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
騰訊雲
五年200億,浪潮雲跟阿裏雲、騰訊雲的玩法不一樣!
【聽楊姐說】
8月28日,浪潮雲開始有了自己獨特的LOGO。
在楊姐看來,獨立的品牌和LOGO意味著,浪潮雲的地位在浪潮集團內部又上升了一個台階,甚至未來可能已被樹立為又一個被孵化出的、未來具有“分拆上市”潛力的“子業務”。
注意,在楊姐看來,這個業務足以獨立上市——但卻不是表麵上的“浪潮雲”!
這個業務承載著浪潮扛把子孫丕恕對未來的巨大期望——從賣硬件到賣服務,從政府到企業客戶,浪潮集團未來最大的想象空間就在這裏,無異於從一個湖泊進入到了一片大海——盡管目前“海”裏已經有了阿裏雲和騰訊雲,擺在浪潮麵前的,甚至還有華為。
但浪潮雲身上承載的希望並不是阿裏雲與騰訊雲一樣的使命,基於雲的服務也不是浪潮雲的真正歸宿!
阿裏雲和騰訊雲,除了給企業提供雲服務解決方案外,結合AI更像一個“大腦”,準備向外輸出源源不斷的能力,例如阿裏雲的“小Ai”和騰訊雲的“小微”,是B2B2C的模式。而浪潮雲的未來目標則是一個雲的“生態體係”+“市場”,且都是B2B的生意。
浪潮雲“係”
阿裏雲、騰訊雲那樣更偏重整體解決方案——就雲服務本身而做業務,讓企業一站式拎包入住,什麼都不用操心。但是浪潮雲除了提供這些以外,還會有一堆合作夥伴來豐富雲的服務以及未來的數據交易市場。
三者有差異的原因在於,浪潮與騰訊、阿裏不同,浪潮出產服務器,甚至阿裏雲、騰訊雲的很多高精尖服務器也是和浪潮一起合作開發出來的——但AT並不參與生產。
因此浪潮雲就看到,在浪潮從硬件到軟件的全流程中,客戶對Paas、Saas、Iaas的不同需求。有些基於硬件的、有些基於軟件的公司在其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舉個例子,未來如果是一家媒體,可能在阿裏雲上會得到一個完美的服務套餐,而在浪潮雲上,則除了有一個解決方案外,還有眾多浪潮的應用服務提供商來供你選擇——例如要不要在視頻雲上加一個“自動美顏”的插件功能?要不要選擇一個可以給視頻打水印的小功能?再例如可以自動給視頻按明星臉歸類的搜索功能……
當然,這些服務都是收費的,第三方服務商和浪潮可以雙雙從中獲益。
浪潮雲把合作夥伴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平台技術型合作夥伴;第二類應用市場合作夥伴;第三類是雲方案合作夥伴——每個企業對雲的需求不同;第四類是雲遷移合作夥伴——很多政府或者企業不完全了解雲,不知道怎麼部署,不知道自己的雲平台跟公有雲之間怎麼實現數據的銜接和交互……因此會出現一些專做雲遷移的合作夥伴,幫助浪潮的客戶把企業整上雲。
為了吸引合作夥伴參與浪潮的這個夢想,目前浪潮已經拿了一千多種應用和工具,幫助這些第三方入駐浪潮雲市場,包括支撐軟件、安全、管理等等,這些第三方合作夥伴可以根據自己的方向、自己的客戶提供不同的服務。
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洪添解讀浪潮雲戰略
數據“淘寶”
浪潮雲心心念念的,應該不止是簡單的“雲”的生意。
姐認為,浪潮雲殺入企業級市場的最終目的——提供計算服務資源和數據資源,而這個目的的達到,要經過一個過程,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洪添將其歸納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讓企業的業務都遷移到雲上;第二階段是數據整合;第三階段則是拿著這些數據進行創新”——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最後一個“創新”,即數據交易的“淘寶”。
持續看楊姐的公號的朋友,應該知道,以前咱們寫浪潮集團的時候,曾經提到,未來浪潮的“百年大計”是做“數商”,即一個數據交易市場——您可以把它想象為一個數據的“淘寶”,每個企業都可能拿著自己的數據資產去和別人交換,或者而購買其他公司的數據——當然,前提是這些數據經過了脫敏,且被合法使用。
換句話說,浪潮一直希望能夠搭建一個數據交易的市場,讓每個企業能夠用自己“脫敏”數據來幫助其他人,或者幹脆就是讓企業將自己的數字資產“變現”。
所以,這裏麵有一個關鍵步驟,就是讓企業把自己的數據放到雲上——此前浪潮雲已經完成了一個重要的、稀缺的資源上網工作,就是將政府已經開放的、獨家且稀有的數據收集起來放到雲上,其中很多都是整個行業、地區類型的綜合型大數據,具有企業數據不可能擁有的廣度和深度。
現在,需要更多的企業數據也能夠進入這個市場!
浪潮雲正在試圖匯集政府開放數據、互聯網數據、第三方數據資源(且均是真實、實時、合法、中立的數據資源),打造了數據交易平台“天元數據網”,可以實現讓數據方便地交易和流通。
這個時候,可能有的朋友會問了,那阿裏雲、騰訊雲會不會也做一個數據交易市場?
這個怎麼說呢,阿裏雲和騰訊雲都是自己能夠產出數據的公司,兩者在未來將把重注押寶於基於大數據開發出的人工智能入口——他們或許無暇或者也無法建立一個“數據市場”,甚至,他們很可能就是因為自己的數據太過龐大而作為商業機密不能拿出來交易。
大家想想,如果AT互相通過第三方去買對方的數據……那豈不是很糟糕?而浪潮作為一家自己不生產數據的公司來做這個平台,將有可能最為公正。
當然,這是一個慢慢的過程,也是一個教育的過程。
也正是由於浪潮本身並不像騰訊、阿裏那樣自己有業務能夠產生數據,因此從一開始,浪潮需要建立一些案例,築巢引鳳,讓企業進駐到浪潮雲上,未來則可以慢慢接受浪潮的數商思維。
好接下來咱們看看浪潮雲這次公布的目標200億,究竟怎麼實現!
翻番吧,浪潮雲
2016年18億,今年前八個月20億,就算全年30個億的收入吧,浪潮雲要怎麼完成2020年200億的收入目標呢?
簡單粗暴地算,必須每年翻番——2018年60個億,2019年120個億,2020年240億!
對此,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洪添也有透露:從兩個角度來講,浪潮雲把客戶分成了政府客戶和企業客戶,而從地域來說,分國內客戶和海外客戶。
顯然,浪潮在不斷往雲上砸錢的同時,快速擴大規模降低成本也成了硬任務,而在這個過程中,恐怕有個高附加值的服務,就是“定製”!
沒錯,雲服務的個體化定製,中國應該是非常需要的。
王洪添透露,中國可能跟歐美不太一樣,歐洲經過工業革命發展,經過幾百年工業發展,整個社會管理體係,包括企業內部管理體係非常成熟。中國畢竟改革開放隻有幾十年時間,很多企業發展個性化競爭非常多。這家企業和另外一家企業,雖然是同類企業,但是管理模式可能差異非常大,所以實際上在推動企業上雲或者購買雲服務的時候,每家企業有個性化的特點,因此浪潮雲推動了企業的個性化定製。
當然,無論如何客戶規模是硬任務:浪潮雲給自己製定的目標是,政府的客戶購買服務達到十萬以上,再推動一百萬以上企業購買服務。
與此同時,沿著海外“一帶一路”國家,北美、南美、歐洲、非洲都有這種計劃,部署相應的雲中心——海外客戶也開始在計劃中。
楊姐猜,除了雲的收入、第三方合作的收入,浪潮雲的未來將有一部分收入將來自於數據服務。
由於已經服務了很多政府,浪潮自己也收集了很多社會公共數據,目前浪潮手裏有50PB的數據可以共享給客戶和或作夥伴進行使用,甚至建立垂直行業的大數據資源庫。
例如健康醫療的數據,浪潮現在與中國移動共同發起成立了健康醫療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未來肯定有很多健康數據,有些數據可以開放,有些數據可供有償使用,同時也可以采購很多數據。
楊姐點評:
其實,浪潮雲的目標根本不是阿裏雲和騰訊雲——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獨領風騷的幾十年,浪潮雲看中的是數據交易,而雲隻是讓數據進場的第一步!
是的,當社會進入數字化時代,數據就是企業未來最重要的資產——但現在的數據割裂、碎片化嚴重,而數據流通的需求在不久的將來應該是一種剛需,數據流通起來一定是未來的大趨勢。
很多政府、企業需要數據,很多人有數據,很多地方、很多領域都有數據,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數據擁有者沒法把有效的數據交給需要數據的這些人,相當於數據是煤礦,被埋在地下,我們需要煤,沒有人把煤挖出來,進行加工,交到使用者手中。
這其中缺乏很多標準、規範,也缺乏很多技術支撐,浪潮正在試圖建立的正是這個數字世界中新的商業文明。他們必須與合作夥伴、客戶一起推動相關的標準體係規範的落地,以及技術打通。
其實,早在浪潮雲此次換標之前很久,浪潮集團就在做一件事:天元數據網。
他們把數據鏈條進行梳理,提出了一個A、B創客概念。A創客拿著數據做創新應用,比如用公交、出租車、共享單車、地鐵等數據去做智慧交通。而B創客則負責前期的數據搜集、采集、生產、加工,然後交給A創客進行使用。
A可以給B下訂單,A、B和平台方都可以從中獲取收益。
舉個現實點的例子,摩拜和OFO都可以成為B創客的角色,他們把手中的共享單車數據整理好、去除敏感個人信息,然後賣給地圖公司、導航公司、市場谘詢公司……
總之一句話,數據的未來一定也是流通,有流通就需要市場!浪潮雲內心裏真正期待的,應該是讓所有企業上雲,並在上麵把數據能夠做成最後流通的商品!浪潮雲自己,則是數據世界的“淘寶”!
最後更新:2017-09-01 07: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