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
人物
美國五大科技巨頭市值突破20萬億 泡沫多大?
每一次下跌之後,都強勁反彈並且再創新高。
這一幕在全球互聯網巨頭身上一再上演,無論是輪番爭搶亞洲市值第一寶座的騰訊、阿裏,還是美國科網股Alphabet(穀歌母公司)、Facebook、亞馬遜,都不例外。
《財富》公布的全球500強公司排名中,阿裏巴巴和騰訊終獲上榜名額。目前為止,在互聯網服務領域上榜的公司中,中國已有三家:阿裏、騰訊、京東。美國也是三家上榜:亞馬遜、Alphabet、Facebook.
高盛曾在今年6月份發出報告,稱美國五大科技巨頭FAAMG,即Facebook、Amazon、Apple、Microsoft以及Google,今年市值已增加了60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香港和南非的GDP之和,並提示其存在下行風險。但在這之後,科網股仍然在創新高。
類似的科技股牛市也發生在日本——盡管內地投資者對此關注不多。日本的四大科技公司SNRS,即軟銀、任天堂、索尼和Recruit,近一年來的漲幅也很凶勐,平均漲幅高達73%,力壓FAAMG近一年平均約40%的漲幅。
FAAMG的市值總和目前已超過3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過20萬億元,已遠大於英國2016年的GDP值。
對於全球範圍內的科網股大牛,投資者往往分為兩大陣營:一邊是不忘2000年科網股崩盤陰影和次貸危機的傷痛,高唿狼來了;另一邊則是對科網公司的未來抱有極大憧憬,猜測誰會第一個拿下萬億美元市值的桂冠。
我們傾向於後者。不是臆測,而是基於投資價值分析。即便是堅定的價值投資者,一向與科技股絕緣的巴菲特也已經重倉蘋果,並且深悔沒有早日投資亞馬遜。巴菲特當下針對科技公司的態度與本世紀初科網股泡沫破滅前的態度截然不同。
年齡更大的李嘉誠對科網股的態度則更為積極。
李超人起家於製造業,興盛於地產和基建,很少有人會將他與日新月異的高科技行業掛上鉤。但是,超人的學習能力和思維邊界遠不是普通人能夠想象到的。
李嘉誠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一家投資公司即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這家公司一直致力於投資高科技公司。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在2007年參與了對Facebook的C輪投資。據公開資料顯示,李嘉誠至少投入1.2億美元,若持有至今,則這筆投資價值約40億美元,10年獲得近40倍回報。
而Facebook的股價在近期不斷創下曆史新高,市值也直逼5000億美元。

在美國股市前十大市值公司排名中,科網公司已占據了六個席位,且前五名均為科網巨頭——蘋果、穀歌、微軟、亞馬遜、Facebook,簡稱FAAMG.
資本市場是經濟的風向標,市值集體登頂,意味著科網公司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主導力量。
集體登頂之後真意味著“物極必反”,要發生傳聞中的“泡沫破滅”嗎?
NO!即便已經在如此高位,也很難說這輪科技股大牛有多少明顯的泡沫,事情與世紀初已經截然不同。
別總是用泡沫嚇唬人科技巨頭市值有紮實的業績支撐
本輪科網公司的大牛市和2000年的那場科網泡沫最本質的區別在於是否有利潤的支撐。2000年時,眾多科網公司還沒找到盈利點,僅僅玩一個概念就會獲得市場的追捧。
但此次的一眾科網巨頭,僅從財務報表上看都是極其優異的——淨現金狀態、淨利潤含金量高、自由現金流充足。這放在十幾年前是無法想象的。
截至2016年末,FAAMG賬上的現金及等價物和有價證券總和超過5000億美元,而這五家公司的有息負債總和約為1600億美元,若將FAAMG看成一個整體,則其處於十分充裕的淨現金狀態。
除了手持巨額現金外,FAAMG的淨利潤含金量也高。下圖為麵包財經繪製的FAAMG在2016年的現金流情況表(單位:億美元):

可以看到,五家公司的經營性淨現金流和自由現金流均大於淨利潤,這表明FAAMG的淨利潤含金量很高,這一表現讓大部分製造業公司汗顏。
可以說,此次的科網股上漲行情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它們基本麵的支撐的。至於當前的股價水平到底是否處於高估的狀態,就要取決於這些公司未來的增長情況,這一點很難預測。
但是,光從公司的基本麵來看,現在的科網公司和2000年時的它們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已經成為行業巨頭的FAAMG,正以其雄厚的財力宣示著自己的實力。
更何況它們都還掌握著全球高精尖的科技,時刻準備著顛覆地球。
馬太效應彰顯:巨頭囤聚現金伺機並購
手持巨額現金是當前超級科技巨頭的一個共同特征,而且由於極佳的現金流,這種情況還在持續。這將為科技巨頭在行業低潮期進行重大投資和並購儲備足夠的彈藥。
做一個對比。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一直以來都以在賬上囤積著巨額現金而著稱,在2008年以前其賬上的現金超過400億美元,充足的彈藥讓“股神”得以在危機後歡快得抄底。此次危機後,美國各大銀行瀕臨破產。憑著手上富裕的資金,巴菲特買入了高盛發行的高息可轉債,此後僅憑高盛這隻股票就獲利超過30億美元。
而FAAMG平均手持現金及等價物,遠超伯克希爾的巔峰時期——當然,這主要是蘋果的貢獻。但按照當前巨頭們堆積現金的速度,如果未來不大比例分紅或者回購股票,任何一家都可能遠超伯克希爾在次貸危機之前的現金囤積量。
經過20多年發展的科網公司,從當初需要投資人不斷輸血的小公司,成長為現在動輒手持百億美元現金的行業巨頭,而這些科網巨頭們在可預見的未來仍舊可以日進千鬥。
現在的科網巨頭已經集技術、市場和資金於一身,馬太效應已在這個行業顯現強者恒強的跡象。
新科技會顛覆現有巨頭?短期內很難,不要忘記,巨額的現金和在市場上的統治地位,讓巨頭們可以巨資買下未來的“跑道”。初創科技最終投靠科技巨頭,不僅發生在中國,在全世界都已經成為趨勢。通過風險投資乃至並購買下未來的“跑道”,已經成為巨頭們慣常的做法。
比如致力於AI開發的穀歌於2014年以4億英鎊收購了人工智能企業Deepmind,後者則開發出了在今年引來全球熱議的AlphaGo,這在穀歌的收購史上隻是一筆小生意。
類似的大魚吃小魚的戲碼在科網領域已經不斷上演,對於資金充裕的巨頭們來說,買買買已經成為公司日常運營的一部分——通過並購獲得技術,以此發揮協同效應,順便幹掉未來潛在的競爭對手。
更可怕的是,哪怕是一筆數十億美元甚至百億美元的投資失誤——即便血本無歸,巨頭們也都扛得起。
高成長高估值這次真的會不一樣嗎?
當前,FAAMG的市值總和已超過3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過20萬億元。
而在高市值的情況下,這些巨頭中除了微軟外,其餘公司的營收仍能保持年複合增長率20%的速度在增長。這在此前曆次經濟權杖大轉移中極其罕見,無論是能源、金融還是製造業公司稱霸的年代。
以美國實業公司中市值排在第一的殼牌石油為例,其營收和淨利潤已經連續5年呈下滑趨勢,而排在第二的強生公司近6年的營收和淨利潤的年複合增長率僅為3%。
盡管,曆史數據並不能夠代表未來,但是,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對未來的趨勢進行合理推測。下表為FAAMG目前的估值情況:

若這些公司能夠繼續保持20%的年增長,且估值水平保持現在的狀況,那麼4年後的股價將能翻一番。如果總市值不變,這意味著屆時這些公司的市盈率將打對折——簡單的說就是估值水平下降,市值含金量攀升。
同時,這還意味著,萬億美元市值的科技公司將很可能在未來幾年誕生,即便發生超級金融危機也隻是延後了這一時間,考慮到這些巨頭充裕的現金儲備、超強的現金流和偏低的負債率,也很難想象他們會被一場金融危機所擊垮,即便估值水平短期下移,一旦危機過後仍可能在不長的時間內恢複。
如果突然殺出一家新巨頭,那麼結果隻是取代了現有的一張座椅。而作為一個整體,科技巨頭的輝煌還遠未結束。
在危機中倒下的,往往是高負債和現金流短缺的企業——即便是勐烈如次貸危機,手持巨額現金的低杠杆巨頭,也能安然度過,並且能夠逆勢抄底,為下一輪複蘇儲備糧草。
那麼新的問題來了,市值已經逼近FAAMG陣營的騰訊和阿裏,是否同樣也會挑戰一個更高的市值?
5萬億港元市值的騰訊會出現嗎?
(原標題:美國五大科技巨頭市值突破20萬億 更可怕的是看不到多少泡沫)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7-27 14: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