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89 返回首頁    go 手機大全


從 iPhone X 聊刷臉時代

在童話故事裏,阿裏巴巴一句咒語“芝麻,開門吧!”便輕易打開了四十大盜藏匿寶藏的山門,如果阿裏巴巴生活在黑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他甚至已經連咒語都不用念,隻需要刷個臉,寶藏便收入囊中了,刷臉時代來了,你(的錢)準備好了嗎?

幾天前,庫克給大家貢獻了一場最沒有懸念的發布會,唯一的看點是iPhone X可以“刷臉”了。

它將八個傳感器或元件集中在前置留海區,配合紅外鏡頭、泛光感應元件、距離傳感器、點陣投影器等。其中,點陣投影器向外投射出3萬個肉眼不可見的紅外點光源,由紅外鏡頭拍攝一張紅外照片,根據照片上的位移變形情況,分析出被探測物的景深信息,並由此合成相應的3D模型。同時,距離傳感器會探測在一定範圍內,是否存在被探測物,以決定是否開啟點陣投影器與紅外鏡頭的工作。而在夜晚等暗光環境下,泛光感應元件會向外投射不可見的紅外光源,以幫助 Face ID 更好地工作。

說的好像有點太專業了。就在蘋果發布會的同天,農業銀行上線了“刷臉取款”,儲戶隻要走到ATM機前,看一眼攝像,再輸入手機號、取款金額、密碼,機器就能自動吐鈔。

除了農行之外,招行也是比較激進的AI技術探險者。2016年,招行在全國106個城市近千台ATM機上實現了“刷臉”取款的功能。

8月23日,百度與首都國際機場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打造智慧機場,以後刷臉能登機了。

8月25日,武漢火車站宣布全麵實現刷臉進站(深圳實現的更早呢~);

9月1日,支付寶宣布在杭州KFC首推“刷臉支付”;

9月5日,杭州大量賓館不用身份證,刷臉也可入住;

9月6日,匯豐銀行宣布使用人臉識別技術;

9月7日,京東蘇寧開啟刷臉支付,一張臉拿走貨物;

9月9日,北京所有公租房將推行“人臉識別”門禁;

9月11日,北師大宣布學生宿舍全麵啟用“刷臉開門”。

短短半個月,你的臉已經新增了不少功能:身份證、登機牌、火車票、通行證、付款碼……

刷臉時代正在來臨,無論你是瓜子臉還是西瓜臉都可以“靠臉吃飯”了!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而網友們也已經抑製不了自己體內的洪荒之力,開始了各種討論:

搶劫更方便了,直接把你的頭按在攝像頭前就可以了,不取也得取。

以後姑娘們逛街得素顏了,畢竟化了妝都一樣,刷不了就尷尬了……

以後睡覺得帶蒙麵巾,不然媳婦趁我睡著把購物車清空了怎麼辦???

甩了30斤又長了幾顆痘痘畫了個妝還能刷麼?比較關心~

剛被打了,想打電話報警,發現它識別不了了怎麼辦?

甚至有大神開始考慮家庭關係了:刷臉支付一出,留給男人隻有兩條路,要麼幫老婆買,要麼買蒙麵巾。

然而上麵的段子手們還是想多了——根據蘋果公司的回應,對於上麵的這些段子中的很多情況(例如睡著後)Face ID是無法被激活的。

什麼是人臉識別?

首先科普一下什麼是人臉識別?人臉識別是通過設備采集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並對人臉進行檢測和跟蹤,進而對檢測到的人臉部特征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技術。

人臉識別的發展曆程

2013年,芬蘭Uniqul公司就推出了首個“人臉識別”支付平台,這種支付手段隻需要在收銀台上安裝一攝像頭,會員顧客在付款時拍一張他們臉就可完成支付,整個過程不超過5秒鍾,但由於該係統識別率低,且需提前錄入用戶信息,所以至今沒能普及。

穀歌在2015年推出了名為“Hands Free”的應用,用戶到線下商店付款時,隻要說一句咒語:“我要用Google支付”,店內的終端機會識別該語音命令並連接用戶手機獲取該用戶注冊登記時的頭像,然後店員根據此頭像確認付款者身份。OMG,人工檢驗啊?這個也太考驗店員的眼力了吧,如果這用戶今天沒~化~妝~呢??遺(必)憾(然) 的是今年這款應用已經下線了,可見這種半自動化的支付方式經不起市場的檢驗。

2013年,蘋果公司收購了以色列運動捕捉公司PrimeSense,雖然有人認為該收購是為了推出蘋果TV,然而該公司的技術卻最先應用到了iPhone X上。

雖然蘋果推出的人臉識別功能比三星S8/Note 8、小米Note 3要晚,但是從安全性方麵,蘋果Face ID會記錄下深度信息,所以給無需擔心會因為自拍照泄露而被破解。另外和Touch ID類似,蘋果把用戶的臉部數據存放在處理器的安全區域(Secure Enclave)中,充分保護用戶的數據安全。

通過檢索,小編找到了蘋果公司的今年剛剛公開的基礎專利(US9589177A),隻需要掃臉就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解鎖,也可以通過麵部掃描授權支付以及啟動安全程序等。

人臉識別技術的專利概況

既然已經提到了專利,那麼我們就來說說人臉識別技術的專利概況。

從專利申請量上明顯看出,人臉識別技術在美國“9.11”後迎來了第一次發展契機,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人臉識別技術用於安防,成為了第二次發展的標誌性節點,如果說前兩次發展的原因是人臉識別在反恐和安防領域的突出作用,那麼到了2012年後,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看到商機的各廠商仿佛開啟了開掛模式,紛紛布局人臉識別技術專利。

從人臉識別領域專利申請量前10名的公司來看,人臉識別主要集中在韓國、日本、美國專利權人手中,如三星、佳能、索尼、微軟、LG電子,已經在人臉識別領域廣泛布局,對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實力,主導了發展趨勢。

盡管前十名總沒有中國企業,但是中國初創企業的創新實力卻不容小覷。例如,為支付寶提供“刷臉支付”的 “face++”技術,就來自於中國本土的一家初創公司“曠視科技”。

在去年年底,“曠視科技”獲得了1億美元的C輪融資,主要投資者包括富士康和建銀國際,目前估值已經超過20億美元。今年7月,同以人臉識別為主營業務的商湯科技宣布完成4.1億美元的B輪天價融資,估值超過15億。

除此之外,雲從科技、依圖科技、深醒科技等人臉識別公司在近期均獲得了千萬美元級融資,連國內最積極的人工智能旗手李開複也驚歎這個細分產業“竟然能養活四隻獨角獸”(PS:“獨角獸”表示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李開複說的“四隻獨角獸”指的是曠視、商湯、雲從、依圖)。即使是在這兩年風頭最勁的人工智能行業,這也足夠令人咋舌。

解剖曠視科技

要說曠視科技,先得說說他的創始者人兼CEO印奇,在2015年福布斯頒布的亞洲“30歲以下30個領袖人物(30Under30)”,印奇排名在企業科技(enterprise tech)人物排行榜首位,成為了封麵Boy。

這麼年輕就成為科技公司的CEO,一定是個學霸?沒錯!印奇高中沒畢業就被保送到清華大學姚期智實驗班,上學期間參與了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人臉識別研發,該係統後來被應用於X-BOX等電子產品上,當我們還在對著X-BOX玩得手舞足蹈的時候,印奇和他另外兩個同班同學已經籌劃畢業開公司了。

盡管成立於2011年,曠視科技卻出現在了在Interbrand (著名的谘詢公司)的“2017年全球最具突破性品牌”榜單中(入選的中國品還有滴滴出行、ofo)。

01

曠視科技的專利布局

經過檢索,該公司在中國的專利申請共247項,包括發明專利174項,實用新型專利73項,其中,發明占到總數的70%以上。在成立初的兩年裏專利申請量並不多,但在近年來申請量迅勐發展。

保護自有知識產權,不是一篇專利就能站穩腳跟,為了係統、全麵的保護自有知識產權,該公司在人臉識別技術上布下了周密的專利網。

02

“專利網”的形成

03

核心技術布局

04

識別算法融入實體產品布局

並且推出了安防攝像頭MegEye C1、MegEye C2:

還和NVIDIA(著名顯示處理芯片公司)合作推出了人臉智能處理器MegBrain-M1001。

上述方案不但將人臉識別算法應用於攝像機中,並且通過攝像機結構的改進保障了識別精度。

05

布局活體檢測,增強識別可靠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曠視科技不僅采用專利布局,而且采用技術秘密+軟件著作權+域名多兵種聯合作戰的方式布局知識產權。

技術難題

1.用戶隱私具有潛在的泄露風險。采集用戶的人臉數據是進行識別的首要步驟,而越清晰圖像數據意味攫取更多用戶隱私,技術提供者能否提供足夠安全的保障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建議政府提供的專門機構對用戶隱私信息存儲並實施保護。

2.識別率的不穩定性。由於人的生理是一個不斷變化過程,正常的衰老、胖瘦的變化以及後期整容會導致麵部發生較明顯的改變,采用單一算法不能針對各時期麵容變化做出有效識別。

3.支付的安全性。人臉識別技術還不能達到100%的識別精度,且由於存在孿生兄妹等人臉之間差別更加細微的個例,因此人臉識別通常還要結合指紋、聲音、虹膜等輔助識別實現雙重認證,從而更大程度上保障用戶的資金安全,而在采用其他輔助識別時,又容易導致便捷性的下降,因此需要尋找安全與便捷之間的平衡。

結 語

隨著刷臉支付走向現實,應用過程中也許會麵臨著諸多問題,但支付手段越來越方便快捷是大勢所趨,也必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美好。

注:本文中CN……B為中國發明專利授權公告號,CN……U為中國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公告號, CN……A為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公開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七弦琴立場#

來源丨IP創新贏

最後更新:2017-10-08 22:22:30

  上一篇:go iPhoneX“災難性”用戶體驗 買之前建議看看這個
  下一篇:go iPhone 8 遇冷 價格全線破發,黃牛要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