直处于使尽全力的状态,反而无法好好发挥实力。

所以,即便一开始全力完成八成的工作,也千万别以这种节奏持续到工作结束。与其不间断劳动,还不如在第三天稍微休息一下。

比起追求以最高效率完成工作,不如维持工作的稳定性及持续性。如此就不用为了赶进度而焦头烂额,而以更早更高的完成度达成工作。

节选自:《为什么你的工作做不完?》

作者:中岛聡

《华为研发》第3版内容简介:

我曾亲历了华为突然由盛夏转寒冬,办公室里突然离职过半,而生产线仅开工1/3的艰难岁月。《华为研发》第三版有『华为怎么度过冬天』篇章,华为冬天产生的原因,华为是怎么度过冬天的,从技术创新到竞争对手的全面反思。这些内容并不是历史,而是当下也在时时上演。

我对华为危机时刻如何通过管理提升决策下放、进攻代替防守打开新局面有深刻的体会。业务与软件产品线成立,从单一产品到面向客户的运营商解决方案部的成立,为技术商用主动购买样板局,华为手机申请六年被否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十分钟被决策上,终端主攻缝隙市场差异化生存靠小小的数据卡养活多年,华为手机从运营商到消费者从B2B到B2C,在华为内部再造一家世界五百强的曲折经历和成功经验。

在核心技术致胜章节讲述的这些内容,都是货真价实:在针尖领域发展凸起优势、将软硬件平台IC化货架化、贡献开源是最快进步方式、管理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等内容。

最后更新:2017-10-09 19:28:44

  上一篇:go 微软亚洲研究院梅涛:计算机视觉发展仍有巨大空间,视频理解难于图片理解
  下一篇:go RIP:微软终于承认Windows Phone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