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
人物
新股“堰塞湖”已現明顯縮減 遠離深水區 避風港還看老銀行
“堰塞湖”以往在A股市場上被視為新股的代名詞,原因在於想要擠破頭上市的公司維持在數百家之多,對市場投資者形成較大的心理壓力。如今,隨著最近兩年新股發行的常態化,加上監管部門嚴格把關,近期IPO申報與獲得核準的公司數量大幅下降,其中正常待審的企業剩下400多家,比2016年初的800多家已經大幅減少,新股的“堰塞湖”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縮減。
防範三大“深水區”風險
就在新股“堰塞湖”縮減的同時,市場中卻有三大“深水區”正在形成。
首當其衝的就是限售股解禁。在新股上市滿一年之後,限售股便開始陸續流通上市,其中必然有一部分限售股尋求減持套現。如果再加上前兩年巨量定增的解禁流通,從今年12月到明年2月,這3個月解禁的市值將有1萬億左右,對市場資金存在分流效應。雖然今年5月起實施的新規推遲了減持速度,但對市場的情緒麵仍有一定影響,尤其是一些臨近解禁日、解禁股數量遠超現有流通股的次新股。如11月16日上海銀行的“一字板”跌停(見附圖),以及近期麵臨上市周年解禁的多家次新股如納爾股份、星源材質、蘇州科達等,都出現了持續回落、領跌大盤的走勢,顯然市場對限售股“深水區”存在濃厚的避險情緒。
第二個“深水區”則是股權質押。近期皇氏集團的第四大股東部分持股遭遇東方證券強平,這也是今年7月份洲際油氣股權質押被強平以來的第二例。雖然強平仍屬少數,但11月以來已經有超過100家上市公司公告股東“紮堆補倉”,追加質押的股份。雖然和減持新規類似,今年9月份監管層出台了《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及登記結算業務辦法》,製定了“單隻股票整體質押比例不超過50%,質押率上限不超過60%”等“紅線”,為股權質押排雷,但由於曆史遺留的問題,不少在股價高位區進行質押的公司仍然存在潛在強平的風險。相關數據顯示,截至11月24日,367家公司的股權質押遭到預警,其中涉及金額最多的是永泰能源112.71億元,此外,香江控股、綠地控股等都超過70億元。
第三個“深水區”則是潛在的巨量可轉債即將發行。在定增受限的情形下,不少上市公司轉而尋求發行可轉債作為分階段融資的手段,因為最差的情形無非是以低息償還債權,屬於當前效率最高的融資模式。而可轉債過會成功的概率遠比新股高,目前僅有海翔藥業等少數公司被否決,其餘大多審核通過。接下來可望出現百億級的銀行股可轉債,對一級市場的分流效應將日益顯現。值得關注的是,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在配售取得可轉債之後,在上市之初便快速拋售,和限售股解禁套現一樣,都會對二級市場形成壓力。近期上市的可轉債,高開低走的比例逐漸增加,小康轉債上市之後7連陰,嘉澳轉債上市次日狂瀉超過17%,顯示轉債市場的“抽水效應”正在加強。
限售股解禁、股權質押和巨量可轉債,構成了A股三大“深水區”,對於相關品種的投資風險,散戶投資者應當高度重視。對於限售股解禁的風險,投資者應當在買入股票之前積極排雷,通過一些財經網站了解其限售股解禁的日期,如果臨近解禁日,且解禁股的成本低、持股分散,同時上市公司的估值較高,應當積極回避。而對於估值較低、股價提前下跌釋放風險的公司,可等待解禁日“靴子落地”之後,觀察其走勢,確認股價走穩之後再考慮是否參與。
股權質押的“排雷”也和限售股解禁類似,對於質押比例高、估值較高的品種,近期觀望仍然是較好的選擇。部分估值較低但股價尚未走出下降通道的品種,還是應當保留一份耐心,靜待股價走出底部。
至於可轉債的部分,如果僅僅是在一級市場申購打新,風險相對可控,畢竟100元麵值有還本付息的“托底”保障,但在二級市場一味追高則不可取,特別是對轉股價、正股走勢等沒有深入研究,把新債當成新股來炒,風險不容小覷。
老銀行股有望成為“避風港”
在遠離三大“深水區”的同時,一些解禁風險較小的低估值品種,可望成為市場資金的“避風港”。比如銀行股,在剔除有限售股解禁和估值較高的次新銀行股之後,一些老銀行股有望充當“避風港”的角色。這些銀行股具備“兩低三穩”的特征,即“低市盈率+低市淨率”和“業績穩定、分紅穩定、籌碼穩定”,不管是其它板塊撤離的資金還是機構資金新增入市,都會優先考慮進行積極配置。對於散戶投資者來說,在自己的投資組合中適當納入銀行股也會增加其穩定性。可重點觀察的對象,筆者將其分為兩類:
一,權重型銀行股,包括“工農中建交”五大行。五大行看似股本巨大,但實則大多鎖定在大股東手中,市場上流通的部分不多,加上又是眾多基金和外資必配的品種,實際流通市值並不像總股本反映出的那麼大。在市場行情出現波動的時候,“五大行”有望扮演定海神針的角色,熨平市場波動。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五大行”紛紛和互聯網巨頭合作,工行和京東、農行和百度、中行和騰訊、建行和阿裏、交行和唯品會展開實質性合作,為互聯網時代的長線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其品牌和客戶優勢並不會被輕易取代。
二,破淨的老銀行股,包括光大、興業、民生、華夏、中信、浦發等。這些銀行同時也是市盈率低於10倍的價值股,即便有原股東套現也不會缺乏資金接手,甚至還會吸引新的價值型資金參與,如近期華夏人壽進一步增持民生銀行。除了上半年大幅回落的民生銀行之外,其它品種上一次的波段高點出現在7月中旬,經過4個月的調整,時間和空間都比較充分,逢低參與的“性價比”較高。
從機構投資者比重增加、外資話語權提升的角度來看,低估值的銀行股長線有望延續“慢牛”腳步,遠離“深水區”、關注“避風港”是散戶投資者在市場立足的較好方式。通過買入相關的行業基金,如銀行ETF(512800)、銀行基金(512700)等,也是長線分享其低估值紅利的較好方式。
新股申購>>>
頂格申購100%中簽新股來了 這些事項你要注意!
IPO批文>>>
證監會核發5家企業IPO批文 擬籌資不超過37億元
(原標題:遠離“深水區”,“避風港”還看老銀行股)
最後更新:2017-12-03 18: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