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31 返回首頁    go 王者榮耀


微信時代,怎麼和父母交流?

想要把自己關注的推薦給更多人看,歡迎一起來薦讀!記得,加上推薦理由。

本文轉自:WeDig

明天是重陽節。提起“重陽”,雖然你的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王維的詩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但明天另一個你應該想起的人或許是父母。

父母,這個你人生中最早出現的英雄,常常出現在你小學作文中、卻一直在你背後的人,你卻一直讀不懂他們。

進入了微信時代,我們和父母的溝通貌似變得更頻繁,他們好像慢慢地和我們變得平等。我們在微信上對待父母的方式多是三言兩語,或“走心”或“尬聊”;父母好像也一直沒有放棄進入我們的世界,盡管這段過程有點艱難,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努力。

我們和父母的微信對話,畫風多是這樣:

和父母的聊天都是匯報公務式,沒有什麼兒女情長。

和老爸平時聊天,總離不開“吃”這個話題。

一邊管著我不亂花錢,但一邊又忍不住給我多塞點錢。

老頭退休了之後有了自己的愛好,雖然審美讓我暴汗無比,但是他找到自己樂嗬的事情我也挺高興的。

你是父母的微信好友嗎?

與QQ時代不同,微信已經不僅僅是聊天工具,而是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麵麵。利用社交媒體進行親子交流,也不僅僅是中國獨有的現象。據Facebook大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父母基於社交媒體和子女交流。

(圖:Facebook上父母和子女互為好友的比例——年齡曲線圖)

那父母和子女一般是誰先加對方為好友呢?多數情況下還是子女先伸出橄欖枝。但是,當子女進入青春期後,邀請父母為好友就變少了。而過了四十,中年子女又會把父母重新納入自己的朋友圈。

中國人在微信上添加父母為好友,同樣是這種情況。年齡變化的弧形曲線,反映了子女在青春期前,家庭邊界還沒有完全形成,依賴父母的幫助去理解和應對複雜的世界。進入青春期後,子女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角色和責任,追求和父母的距離感,遠離自己的原生家庭,選擇依靠自我力量獲得價值判斷、情感反應和行為模式的獨立個體。而人過中年,事業有成,腳步放慢,生活的體悟開始由繁至簡。在清晰的意識到“自我感”存在之後,子女回歸家庭,願意與父母嘮嘮家常。

誰先開始聊天對話呢?數據顯示,女兒更願意和父母對話,也願意給父母點讚。而兒子的溝通方式卻更被動,父母找他們聊天的次數更多。

(圖:Facebook上子女主動和父母溝通比例圖)

而當子女成家立業之後,父母更願意主動找子女交流。從“情感依賴”的角度來看,父母年紀大了,社會關係卻在縮減,對子女的情感依賴逐漸增強;從“信息獲取”的角度來看,在媒介技術使用能力和社會信息接觸麵上,年輕人可能都更強些,子女就成為老年父母“信息獲取”的重要渠道。

(圖:Facebook上父母主動與子女交流比例圖)

有趣的是,地理距離拉大被證明與親子線上交流沒有相關性。也就是說,無論你遠在國外,還是住在父母隔壁,你和父母線上聊天的頻率並沒什麼差別。

這也不難理解:如果住的近,線上交流很多已經被麵對麵交流替代。而如果子女遠在千裏,父母的存在感又會很低,子女聯係父母就沒有很強的生活必要性了,更多的隻是簡單的問候。

(圖:子女和父母間的地理距離曲線圖——按子女的性別和年齡)

(圖:子女和父母間距離和線上交流關係圖——其實真的沒關係)

社交媒體的繁榮,掩飾了兩代人交流的鴻溝

即時方便的社交媒體,有沒有改善父母和我們的關係呢?

據美國堪薩斯大學Jennifer Schon助理教授研究顯示,當使用多種社交媒體親子交流時,子女會感到更開心、更滿足,親情聯係也得到很大改善。大多數“90後”“00後”也鍾情於短消息,比如“我想你了”、“晚安”等。

而父母的滿足感有沒有提高呢?即時信息讓父母在任何情況下和子女很快的取得聯係,但是父母對親子關係的滿意程度並沒有什麼大的改觀。父母們在親子關係自感握有“長幼有序”的特權,因而在對話中也保持成熟的一麵。麵對子女的信息攻勢,習慣的回複多是“知道了”,“好”等寥寥幾字。

對於父母而言,微信這類短消息隻是傳達信息的輔助工具,而真正安心的是聽到子女的聲音,經常和子女共處。所以說,覺得社交媒體能夠改善親子關係,隻是青年人的一廂情願,在父母那裏還是行不通。

芝加哥大學的John Cacioppo教授在2008年將Facebook和線下麵對麵的親子互動進行比較分析,發現父母和子女在線下麵對麵互動的比例越高,就越不容易孤獨;線下互動的比例越低,孤獨感越強。但是Cacioppo教授認為,這不能說明喜歡線上溝通的家庭親子關係就更糟糕。真正重要的並不是你用什麼工具在與父母對話,而是他是否擴大了你的線下和父母互動的比例。

數一數,在你和父母互相成為微信好友之後,回家的次數有沒有變多?我打賭,數過之後你會發現,原來比你以為的還要少。

如何飛越深深的代溝?

其實,彌合代溝要建立在有溝通意願的基礎上。改善兩代人的關係雖然每個人都關注,但也隻是停留在口頭。而願意為此付出、遇到挫折也繼續嚐試的人卻非常少。原本有的心理距離、溝通的意願、自私心理和微信作為即時通信的局限,讓我們缺乏和父母深層次的交流。

微信有可能是沒營養的對話延伸,也可以是彌補了時空距離的關懷深化。我們的當務之急,並不是增加溝通的數量,而是提高對話的質量。

彌合代溝,最終還是要回到線下生活。這裏為你提出幾個和父母微信上溝通的小建議:

如果你是父母:在和子女微信的時候,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居高臨下,或者是發表長篇大論。要學會接收子女的信息。每個獨立的青少年和成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接受方式,所以在溝通時要特別注意方法,不要將教導轉化為指責,特別需要警惕“翻舊賬”的行為。

如果你是子女:隻是和父母發微信,不能替代聲音和線下麵對麵互動。告訴自己,父母給自己發微信是因為太愛你了,希望能從你身上獲得更多的親情。可以嚐試設定固定的時間和父母麵對麵溝通或者是打電話,但是一定要注意是少量多次,學會相互尊重你和父母的邊界。

所以,微信隻是術,社會學家要解決的是人之本。目前看來,微信這個術分化了兩類人:原本緊密的一代人會更緊密,原本疏離的卻未必因為微信而走近。

(作者: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博士研究生 薑楠)

最後更新:2017-10-27 22:44:17

  上一篇:go 喜歡你的人,微信上都有這幾個特點!
  下一篇:go 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你再也沒理由說你記性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