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
人物
營改增五年:累計減稅近7000億 國家減稅與企業增利互動
去年5月1日,營改增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一年來,全麵實施營改增的減稅預期目標成效顯著:2016年5月~2017年4月,營改增累計減稅6993億元。
這項涉及近1600萬戶企業納稅人、1000萬自然人納稅人和超過2萬億元稅收收入的稅製改革,不僅僅為企業實際降低了經營成本,更是實現增值稅抵扣鏈條全產業打通,製度性重複征稅因素得以消除。
這成為我國增值稅在覆蓋範圍和運行機製上與國際先進稅製的接軌,建立現代增值稅製度曆程的關鍵一步。
然而,7000億元的減稅改革背後,並非所有企業的感受都相同。營改增實現的減稅效應和企業自身盈利之間形成的“錯位”也成為更多企業在實踐中的一個難題。
現狀:行業和地區減稅差異大
從全麵實施“營改增”一年的實踐看,通過行業、企業內部減稅和上下遊環節稅收抵扣機製完成了全麵實施營改增預期目標。
8月4日,國家稅務總局公布了《中國全麵實施營改增試點一周年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從地區特點看,營改增全麵實施的一年,直接減稅排名前5大省市是: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和浙江,直接減稅合計2600.94億元,占全國直接減稅56.78%。間接減稅排前5大省市上海、山東、廣東、北京和浙江,間接減稅合計1001.76億元,占全國間接減稅的41.53%。其中減稅覆蓋麵最大的是生活服務業,達到了99.25%。
報告披露,全麵推開營改增後,原“3+7”行業(交通運輸業、郵政業、電信業3個大類行業和研發技術、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物流輔助、有形動產租賃、鑒證谘詢、廣播影視7個行業)和新納入的四大行業(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實現了全麵減稅,試點行業直接減稅合計4581億元,減負率高達22.85%。“3+7”行業平均減負率44.64%,四大行業平均減負率15.91%,“3+7”行業平均減負程度高於四大行業。
報告執筆人,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認為,隨著改革全麵實施,營改增逐漸呈現出減稅企業覆蓋麵擴大,減稅額逐季增加,以減稅額與納稅額相比較的減負率有所上升,實現了各個行業全麵減稅。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營改增從製度上確保了每個行業普遍減稅,但落實到各行業減稅效應差異明顯,減稅後的稅負率差異也十分顯著。“3+7”行業稅負率高於四大行業,減負率也高於四大行業,其中增值電信業減負率達到75.8%,排名最高。
報告指出,全麵實施營改增,在新納入試點的建築、房地產、金融和生活服務業中,建築業減負率3.50%、房地產業減負率7.72%,減稅幅度遠低於生活服務業和金融業。生活服務業不但減負占比高,占全部減稅額23.95%,而且幅度大,達30.66%,減負效果尤為顯著。
較早開始營改增試點的行業中新增企業數量實現顯著增長:截至2017年4月營改增試點行業注冊企業1846.95萬戶,較2016年5月增長達13.17%。其中,行業增長排名為:電信服務業37.84%;建築業20.27%;部分現代服務業13.56%;生活服務業12.09%;金融業11.63%;郵政服務業9.42%;交通運輸業8.74%;房地產業7.36%。
胡怡建認為,服務業減稅效果明顯主要是由於生活服務業中小規模企業占比較高,從營業稅稅率5%降到增值稅征收率3%,減稅幅度達40%以上。
“而一般納稅人雖然適用6%增值稅率,名義稅率提高了1個百分點,但房屋租金、裝修、設備、日常用品等可抵扣進項占比高,抵扣減稅遠大於稅率提高增稅。”胡怡建說。
數據顯示,2012年營改增以來,在經濟增速整體放緩的情況下,我國第三產業保持相對較快增長。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也從2012年的44.6%增長到2016年的51.6%。
在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及香港流轉稅主管合夥人胡根榮看來,由於全麵實施營改增主要集中在服務業,第三產業的減稅效果尤為明顯,也使得第三產業內部形成完整的增值稅抵扣鏈,資源配置在行業、產業間日趨合理,引導了產業分工與協作,促進了結構優化、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根據報告測算,全麵實施營改增第一年,對經濟增長淨影響為0.892%。
博弈:企業增稅與增利
全麵實施營改增減稅使企業整體稅負普遍下降,但也有個別企業實施營改增後稅負變化較為複雜,其中以金融業和建築業尤為明顯。
以建築業為例,根據統計,建築業在此次全麵實施營改增的2016年5月~2017年4月間,直接減稅額128.8億元,減負率僅為3.5%,遠低於四大行業平均減負率15.91%和全部行業22.85%水平。
胡怡建認為,建築業直接減負率低的原因除了建築業擁有大量小規模企業實施簡易征稅外,對於清包工、甲供材料,以及處於新老交替中的舊項目,建築施工方可以選擇簡易征稅。
由於營改增後3%簡易征收率按不含稅價計算的適用征收率2.91%,與營改增前營業稅適用稅率3%比較,減負率不到3%,與建築業總體減負水平比較接近。
此外,建築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可為下遊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作進項稅抵扣,由於建築業一般納稅人增值稅適用稅率為11%,按不含稅價換算稅率為9.91%,使下遊企業因增加抵扣而大幅減稅。
數據顯示建築業試點企業直接減稅128.80億元,而下遊企業增加抵扣間接減稅552.17億元,外溢係數高達4.29。建築業下遊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最大減稅可達建築業試點企業應納稅額3倍以上。
簡單說,如果一家建築施工企業取得營業收入100萬元,應繳營業稅=100萬元×3%=3萬元,在進項可抵扣增值稅6.91萬元情況下,應納增值稅=100萬元÷(1+11%)×11%-6.91萬元=3萬元,與營業稅持平。
但該建築施工企業可最高開具9.91萬元增值稅專用發票,下遊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時可抵扣進項稅9.91萬元,下遊企業間接減稅是試點企業應納稅額3.3倍,所以減稅效應更多體現在產業鏈。
從營改增試點推行的經驗看,盡管通過製度設計在短期內保證企業稅負隻降不升,但從長期看,若營改增企業由於營業收入大幅上漲,而使得銷項稅額大幅上升,但如果同時其增值稅進項稅額保持不變或變動幅度小於其銷項稅額,就有可能使得企業增值稅應納稅額大於其營業稅應納稅額,而出現稅負上升。
胡根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營改增中有的企業覺得稅負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身管理與企業戰略不能及時適應稅收政策的推陳出新。
“一方麵,原有營業稅體製下不能取得的進項稅額,在營改增後可以進行抵扣,這就要求企業依照新的政策進行涉稅調整,以便盡可能多地取得進項稅額來減少稅負;另一方麵,企業應該抓住產業分工與協作的機遇,對自身業務進行優化調整,通過服務外包的形式來降低企業成本,實現企業盈利的目標。”胡根榮說。
顯然,相比第三產業的直接減稅效應,更多的第二產業企業需通過“抵扣”環節實現稅收減負。
以新增的不動產納入抵扣範圍為例,在適用11%的稅率的建築和房地產行業,一些籌建廠房、門店等固定投資都能夠抵扣增值稅。山東濰坊森達美港有限公司財務總監陳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2015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約2.48億元。今年5月份,公司計劃新建泊位9個和40萬方灌區項目,預計增加不動產6.65億元,5月1日營改增後,公司將有7300多萬元的進項抵扣稅額。
通過細化產業分工,更成為企業增加進項抵扣的途徑之一。在中國製造的重鎮深圳,不少企業主人在從以往囊括從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到銷售物流、售後服務等數百個工種環節的“全要素”生產變為將物流運輸、廣告營銷、臨時用工等非主營業務全部外包,把技術研發等一些工種也分離出來,成立分公司推向市場。不僅打開了業務抵扣鏈條,更促進了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成長。
實施營改增試點5年來,我國工業增值稅與工業增加值的比值從2012年的9.88%,逐漸下降到2016年的8.61%。
報告表示,全麵實施營改增可以使中國服務業增長4.2%,工業增長4.16%,農業增長2.67%,提高服務業占國民經濟比重。
胡怡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全球新一輪國際稅收競爭大背景下,繼續全麵深化增值稅改革,切實減輕企業稅負,構建現代增值稅製度體係和征管體係,應成為增強中國國際稅收競爭力的重要戰略。
(原標題:營改增五年:國家減稅與企業增利互動)
最後更新:2017-08-13 08: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