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01 返回首頁    go 王者榮耀


微信進入界麵“驕傲”的變化背後,他默默奉獻了一生,功比天高卻鮮有人知

編輯:大牛叔

一個孤獨的小人,麵對巨大的地球站在那裏,這就是微信的啟動畫麵,許多人對此非常熟悉。

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間,用戶在微信啟動時,可以欣賞到由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從太空拍攝的祖國全景

這也是6年來微信啟動頁麵首次發生變化,啟動頁背景中的地球圖片由非洲大陸上空視角,變成了我們祖國的上空。

在這之前,微信啟動頁中選用的照片素材是NASA在全世界範圍公開的第一張完整的地球照片,名為“藍色彈珠”,這是人類第一次從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畫麵中所顯示的是非洲大陸。

“非洲大陸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地,我們將非洲上空的雲圖作為啟動頁的背景圖,也希望將‘起源’之意賦予啟動頁麵。因為人類的出現,才有了溝通的存在和意義。”

相信大家都被新的微信進入界麵變化驚豔了,你知道新的地球照片是由風雲四號衛星拍攝的,但你又知不知道,風雲係列工程背後的奠基人——任新民

任新民同誌

任新民,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航天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2017年2月12日15時,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溘然辭世,享年102歲。

我們一起走進這位中國航天事業的偉人,尋覓老一輩科學家的人生足跡,我們會從中體會到中國航天從創建到發展壯大的步履維艱。

學有所成,報效祖國

1948年9月,任新民成為了美國布法羅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中國講師。

盡管在國外擁有優越的科研條件和生活條件,但任新民一刻也沒有忘記“學有所成,報效祖國”的初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個月後,他破除重重阻礙,如願歸國,任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研究員。

1956年,歸國不久的錢學森開始組建我國導彈的專門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錢學森在東北參觀時,一個沉穩且與他經曆相似的年輕人讓他感覺一見如故,這個人就是任新民

錢學森邀請任新民一起創建中國的航天事業,任新民欣然答應,並於1956年8月調赴北京,參加籌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從此,任新民開啟了自己長達60多年的“航天人生”。

不幹就永遠不會幹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宣布成功把世界上第1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送入軌道,這標誌著人類進入了太空探索的新紀元。

在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第一次表示,我們也要搞人造地球衛星。該衛星最後被定名為“東方紅一號”,而運載它的火箭為“長征一號”,任新民擔任該型號的負責人

任新民與夫人虞霜琴

1970年4月,任新民和錢學森乘專機從發射場飛抵北京,向周恩來作長征一號與東方紅一號發射前的最後匯報。

4月24日,我國成功地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了我國的第1顆人造地球衛星,被光榮地載入了中國航天史冊。4月24日這一天也成為了“中國航天日”

1974年3月31日,任新民參與製定的《關於發展衛星通信問題的報告》得到中央批複,由此拉開了中國航天史上的代號為“331”的通信衛星工程大幕。

任新民(中)同王永誌(左)、戚發韌(右)

1990年4月,任新民作為發射外國衛星工程的總設計師,用長征三號成功地將美國休斯公司研製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了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圓滿地完成了商業發射合同,實現了中國運載火箭國際商業發射服務零的突破。1999年,任新民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老驥伏櫪,霜重葉紅,在上世紀末期,這位接近耄耋之年的老航天仍一如既往,奔波於研究所、工廠和衛星發射中心,在他眷戀的航天園地辛勤地耕耘。他最後一項重要工作是促進載人航天工程的立項。

921工程研製工作正式開始時,任新民已經是77歲的老人,但他仍然堅持參加研製中各重大技術難題研討會、各類評審會。後來的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的發射他都要親臨現場。

2003年10月15日,邁入88歲高齡的任新民,再一次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目送著神舟五號飛船將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遨遊。當記者再三要求采訪他時,他隻說了7個字:“好啊!好啊!非常好!”

2006年10月8日,中國航天事業創建50周年紀念日之際,錢學森、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5位老領導、老專家被授予“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

任新民101歲手跡

任新民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中國第1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曾擔任試驗衛星通信、實用衛星通信、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發射外國衛星等6項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被親切地譽為是航天的“總總師”

北京阜成路8號航天大院有一幢普普通通的紅磚小樓,100歲的任新民和他的家人就住在這裏。

天氣好的時候,人們偶爾會看到他在老伴的陪伴下,在院子裏遛彎兒。

作為我國“航天四老”裏當時唯一在世的老人,任新民的老年生活和很多老年人一樣:遛彎兒、看報、寫書法⋯⋯

有人來看他時,他總會問:“長五什麼時候打啊?”2016年11月3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後,101歲的任老欣然題字:“祝賀長征五號首飛成功”

我這輩三個博士,孫輩也出三個吧

他頭腦清晰,反應靈敏;94歲的結發妻子虞霜琴整潔利落,照顧丈夫精細如初,料理家務井井有條;

兒子、兒媳、女兒、女婿事業有成,孫輩們朝氣蓬勃,一個個走向自己的奮鬥之路。

他看著眼前一大家子其樂融融,由衷的喜悅掛在眼角眉梢。在歡聲笑語中,他對孫女說:“我和你叔公、小叔三個人都是博士,你要繼續努力,爭取在你們這一代也能讀出三個博士。”

孫女的回答直接卻自信:“要是出三個院士,那是有點難,但我們中出三個博士,應該不是難事。”

判斷問題的根據,就是科學和實際

任新民崇尚“不唯書、不唯洋、不唯上”,並以此作為規範和指導自己言行的座右銘。他經常對同事和下屬講:“科技人員判斷問題,特別是技術問題的根據,就是科學和實際。”

他也曾激動地說:“如果隻憑外國人講的和書本上的東西辦事,那隻需要一些翻譯和資料員就行了,那要我們這些科技人員幹什麼?!”

任新民與鄧小平

1970年4月14日晚,錢學森、任新民等從衛星發射場返京的領導和科技人員,同國防科委、七機部軍管會領導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

向黨和國家領導人匯報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及其運載火箭長征一號在發射場的測試情況。

其間,有領導提出衛星上是否安裝安全自毀係統的問題,認為衛星在軌道上如果出現故障,帶著《東方紅》樂曲墜入大海,政治影響不好。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中國航天報)

軍管會副主任楊國宇捅了捅坐在身旁的任新民說:“老任,你說說。”這時周總理走到他麵前,停住腳步問道:“任新民同誌,你是什麼意見?”

此時,任新民直言不諱地說:“我認為衛星上最好不要裝安全自毀係統。在星箭還未分離、衛星還沒有入軌時,如果衛星出現問題,箭上的安全自毀係統可將星箭一起炸毀;入軌後,如果衛星出現故障,可在墜入大氣層時燒毀,也不會對地麵、海麵造成安全威脅。如果衛星上裝了安全自毀係統,在發射過程和衛星在軌運行時,由於無線電信號頗多,可能炸毀好星。”

周總理一邊在筆記本上記錄,一邊抬起頭來說:“哦,你是這個意見呀!”

匯報會最後,周總理鄭重地說:“關於衛星裝不裝安全自毀係統的問題,我要向政治局和毛主席報告,在你們返回發射基地前通知你們。”

最終,決定衛星上不裝安全自毀係統。

任新民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結合實際的科研思想和作風,在航天型號工程研製和試驗中的實例,不勝枚舉

當年,曾負責長征一號二級發動機研製和一直從事液體火箭發動機研製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貴田,對任新民十分敬佩。

他說:“任老總最大的特點是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深入實際。”

結語

有人說,任新民的一生波瀾壯闊,因為參與了眾多航天工程的論證、實施。但他自己卻說:“我一生隻幹了航天這一件事。”

有的人活著是一麵旗幟,離去了是一座豐碑。任新民就是這樣的人。他一生無怨無悔、無私無畏,他求真務實、樸實厚道。他以敦實而絢麗的業績與貢獻昭示後人,他的名字將永載中國航天史冊。

更多牛人誌事,盡在BULLAUTO!

最後更新:2017-10-08 10:30:36

  上一篇:go 微信刪除好友為什麼不是雙向的?這樣做的目的邏輯是什麼?
  下一篇:go 微信驚現BUG,發送“兩位數字 15個句號”直接卡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