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王者榮耀
微信六年來首次“變臉” 中國視角引爆網絡熱點
微信六年來首次“變臉”,向風雲四號致敬,向中國科技致敬——
一樣的風雲變幻,不一樣的“互聯網+氣象”
六年等一回!9月25日17時至28日17時,微信六年來首次迎來“變臉”,更換程序啟動頁,由NASA公開的“藍色彈珠”地球圖變成我國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拍攝的華夏大地上空雲圖。
這一消息在各大論壇、微博和朋友圈等社交媒體迅速刷屏,各路媒體也紛紛報道和跟進,成為這兩日網絡上的熱點話題。
1、“中國視角”引爆網絡熱點
一個渺小的人孤獨地背向而站,仰望著風雲變幻的地球。經常使用微信的人,都會對這一程序啟動頁麵感到熟悉。然而,大多數人對這一啟動頁背後的故事卻知之甚少。
為了迎接微信“變臉”,微信團隊首次對這張原始圖的來曆和用意給出了解釋。實際上,啟動頁選用的照片素材是NASA向全世界範圍公開的第一張完整的地球照片。這張照片還有個浪漫的名字,叫作“藍色彈珠”。
“藍色彈珠”正式公布的意義在於,這是人類第一次從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畫麵中所顯示的是非洲大陸。
“非洲大陸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地,我們將非洲上空的雲圖作為啟動頁的背景圖,也希望將‘起源’之意賦予啟動頁麵。因為人類的出現,才有了溝通的存在和意義。”微信團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變臉”後展示“風雲四號”拍攝畫麵,則是寓意從“人類起源”到“華夏文明”的曆史發展,旨在向全世界用戶展示華夏大地的河山風貌。
為什麼啟動頁“變臉”會選在9月25日?因為在這一天,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正式交付“上線”,“變臉”就是為了慶祝這一重大科技突破。新換的這張地球圖片正是風雲四號拍攝的地球氣象雲圖。
這張時長一秒鍾的動態啟動圖發布後,迅速引發網友對互聯網、科技、氣象等相關話題的熱烈討論,紛紛為這一全新的“中國視角”感到自豪。
網友“徐華”忍不住感慨:“微信啟動頁麵改變的是一小步,背後卻是國家進步的一大步。”網友“大吉大利”也在朋友圈點讚:“一張照片,代表的是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科研價值和實際使用價值,更是我國在相關領域獨立話語權的體現。”
除了傳統媒體的關注,《微信換“頭像”的背後,是科學家15年的努力》《微信啟動畫麵換圖背後的兩個傳奇》等公眾號文章,也被紛紛轉發,閱讀量勐增,網友接連為風雲四號這個完美“自拍”點讚。
2、 一張衛星雲圖何以刷屏朋友圈
“藍色彈珠”攝於1972年,風雲四號所拍攝的畫麵攝於2017年。45年,一張衛星雲圖的突破,承載了我國幾代科研人員的努力。
今年以來,風雲四號對災害性天氣進行了高精度、連續滾動監測,在掌握台風的強度以及風雨分布、台風定向及未來降水情況等方麵發揮了作用,未來還將服務於冬季北方降雪、雨轉雪天氣的判斷。
國防科工局也介紹,風雲四號衛星綜合技術性能國際領先,它的交付標誌著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觀測係統實現了更新換代,對於保證我國靜止氣象觀測業務的連續、可靠和穩定運行,提高我國航天事業和氣象事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
正是了解了風雲四號的重要意義,讓此次活動的策劃者之一騰訊科普信息化項目負責人、科普頻道主編何建紅,從與中國氣象局合作開始,就感到責任重大。“一張衛星雲圖的變化,引起如此的網絡熱潮,讓我始料未及。”何建紅認為,微信啟動頁“變臉”之所以會成為一個熱門網絡話題,既與微信龐大的用戶體量有關,同時也與風雲四號本身所呈現的科學價值分不開,這體現出網友對國家的熱愛和對科技發展的自豪之情。
何建紅介紹,從今年1月份起,在與中國氣象局就風雲四號相關科普合作進行溝通時,了解到風雲四號的先進性和準確性之後,雙方就產生了這個大膽的設想,用風雲四號自己拍攝的地球圖片代替微信原有啟動頁麵。
輕易改變啟動頁會不會引起用戶不適應感?微信能否盡快克服啟動頁更換背後的技術問題?這個設想能否得到公司領導層支持?都是何建紅以及她的主管騰訊網政務旅遊總監舒展頭疼的問題。
出乎舒展意料的是,很快,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和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就都通過了這一設想。經過與微信團隊幾個月的通力合作,技術人員的反複測試,終於在風雲四號交付使用當天,也就是9月25日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微信實現了啟動頁“變臉”的效果。從引發的網絡話題來看,這一策劃對風雲四號的重大科技成果在民眾中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宣傳效果。
3、“互聯網+氣象”用科技改變生活
9月25日當天,中國氣象局在官方微博上這樣寫道:“手機微信開啟時顯示的地球圖片將從以前的美國衛星成像圖換成由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從我國上空拍攝的最新雲圖,這不僅是對我國科技成果的一次獻禮,同時也是一次‘互聯網+’在氣象領域的應用,讓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微信享受真正智慧、便捷的氣象服務。”
實際上,啟動頁更換這個策劃隻是騰訊與中國氣象局在“互聯網+氣象”領域長期合作的一小部分。
何建紅介紹,為了履行互聯網企業的社會責任,騰訊從2015年開始就啟動了“互聯網+科普”方麵的一係列公益項目,此前與中國科協等單位也開展了相關領域的合作。今年以來,騰訊開始了與中國氣象局以及地方氣象部門的深度合作,合力在互聯網時代推動“互聯網+氣象”的發展,實現惠及民生的目的。
“就像我們一般老百姓對氣象工作總是有很多誤解。”何建紅表示,目前騰訊與氣象部門合作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氣象科普方麵。“比如,幫網友解答天氣預報為什麼總是預報不準的誤解,為各種氣象方麵的謠言辟謠,為各種惡性天氣的科學知識進行傳播。”
何建紅表示,氣象科普就是要發揮互聯網傳播方式的作用,讓更多人了解氣象知識,加強氣象部門與民眾的溝通。比如,微信啟動頁更換這樣的策劃,就是讓“風雲四號”的科學價值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氣象科學方麵的重大科技進步。
除了氣象科普方麵,騰訊希望在氣象方麵,通過互聯網渠道為民眾提供更多的民生服務。在未來,騰訊將借助微信、企鵝號等多產品平台及多形式媒體資源,進一步助力擴大天氣預報、衛星雲圖產品等服務、科普活動受眾覆蓋麵。
“隨著雙方合作的深入開展,用戶將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中閱讀由氣象專家所編寫的氣象科普知識、通過企鵝號的精準推送,及時獲取惡劣天氣狀況預警、收看相關氣象視頻的直播,提高氣象服務的精準性。”何建紅介紹。
此外,她認為,在未來,騰訊作為知名互聯網公司,可以在氣象大數據的利用和挖掘方麵,與氣象部門進一步深度合作。
“可以基於龐大的氣象數據,開發出一些氣象方麵的產品,為用戶和企業提供一些個性化和精準化的氣象服務,發掘氣象數據的發展潛力。”舒展認為,由於技術的限製和職能的局限性,氣象部門對自身數據的發掘一直缺乏係統性,而大數據技術恰巧是互聯網公司的優勢。她認為,互聯網企業與氣象部門未來在大數據方麵可以有無限的合作可能,共同推動“互聯網+氣象”發展。
最後更新:2017-10-08 10: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