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805 返回首页    go 王者荣耀


微信上晒吃、晒娃的,原来都是这样的人!

我们在网络上“晒照片”“晒心情”“晒生活”的时候,我们到底在晒什么?是出于对关注的本能渴求,还是对获得感的一种炫耀……当晒成为一项必备神技,随之而来的变化悄然发生。

80后、90后是网络世界的“熟练工”,当他们步入生育年龄时,“晒娃”就成了最常见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不管关系远近,几乎所有微信好友的孩子成长都历历在目。”长春白领王乔说,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人更新“晒娃”的信息,“习惯啦,为人父母的幸福能让人理解。”

“晒娃”其实是晒文化的最明显体现,不论是人还是物,或者是一些生活体验,与自己有关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晒的对象。吃饭先拍照、健身先拍照、旅行先拍照……然后轻击发送,然后期待着赞和评论,每过几分钟刷新一下看看是否有更新,对别人晒出来的信息进行评论或点赞,是一个标准的晒流程,赞越多、评论越多,心理满足感越强。

晒也确实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体会最为深刻的,是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的晒信息。比如,前任恋人晒近况经常会带来五味杂陈。

晒确实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即便相隔万里,我不说话,但我仍在默默地关注你。“通过晒出来的信息,我们相互理解,相互知晓,在关键时刻也能相互帮助。”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毕业生周广瑞说,他的好哥们散落在北京、郑州、香港……他对朋友的每一次晒信息都会认真对待。“点赞像是一声问候,评论像是嘘寒问暖。”

在社交媒体的瀑布信息流中,晒的信息占据相当份额,虽然许多人已习以为常,但受众还是给出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即便他们自己也是某些晒行为的主角。

赞同者觉得,晒是自我本能在社交网络上的外化。在一些心理专家看来,被关注、被知晓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化本能。社交网络出现前,人们以点对点联系为主,效率不高。“总不能买了新鞋子见一个人就说一次吧。”传播学者金振邦说,互联网让沟通从线性发展为网状,晒的效率成倍提升。

不少人也觉得晒行为打扰到了自己的生活,某种程度上也放大了一些人的不健康心理。一些学者认为,某种意义上,社交媒体已经呈现出许多公共空间的特征,在公共空间晒出不合时宜的信息,会被看做是对他人的一种打扰。

炫耀是最常见的、令人生厌的行为。“带有大大logo的手袋、方向盘上的车标以及刚刚上市的新款高档手机,是一些爱炫之人的最爱。”在北京一家国企工作的熊图说,“他们好像每天不用工作,只需要消费和晒就好。从他们的信息里,我学到了很多奢侈品知识。”

与高调的炫耀相反,还有许多人在社交网络中保持着低调的沉默,遵循着不能逾越的潜规则,他们看别人多过晒自己。比如,在党政事业单位的社交网群中,领导们可不会频繁发布照片期待点赞,“‘晒’起来不太合适,不严肃。”一位厅级领导说。而他们的下属也通常会将自己发布的照片分组展示,领导通常会被“排除”在外。“不想给领导留下‘嘚瑟’的印象。”一位普通公务员说。

晒既可获得心理满足,也可作为赚钱的机会,许多人用各种方式将朋友圈的注意力变现,由晒衍生出的产业风生水起。“网红经济”就是最典型的体现。用各种照片和信息来吸引大量人群关注,成为网络红人,形成固定的粉丝群,进而将他们的注意力变为广告商最青睐的资源。想要用晒来赚钱,过硬的技能是必需品。许多网络红人都有着固定追随者,他们或是有超出常人的照片拍摄技能,或是有令人羡慕的标准身材,或是有别人难以拥有的游历经验……

不管你喜不喜欢,晒时代已经到来。长期关注网络社会现象的心理专家周正说,人们在晒中不断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他人反应,不断矫正自己“不合时宜”的行为,期望达到更多的社会认可。这种新的社会互动方式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未来,还有待观察。

欢迎继续关注,谢谢!

最后更新:2017-10-14 18:26:39

  上一篇:go 微信上这些事千万别做!三言两语就足以送你坐牢……
  下一篇:go 微信头像有多重要?别拦我,我要换头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