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
王者榮耀
一份《微信親戚群生存指南》,收好不謝
對於爸媽老愛說別人家的孩子blablabla這事兒,我們通常是很反感的,但有時候吧,我們自己難免也會跟同齡人比較一下,然後哭暈在手機前——
@白醫青年:別人18歲當網紅,月入幾十萬;我18歲搶了微信群0.01紅包沒說謝謝,被罵了一個小時。
emmmm……別人能賺多少錢我們不清楚,但PO主麵臨的這個場景可以說是十分眼熟了。
群裏的紅包隻搶到了1分錢、沒道謝還會挨罵,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這個群的紅包要不數額少、要不數量多;二是這個群的成員經常一言不合就訓人。
兩條線索直指一個場所——微信裏的親戚群,罵你的自然是“教你做人”的爸爸媽媽。隨後我們發現,這因為沒跟發紅包的長輩道謝而挨罵的,不止是原PO一個人。
要說這個親戚群吧,就是一個雲祠堂般的存在,整個家族認識的不認識的都能通過它串起血緣親情,展望美好未來。
但對於常年在外的年輕一輩來說,這個互聯網時代的新產物也帶來了不少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
原本隻用在逢年過節麵對麵聽到的絮叨,如今漂省過市找了上來。
群裏的中老年表情包每天N刷屏,時時刻刻提醒著:你,不管離家多遠,仍然是“老李家”、“陳家大院”、“趙氏家族”的孝子賢孫。
於是我們看到,每一個突然被拉進親戚群的小年輕都是臉上靜如死狗、內心萬馬奔騰,在一片祥和的氛圍裏顯得格外不合群
可進都進來了,普通玩家除了極力減小存在感、把群消息設置為免打擾,還能怎樣?總不能當著這麼多親戚的麵退群吧?還想不想回家過年啦!
更何況,作為家族裏接觸新鮮事物的前線人員,有相當一部分小夥伴就是群主本人,不僅一舉一動都被親戚們盯得緊緊的,還要承擔起淨化網絡環境的管理責任。
慘,實在是太慘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畢竟是一個靠親情維係的地盤,根據對周圍人群的幾番調研,我們發現,想要招架住群裏七大姑八大姨的叨逼叨,也不難。
隻發不搶的紅包俠
前麵說到,很多小年輕因為搶紅包不道謝被罵,可大家回憶一下,就算你搶到紅包的第一時間發了【謝謝老板.GIF】,你就能金蟬脫殼了嗎?
腫麼可能!接下來你將收到一連串的@,告訴你“別隻會搶啊,紅包雨走起來!”
仔細想想,這些親戚隻是圖你微信裏那幾塊錢嗎?不是吧,人家注重的是【家族繁榮、人丁興旺】的氛圍,追求的是在紅包接力中達到【家和萬事興】。
如果你能扮演好一個【紅包俠】的角色,別人發紅包時不爭不搶,把機會留給他人(忍不住搶了再回也行);之後主動發紅包,不求數額大,隻要數量多,那麼迎接你的就是一場場“小x真有出息”的精神勝利,皆大歡喜。
所以,就是現在,看完這篇推送就去親戚群發個紅包吧,順便祝大家周末愉快,你將成為三姑六婆口中最成功的小輩。
能說會道的捧場王
如果你不是每天加班加到昏天黑地,偶爾跟親戚們交流下感情也是挺有意思的,特別是對於我們這種八卦愛好者來說,隨時爆大料的親戚群簡直就是一處寶藏。
有這份心在,別說艱難生存了,你就是想在親戚群裏混得風生水起都不難,也不需要做太多,像《爸爸去哪兒》裏的天天或者Jasper一樣,當個捧場王就行。
二姑家有喜事了要排隊恭喜、三舅兒子考100分了要排隊表揚,四大爺過生日了要發個祝壽紅包,五嬸子發鏈接了要順手點個讚……不用麵麵俱到,能刷個【聽話懂事】的存在感也是極好的。
當然了,在這種時刻都要注意語氣語態的場合,就別搞好友群裏那一套了,慎發黃暴表情包、切忌隨意抖機靈、不說讓人接不下去的大實話。
一個耿直現場
有@必應的大學霸
請問:數學不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答:大概就是我都二十好幾了,每當親戚群裏有長輩發題考驗小輩,我還是連個哈哈都不敢哈。
也不知道打什麼時候起,曾經在試卷上碾壓90後的各路奧數題又卷土重來,開始在親戚群裏碾壓60、70、80、90、00後。
長輩們傳播這些題的心理其實很好理解,一個是老驥伏櫪誌在千裏,想回憶青蔥歲月,找回讀書時的優越感或挫敗感;另一個就是想檢驗出家裏年輕一輩的聰明才智。
於是,群裏的小年輕們又被@出來,計算小明還要走多少裏路追上小紅、18個杯子裏哪個杯子最先裝滿、這個圓和那個方的交叉麵積是多少……連畢業多年的文科生也不能幸免!
這個時候,想不被親戚指責不愛動腦的你,就應該在被@的第一時間,【回複這題有點意思】-【複製題目並打開搜索引擎】-【找到答案並複製】-【粘貼到群裏】-【回複好久不做題了並配上害羞表情包】-【學霸之勝】。
一個微信考場
雙商均高的科普帝
網上有這麼個段子:你家人眼中一條消息的可信度排序是央視>正經報紙>朋友圈>百度=電腦彈窗>各種推銷員說的>飯桌上別人說的>你說的。
話糙理不糙,這個邏輯反應到親戚群裏,就是你看到他們發的一條條偽科學、毒雞湯、甚至謠言文章。
但新時代的不孝有三,在親戚群裏辟謠為大。想辟謠的你,真的有跟全家人斷絕關係的必死覺悟嗎?
想必大家都有所體會,直接懟那些不負責任的言論是沒有用的,直接說這些都是假的也勢必要被追著問為啥,進退兩難。
這時候就需要強調會說話的重要性了。畢竟,在親戚群辟謠就等於在質疑長輩的權威,是在跟他們比誰吃米和鹽更多。
這裏分享一個效果不錯的方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當親戚發來一條謠言,不要立刻否定,直接在微信裏搜索關鍵詞,找到幾條辟謠的靠譜文章,發回親戚群。最好再給他們個台階下,說“自己也不太了解,但多看看這類科普的文章也是很有好處的”。
沒辦法,誰讓他們確實也是為了這個大家族好呢,隻是掌握的知識麵不充分。
查無此人的小透明
要說起來,最後這個角色應該是操作難度最小、應用範圍最大的,因為對於絕大多數小年輕來說,他們在親戚群就是一具小僵屍,平日裏透明如空氣,隻在過年搶紅包時冷不丁地蹦出來。
看上去簡單,但這種not found的群成員也應當有自己的操守,能堅持下來也是很辛苦的。
比如不管群裏有多嗨、發出了多少紅包,都不點開,每天定時刪除對話框;比如牢牢記住每次發票圈都要屏蔽這些親戚,且每添加一位親戚都迅速貼好標簽……
目的隻有一個,營造出不是我不跟你聊天、而是我不怎麼玩微信的感覺。因為作為小透明本明,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回應中老年表情包+奇奇怪怪的視頻+標題黨的文章啊!
一個失智現場
本著一顆純樸向善的心,向“團圓才是我們的話題”出發,這份應急生存指南講到這裏也就差不多了。
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每個人對親戚群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也希望這些應對方案能對你有所幫助。
朋友,考驗你戲精屬性的時候到了!不要慫,就是幹!
最後更新:2017-10-22 18: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