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29 返回首頁    go 人物


中國經濟“新周期”:新概念還是偽命題?

隻要政府致力於轉變增長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兼顧社會公平與正義,那麼經濟放緩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良性的變化。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意外企穩引發了市場關於中國經濟是否進入“新周期”的討論。正方觀點有多種,較為激進的分析師認為,2016年以來去產能、去庫存後,需求相對於供給出現正缺口,中國經濟增速將繼續走高;一些高層智囊亦表示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周期”,但“新周期”不是觸底反彈,而是“L”型增長的平台期。

然而,我們對此持不同的觀點。

就近期經濟增長前景而言,我們認為今年下半年及之後的季度中國GDP增速或將放緩。受外需回暖、消費企穩和政策支持的影響,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速提至6.9%。進入下半年後,隨著高頻活動指標趨緩,GDP環比增速或已觸頂——國家統計局8月中旬發布的生產和投資月度數據及最新的高盛研究部中國當前活動指標均顯示經濟增長勢頭在逐漸走弱。我們認為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或呈穩中趨緩的態勢:一方麵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將繼續支撐消費需求,寬鬆的財政政策亦將起到一定的“穩增長”作用;但另一方麵,金融條件趨緊、信貸擴張減速,以及樓市的降溫,從而導致投資增速持續下行。總體而言,我們認為,經過短期企穩後,中國經濟或已拐入“L”型走勢的第二階段,但這一階段略呈下傾趨勢,而不一定是水平的橫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我們的觀點較為相似。在最近發布的與中國“第四條款磋商”(Article IV Consultation)年度報告中,IMF上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中期預測,但增速在未來幾年依然呈逐步下行的趨勢。

且更為重要的是,拋開與“新周期論”支持者在增長前景看法上的差異,我們認為“新周期”之辯本身就有偽命題嫌疑:對一個國有經濟仍占很大比重的經濟體而言,我們不能在西方經典宏觀經濟學的框架下用傳統的經濟周期理論分析問題。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整體而言經濟情況並未呈現出典型的周期性變化(沒有出現過經濟學意義上的衰退期),其間的增速起伏更準確地說隻是經濟波動。而造成這些波動的因素大體可歸類為兩種:一是外部衝擊導致的需求變化,比如亞洲金融危機和次貸危機給中國帶來了一定的負麵影響;二是深化改革所帶來的短期困難和長期發展紅利。

中國當前的情形是,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化,正如前財政部長樓繼偉所指出的那樣:“貨幣財政政策買來的時間要抓緊用於改革”,“如果浪費掉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買來的時間,那麼政策空間會越來越小,最終需要在緊貨幣、緊財政的條件下進行改革,陣痛會更加劇烈,就更難凝聚共識,容易滑向左傾或者右傾的民粹主義”。與此同時,舊的增長驅動點(如投資與外貿)提供的支持有限,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服務業和消費升級)尚未完全抵消投資放緩的影響。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的中長期風險不容忽視。例如,債務占GDP比重繼續增加(雖然近期由於信貸增速放緩和名義GDP增速強勁,債務比上升速度有所放緩).2008年至2016年間,中國的總債務占GDP比重增長了116個百分點,創下曆史上主要經濟體債務率最大增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經濟增速很難維持向上“波動”的區間。

如前所述,我們認為未來經濟走勢大概率的可能性是逐步放緩,但隻要政府致力於轉變增長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同時兼顧社會公平與正義,那麼經濟放緩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良性的變化。與此同時,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研判中國經濟時,特別指出“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要站在經濟長周期和結構優化升級的角度,把握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我們認為,“長周期”比“新周期”更精準地描述了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勢,中國經濟不太可能進入一個增速上行的“新周期”,而我們也沒有必要追求這樣的一個“新周期”。

(原標題:中國經濟“新周期”:新概念還是偽命題?)

最後更新:2017-08-30 04:17:14

  上一篇:go 美股三大股指收漲
  下一篇:go 樂視否認電視停產 正在洽談新代工廠或增至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