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50 返回首頁    go 微軟 go windows


微軟傳奇工程師:揭秘windows 95 發布曆程

相信你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某天開完會後,覺得自己將工作處理得不錯,但是隔天匯整前一天的開會內容時,卻又突然擔心“這樣做真的沒問題嗎?”或是明明簡報前對排練結果感到滿意,但到簡報當天,卻對於要在許多人麵前發表感到越來越沒自信。

工作就是這樣,即便努力到自認為達到100%的完成度,之後回頭檢視時,往往會覺得其實隻有達到80%程度而已。換句話說,要達到完成度100%,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所以,全球的App開發人員,才會在上架後還花費大量時間更新程序,盡可能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中國古代有句成語叫作“兵聞拙速”,據聞出自《孫子兵法》,意指“即使戰法拙劣,隻要用兵迅速,就能夠取得勝利”,此處引申為也有“迅速完成工作,即能搶占優勢”。

軟件有3,500個Bug,照樣推出。

我在美國微軟工作時,主要負責Windows95的開發工程。

由於微軟每一件大小工作,必定訂下完成期限,加上產品有既定的發行日期,所以已排定計劃的工作都必須在期限內完成,而微軟極為重視工作效率。

為了讓Windows95如期發行,我全心衝刺工作進度。其後,微軟終於順利在一九九五年推出Windows95國際版。

不過,發行之際,Windows95 這套電腦操作係統軟件中,其實還存有三千五百個Bug(程序錯誤)。我們是在知情的狀況下,仍選擇正式推出。因此,微軟之後自然陸續釋出了修正Bug的更新程序。

但在大規模的產品企畫中,Bug的總數一旦減少到某個臨界點,數量就很難再向下修正,這點在程序設計界中是十分常見的狀況。畢竟,當你修複了某個Bug有時反而導致另一個Bug出現的副作用。

正因為對這點有所認知,工程師通常不會以100%的完成度為目標。就算隻達到80%的完成度,也會努力遵守交期。

所謂的“兵聞拙速”,就反映在這種工作形態上。

綜合以上因素,即便當初還存在三千五百個Bug,微軟最終選擇Windows95商品化。不過,重大的Bug當然非修正不可。隻不過,我們不會特意修正用戶使用過程中接觸不到的細微錯誤。如果連不為人知的Bug都要完美清除,不隻工作量永無止境,也趕不上既定的發行日。

即便如此,誠如各位所知,Windows95給世界帶來了相當大的衝擊。由於發行後還有機會逐步修正Bug,因此認清現實、掌握適當容錯範圍,即為我們的重要職責之一。

嚴守交件期限,是最高原則

當上司交代一份新工作,要求“在十天內完成”時,你該怎麼辦?

重點在於最初就要把“嚴守交件期限”列為一切前提,而規劃流程時,務必采取下列做法。

一、先回答上司:“我想評估要花多少時間,請給我兩天排定進度。”並著手處理。(爭取判斷任務難易度的時間)

二、將這兩天視作“贏在起跑點”的機會全力衝刺,使工作有“八成”完成度。

三、假如兩天內,無法達到“八成”的標準,要將之視為“潛在危機”,與上司討論能否調整交件日期。

先從第一點開始說起。

若一個人總是將“嚴守交件期限”放在心上,自然不會不經思考就說出“大概十天就能完成”的回答。

當然,工作上一定有許多無法在最初階段預測到的風險。但單憑過去經驗,就隨意誇下海口是更危險的行為。因此上司交辦新工作時,可以抓對方指定時間的兩成評估任務難易度,並利用這段期間,卯足全力衝刺工作進度。

如果衝刺的成果能大致達到整體工作的八成,就能回應上司“十天內可以完成”。反之,假如離八成還差得遠,就要有這份任務十分困難的心理準備,建議及早與上司討論,或提出延後交件日期的請求。

“不到截止期限前努力不起來”是許多人的共同點,然而,工作之所以做不完,有九成出於直到期限前才最後衝刺。

別“跳下懸崖才組飛機”

所以,假如任務必須在十天內完成,一定要先用兩成,亦即兩天的時間,以完成大約八成的工作進度為目標,任務一開始就全力衝刺。若初期階段產生失誤,除了比較容易修正外,也能為之後預留足夠的緩衝時間。

這段期間,應該集中於工作上,盡可能排除所有風險。重點在於邊行動邊思考,而不是思考後才行動,就像在跳下懸崖的同時組裝飛機。

一旦發現必須修改任務的大方向,建議趁這個階段進行。

以開發軟件為例,就是更改基礎設計等項目。假如發現完全做不起來,就幹脆回歸原點從零開始。邊留意自身的健康狀態,在工作上全力衝刺。

萬一完成度連六成都不到,就得采取第三點的手段,判斷這個任務可能無法在期限內完成,向上司說明狀況,重新調整交件日期。

這個階段的重點不在於全力推展工作進度,而是著重在提升工作的完成度。由於能用八成的時間解決剩下兩成的工作,內心會產生“工作一定做得完”的餘裕,使心情獲得近乎完美的放鬆感。

或許有些人會疑惑,為什麼要這麼拚?這是為了要徹底矯正你“最後衝刺”的習慣,這麼拚才會有效果。還有一點,不是要你提早交件,而是提早處理工作。

兩天內完成八成工作的你,可能會認為照這個進度三天就能解決所有工作了。三天內完成工作,並提交給上司應該是最普遍的做法,畢竟越早提交越能從上司那裏得到高評價。

但我不讚同這種做法。

因為一旦你在三天內結束,必定又會接到下一個新任務。況且上司可能會因為期待“既然前份工作三天就結束,新工作給三天就夠了吧”,而將截止日期往前設定。讓上司產生這種想法,即為最大的錯誤。

因為你已經在最初兩天全力衝刺工作。確實,再多拚一天應該也不成問題。相信有人至今就是靠體力決勝負一路克服工作吧。隻不過想永遠投入全副心力持續工作絕對不可能,若人一直處於使盡全力的狀態,反而無法好好發揮實力。

所以,即便一開始全力完成八成的工作,也千萬別以這種節奏持續到工作結束。與其不間斷勞動,還不如在第三天稍微休息一下。

比起追求以最高效率完成工作,不如維持工作的穩定性及持續性。如此就不用為了趕進度而焦頭爛額,而以更早更高的完成度達成工作。

節選自:《為什麼你的工作做不完?》

作者:中島聡

《華為研發》第3版內容簡介:

我曾親曆了華為突然由盛夏轉寒冬,辦公室裏突然離職過半,而生產線僅開工1/3的艱難歲月。《華為研發》第三版有『華為怎麼度過冬天』篇章,華為冬天產生的原因,華為是怎麼度過冬天的,從技術創新到競爭對手的全麵反思。這些內容並不是曆史,而是當下也在時時上演。

我對華為危機時刻如何通過管理提升決策下放、進攻代替防守打開新局麵有深刻的體會。業務與軟件產品線成立,從單一產品到麵向客戶的運營商解決方案部的成立,為技術商用主動購買樣板局,華為手機申請六年被否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十分鍾被決策上,終端主攻縫隙市場差異化生存靠小小的數據卡養活多年,華為手機從運營商到消費者從B2B到B2C,在華為內部再造一家世界五百強的曲折經曆和成功經驗。

在核心技術致勝章節講述的這些內容,都是貨真價實:在針尖領域發展凸起優勢、將軟硬件平台IC化貨架化、貢獻開源是最快進步方式、管理創新比技術創新更重要等內容。

最後更新:2017-10-09 19:28:44

  上一篇:go 微軟亞洲研究院梅濤:計算機視覺發展仍有巨大空間,視頻理解難於圖片理解
  下一篇:go RIP:微軟終於承認Windows Phone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