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人物
“主動買套”定增案背後有何玄機?

雪浪環境三年期定增在12月14日上市,宣告公司在定增發行價格和股價倒掛的情況下,前後耗時1年多,成功完成了再融資。據上證報資訊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有近50家公司在價格倒掛狀態下完成定增,其中不少是三年期的鎖價定增。這些“主動買套”的參與定增者,除了公司大股東之外,不乏一些公募機構,他們為何放著低價從二級市場買入的機會不要,反而選擇高價參與定增並鎖定3年?
主動買套有何緣由
機構參與上市公司定增,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發行價格和股價之間的折價空間。在價格倒掛的情況下,機構依然願意參與定增,背後的原因不一而足。
以雪浪環境為例,其12月13日發布的公告稱,公司於2016年7月啟動的定增事項所涉及股份於12月14日上市。雪浪環境此次以29.6元/股的價格,向控股股東楊建平,以及嘉實基金、新華基金、金禾創投三家機構發行1013.51萬股,募集3億元資金用於償還銀行借款和補充流動資金。
以雪浪環境12月14日的收盤價26.12元計,嘉實基金等三家機構所認購的股份上市當日即浮虧11.76%。其實,早在這三家機構交款之時,浮虧即現。根據約定,11月27日是投資者交款截止日,當日雪浪環境股價報收27元,較29.6元/股的定增發行價折價約8.78%。換言之,打款之時,上述機構投資者已經明確此舉實屬“主動買套”。更值得關注的是,盡管雪浪環境是創業板公司,但上述機構投資者此次參與定增所持的股份是有限售期要求的,而且一鎖就是3年。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此類案例中,不排除有機構看中公司內在價值,屬於不圖一時利益的長期戰略投資者。當然,也不排除股東和利益方(發行對象)背後有兜底協議之類的安排。
另外還有一個技術上的原因,即3年期的鎖價定增大多會在推出預案時簽署認購協議。雪浪環境便是如此。根據公司公告,雪浪環境與楊建平、嘉實基金、新華基金、金禾創投簽訂的協議明確,若後者未足額繳納認購資金,需支付認購價款的10%作為賠償。
價格倒掛案例近半
梳理定增案例不難發現,定增價格倒掛並不少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380餘家A股公司宣布完成定增,截至12月15日,約有190家公司的最新股價已低於發行價,占比約一半。其中,倒掛幅度超過20%的約有70家,占比接近20%。
一些已完成定增的公司如三維絲、方直科技,其股價自定增方案完成至今的跌幅甚至超過了50%。由於方案啟動較早,三維絲定增的定價基準日為董事會決議公告日,最終確定為2015年9月7日,以此向前推算均價恰好囊括2015年上半年大漲行情,直接導致“鎖價”較高,定增完成時參與機構已經浮虧。
與之相比,“以發行期首日為定價基準日”的方直科技則主要受二級市場下跌拖累。公司以25.3元/股的價格,向北京嘉豪偉業和前海開源基金發行股份募資,而方直科技的最新收盤價格為11.92元。此時距離禁售解禁日,隻剩下不到4個月的時間。
有些“倒掛”案例則更為緊迫。在今年剩下不到20天的時間就要解禁的公司中,仍有16家跌破了發行價格。如百潤股份,其2016年11月實施定增方案,按照21.98元/股向劉曉東、博時基金、長信基金、寇光智、楊洪共5名投資者發行股份,實際募集總額7.71億元。百潤股份12月15日的收盤價為13.21元,定增參與方浮虧約40%。
有機構投資人對記者表示,政策調整是引起定增市場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以來出台的再融資新規、減持新規使得定增套利空間明顯縮小,部分公司也因此修訂了定增方案,修改了募資規模,更有公司被迫終止了募資行為。比如,再融資新規導致定增大幅折價發行幾無可能,參與機構安全邊際自然降低。而減持新規則限製了定增退出的條件,增加了資金占用時間和退出成本。
另有業內人士認為,影響定增市場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市場偏好的改變。特別是進入2017年下半年以來,市場風向由原來的小盤股票轉向了龍頭企業,而前者本身在資本市場中具有估值波動較大的特點,從而導致大量公司遭遇定增價格倒掛的窘境。
在今年A股市場結構性牛市的大環境下,大藍籌、大白馬、大品牌公司的股價節節攀升,從貴州茅台到中國平安,無不讓投資者賺得盆滿缽滿。同時,很多中小創公司卻無人問津,股價因此一再下跌,跌破此前定增價格屢見不鮮。
既然參與定增的一眾機構被深套,那麼,這些定增價格倒掛的標的是否暗藏投資價值呢?有機構人士表示,投資價值難以一概而論。過去兩年再融資市場非常火爆,出現了部分業績不佳的公司趁勢渾水摸魚、過度融資,而部分機構不看產業邏輯,隻想差價套利的情況。這類公司即使定增價格大幅倒掛,也不意味著價值低估。隻有業績優良、成長性更好的細分龍頭企業,才是具有真正投資價值的估值窪地。
(原標題:“主動買套”定增案背後有何玄機?)
最後更新:2017-12-16 08: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