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
人物
李小加接受本報專訪談香港資本市場: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做好“轉換器”
2017年末的香港少了幾分燥熱,似乎為迎接新事物做好了準備,又像是為香港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大年”的沉穩收官打好了底色。
2017年12月15日,港交所推出自H股上市機製啟動24年以來最為重大的上市製度改革。通過這次改革,非盈利、同股不同權公司發行上市,海外已上市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等“關節”一次性疏通。
這次改革意味著香港市場以更大的誠意向新經濟敞開了大門,而從文化接近性和公司需求來看,內地新經濟公司可能成為改革落地後在港上市的主力軍。在“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總體部署下,香港市場正麵臨著國家經濟金融市場步入新時代的重大機遇。
在此背景下,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日前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詳談香港市場的改革發展邏輯。
他認為,內地資本市場的發展潛力非凡,市場做大、做強、做好是必然的。在此過程中,香港要發揮優勢,助力國家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要孕育一個蔚為壯觀的資本新時代,就必須不斷完善作為銜接內地與境外其他市場的“轉換器”、“變壓器”的功能。
李小加說,滬深港通的順利推出,使內地投資者有了坐在家裏投資世界的可能性,這是一個“質”的飛躍,而把世界帶到中國家門口,則是一個不斷量變的過程。在滬深港通、債券通的基礎上,作為中遠期規劃,新股通、一級市場通都可能逐步探討擺上供投資者選擇的“貨架”。
以更大誠意向新經濟打開大門
自港交所2016年提出“三年戰略規劃”以來,時間已經過去三分之二。剛剛結束的2017年承上啟下,是香港資本市場和港交所改革發展的“大年”。
過去一年,港股行情節節攀升,恒生指數四季度突破3萬點,創出十年新高,市場日成交額屢超千億港元。港交所股價也節節攀升。
與此同時,港交所推出了人民幣期權,上市了香港地區首對實物交收的雙幣種黃金期貨以及首隻黑色金屬產品鐵礦石期貨,在滬深港通平穩運行的基礎上順利開通了債券通北向通,滬深港通北向投資者識別碼模式方案落地,又為新經濟公司打開大門,並就改革創業板進行了市場谘詢……
李小加將這些改革舉措的根本邏輯概括為三個逐步改變,即逐步改變香港市場的投資者結構、上市公司結構和互聯互通結構。
他表示,改變投資者結構,要致力於讓國際產品、國際資金,與中國產品、中國資金形成相互補充。改變互聯互通結構,則要讓香港市場在內地“既需要大規模開放,又不能無序開放”的過程中,尋找到一條路,使得市場既能保持開放規模,又能在製度方麵具備充分的安全保障。
改變上市公司結構具有兩個明確的時間節點。24年前,內地與香港開創性地推出H股上市機製,這既為內地企業發展提供重要的資金渠道,也讓香港逐步成長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一大首選上市地。
李小加將新近推出的香港市場上市規則改革,定義為與推出H股上市機製等量齊觀的又一次重大變革。“以前我們更多關注傳統經濟上市資源,現在則是向新經濟打開了大門。”
他判斷,從文化的接近性和公司的需求來看,內地的新經濟公司將是香港上市製度改革後在港上市的主力軍。而無論是新經濟還是傳統經濟,受益於互聯互通機製的有效運行,內地投資者都可以分享投資機會,在安全可控的環境下將配置財富的眼界放至全球範圍。
擁抱新經濟,將是香港金融市場發展在新時代的重要底色。
內地對外開放的“轉換器”和“變壓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同時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麵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
步入新時代,中國經濟改革發展、對外開放的步伐更加堅定,內地與港澳的發展也必將進一步緊密相連。在此背景下,香港市場將迎來怎樣的機遇?
李小加表示,內地資本市場有著獨特的發展曆史,有其獨特的內在金融邏輯,“這個市場做大、做強、做好是必然的,在此過程中,香港市場要不斷地優化上市資源,加大資本資源的多元化水平,不斷完善我們作為‘轉換器’、‘變壓器’的功能”。
何為“轉換器”和“變壓器”?
在李小加看來,香港的幸運來自於祖國的強大。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必須與世界有更加充分的互聯互通,又必須有序開放、實現獨特的風險管理需求。
他將內地經濟金融市場比作“方管子”,將其他境外經濟金融市場比作“圓管子”,進而談到香港的任務萬變不離其宗,就是在國家經濟發展、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扮演方管子和圓管子之間“轉換器”、“變壓器”的角色,使得內地市場與境外其他市場在飛速變化的過程中既順暢運轉,又良性互動。
“H股上市機製,就是當年將方管子和圓管子連起來的‘轉換器’。近年來的互聯互通機製,通過交易總量過境、結算淨量過境的獨特創新,讓兩地市場在充分保留各自監管規則、市場結構和交易習慣的前提下,實現了完全市場化的交易互聯互通,以最小製度成本為內地資本市場取得了最大效果的開放,豐富了香港市場的流動性,這無疑也發揮了‘轉換器’的作用。”李小加說。
放眼未來,他認為,無論是“一帶一路”建設,還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隻要與時俱進,找準自己的定位,香港就能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繼續扮演重要角色。
李小加特別談到,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可能成為一個世界級的金融中心、創新中心和經濟體。大灣區所帶來的發展活力和機會,無論是對內地還是對港澳,都意味著不可估量的巨大發展前景。
“把世界帶到中國家門口”需要不斷量變
三年前滬港通啟動之初,李小加曾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通過互聯互通形成的共同市場,可以讓世界來到中國家門口……往共同市場裏裝進越來越多的東西,就可以讓中國資本坐在家裏投資世界。”
目前,滬港通已經成功運行三年,深港通推出已滿周歲,債券通啟動也已超過半年。如今回望,把世界帶到中國家門口的願景,是否已經實現?
李小加表示,通過滬深港通,內地投資者有了坐在家裏投資世界的可能性,這是一個質的飛躍,而把世界帶到中國家門口,是一個不斷量變的過程。
“店門打開是質變,貨架上的貨(資產類別、交易品種)還需要慢慢放上去。”他打了個比方。
李小加表示,內地與香港市場已經實現了二級市場通,但二級市場這個“貨架”上麵的東西還不夠多,以後會慢慢多起來。他透露,在滬深港通、債券通的基礎上,未來還可以有新股通、一級市場通,“但這些都是中遠期的規劃,要慢慢來”。
不久前,互聯互通北向“穿透式”監管方案落地,滬股通、深股通將實施客戶ID檢測通報體係,即投資者識別碼模式。
對於互聯互通時代開創的跨境監管合作模式,李小加表示,互需和互信是兩地跨境監管展開的基礎條件,隨著未來兩地技術平台不斷升級,兩地監管者會把對方在市場結構基礎層麵上對互聯互通監管的需求嵌入在新的設施中。
在硬件上互通有無之後,“未來雙方在監管規則、文化、理念和法製上肯定會有更多的合作,兩地市場監管越走越近,肯定是大趨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要永遠跟隨互聯互通的精髓,即以最小的製度成本來彌補兩地的市場差異,以本土市場規則為主,以主場原則進行合作,以相互對等的形式進行,那麼跨境監管將會越做越好。”李小加說。
(原標題:李小加接受本報專訪談香港資本市場: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做好“轉換器”)
最後更新:2018-01-04 07: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