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05 返回首頁    go 王者榮耀


微信上曬吃、曬娃的,原來都是這樣的人!

我們在網絡上“曬照片”“曬心情”“曬生活”的時候,我們到底在曬什麼?是出於對關注的本能渴求,還是對獲得感的一種炫耀……當曬成為一項必備神技,隨之而來的變化悄然發生。

80後、90後是網絡世界的“熟練工”,當他們步入生育年齡時,“曬娃”就成了最常見的社交媒體使用習慣。“不管關係遠近,幾乎所有微信好友的孩子成長都曆曆在目。”長春白領王喬說,在她的微信朋友圈裏,幾乎每時每刻都有人更新“曬娃”的信息,“習慣啦,為人父母的幸福能讓人理解。”

“曬娃”其實是曬文化的最明顯體現,不論是人還是物,或者是一些生活體驗,與自己有關的一切都可以成為曬的對象。吃飯先拍照、健身先拍照、旅行先拍照……然後輕擊發送,然後期待著讚和評論,每過幾分鍾刷新一下看看是否有更新,對別人曬出來的信息進行評論或點讚,是一個標準的曬流程,讚越多、評論越多,心理滿足感越強。

曬也確實影響著人們的現實生活。體會最為深刻的,是與自己關係親密的人的曬信息。比如,前任戀人曬近況經常會帶來五味雜陳。

曬確實拉近了人們的距離。即便相隔萬裏,我不說話,但我仍在默默地關注你。“通過曬出來的信息,我們相互理解,相互知曉,在關鍵時刻也能相互幫助。”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畢業生周廣瑞說,他的好哥們散落在北京、鄭州、香港……他對朋友的每一次曬信息都會認真對待。“點讚像是一聲問候,評論像是噓寒問暖。”

在社交媒體的瀑布信息流中,曬的信息占據相當份額,雖然許多人已習以為常,但受眾還是給出了褒貶不一的評價,即便他們自己也是某些曬行為的主角。

讚同者覺得,曬是自我本能在社交網絡上的外化。在一些心理專家看來,被關注、被知曉是人們的一種社會化本能。社交網絡出現前,人們以點對點聯係為主,效率不高。“總不能買了新鞋子見一個人就說一次吧。”傳播學者金振邦說,互聯網讓溝通從線性發展為網狀,曬的效率成倍提升。

不少人也覺得曬行為打擾到了自己的生活,某種程度上也放大了一些人的不健康心理。一些學者認為,某種意義上,社交媒體已經呈現出許多公共空間的特征,在公共空間曬出不合時宜的信息,會被看做是對他人的一種打擾。

炫耀是最常見的、令人生厭的行為。“帶有大大logo的手袋、方向盤上的車標以及剛剛上市的新款高檔手機,是一些愛炫之人的最愛。”在北京一家國企工作的熊圖說,“他們好像每天不用工作,隻需要消費和曬就好。從他們的信息裏,我學到了很多奢侈品知識。”

與高調的炫耀相反,還有許多人在社交網絡中保持著低調的沉默,遵循著不能逾越的潛規則,他們看別人多過曬自己。比如,在黨政事業單位的社交網群中,領導們可不會頻繁發布照片期待點讚,“‘曬’起來不太合適,不嚴肅。”一位廳級領導說。而他們的下屬也通常會將自己發布的照片分組展示,領導通常會被“排除”在外。“不想給領導留下‘嘚瑟’的印象。”一位普通公務員說。

曬既可獲得心理滿足,也可作為賺錢的機會,許多人用各種方式將朋友圈的注意力變現,由曬衍生出的產業風生水起。“網紅經濟”就是最典型的體現。用各種照片和信息來吸引大量人群關注,成為網絡紅人,形成固定的粉絲群,進而將他們的注意力變為廣告商最青睞的資源。想要用曬來賺錢,過硬的技能是必需品。許多網絡紅人都有著固定追隨者,他們或是有超出常人的照片拍攝技能,或是有令人羨慕的標準身材,或是有別人難以擁有的遊曆經驗……

不管你喜不喜歡,曬時代已經到來。長期關注網絡社會現象的心理專家周正說,人們在曬中不斷關注自己的言行舉止和他人反應,不斷矯正自己“不合時宜”的行為,期望達到更多的社會認可。這種新的社會互動方式將為我們帶來怎樣的未來,還有待觀察。

歡迎繼續關注,謝謝!

最後更新:2017-10-14 18:26:39

  上一篇:go 微信上這些事千萬別做!三言兩語就足以送你坐牢……
  下一篇:go 微信頭像有多重要?別攔我,我要換頭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