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3
手机大全
路透社称中国人可能买不起iPhone8,iPhone上市十年价格涨了多少?
北京时间9月12日早间消息,路透社报道称,很快苹果就会推出iPhone 8,在中国,8是吉祥数字,苹果希望这个数字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在世界最大的手机市场中国赚到真金白银。
新手机定价高达1000美元,最高端的iPhone 7 Plus不到800美元。分析师认为,定价虽高,在美国不会对销量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在中国可不是这样的,1000美元相当于中国人平均月工资的2倍。
Counterpoint提供的数据显示,按出货量计算,2015年iPhone在中国的份额约为14%,今年1-6月降到了9%。虽然2014年iPhone 6像暴风一样席卷中国,但是自此之后中国人对新机的反应温和了很多。
23岁的陈安琪(音译自Angie Chen)在南京工作,是一名项目经理,她现在用的是iPhone 6。陈安琪说:“我一直在等着手机降价,太贵了。”她可能会等待iPhone 8的下一代手机推出,到时会降价。陈安琪说:“8听起来很好,但是没有必要着急。”
易观国际上海分析师贾莫(音译自Jia Mo)认为,这一次苹果必须推出非常有创新力的产品;由于本地对手崛起,苹果的日子不会好过。
在美国,标价1000美元会造成很大影响吗?分析师不是很确定。Loup Ventures分析师吉恩·蒙斯特(Gene Munster)多年来一直关注苹果,照他的估计,过去有许多人购买高端苹果手机,虽然价格上涨,这些买家仍有五分之四愿意再次购买。
除了高价格,苹果还会覆盖其它价格点,保留一些低端机型,就像目前的iPhone SE一样,这款手机售价399美元。通过这种策略,苹果可以将用户留在自己的生态系统内。蒙斯特说:“针对每个市场,苹果仍然有必要提供相应的产品,它会继续这样做的。”
还有一个因素要考虑,那就是运营商在销售时可能会打折,让价格降下来。BTIG分析师沃尔特·皮希科(Walter Piecyk)在报告中指出,提高手机补贴额度,用户为手机付款时提供折扣,推出以旧换新服务,这是竞争武器,今年年初三星手机推出时运营商的促销力度已经大了很多。
网友:激将法销售,大家别上当!
网友:中国人买不买得起,不是你们英国人说的算的。
网友:那我还是不买了,谢谢提醒。
从2007年第一代iPhone发售,到2016年9月iPhone 7和iPhone 7 Plus发售,iPhone已经走过了十年时间。在这十年里,iPhone的价格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美国:合约机未超过299美元
先以美国为例。在iPhone刚刚发布时,主要以运营商销售为主。据美国aaplinvestors网站显示,第一代iPhone合约价为499美元,之后从第二代(iPhone 3G)直到2014年发布的iPhone 6,合约价均在199美元-299美元之间,可以说是非常划算的。
在美国购买iPhone的裸机价是多少呢?aaplinvestors网站显示,2011年发布的iPhone 4裸机价450美元起,同一年发布的iPhone 4s 为649美元起,但从iPhone 4s开始一直到去年发布的iPhone 7,低配版价格都维持在649美元。
中国:7年里价格上涨了7%
中国内地在2009年才正式引进iPhone。而在这之前,想买iPhone只能海淘。多位知乎网友发帖表示,托人从美国代购回来的第一代 iPhone,价格在3000元左右。但当时的iPhone在国内由于网络制式原因,不能打电话不能发短信也没有中文通讯录,许多人拿来当成上网工具使用。
2009年10月30日,中国联通正式发售行货iPhone,裸机及套餐价格如下。
8年前iPhone 3G低配版卖4999元,去年iPhone 7最低5388元,7年里上涨了7%。
2009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738元,买一部iPhone就要花掉1/5。而2016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275元,买一部iPhone 7要花掉1/10。
纵观2009年以来每一代iPhone的售价可以发现,其涨幅非常微弱。
iPhone 4初上市价格:低配版本4999元。
iPhone 4S初上市价格:低配版本4988元。
iPhone 5初上市价格:低配版本5288元。
iPhone 5s初上市价格:低配版本5288元。
iPhone 6初上市价格:低配版本5288元。
iPhone 7初上市价格:低配版本5388元。
尽管很微弱,但每一代iPhone的价格仍旧处于上升空间。按照常理,由于摩尔定律的作用,芯片性能每18个月提高一倍,成本却会下降一半。 iPhone为何连年上涨?究其原因,除了通货膨胀的因素,还有人力成本上涨、除芯片外的其他配件成本上涨,以及新增功能带来的成本。
对于即将到来的iPhone 8,路透社今天一篇文章称,面对高达1000美元甚至更高的价格,中国消费者已经在心里“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尤其是考虑到其价格大约等同于中国人均月工资的两倍之后,这些消费者很可能会“望而却步”。
最后更新:2017-10-08 09: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