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78 返回首页    go 人物


诸葛亮北伐占据过那么多郡,为什么不长期占有呢?

诸葛亮北伐占据过那么多郡,为什么不长期占有呢?有很多次都打到陈仓了,离长安很近了。如果长期占据,那里的人口那么多,可以就地招兵买马,就地征粮,而不用从汉中那么远运粮过来。 奇怪的是诸葛亮每次都占据那么多郡后,又退回汉中,那些郡的人在诸葛亮来了就投降诸葛亮了,诸葛亮走了之后呢?

我们看一下兵力。

蜀国男女九十四万口,总兵力十万二千 ,第一次北伐是建兴六年春,建兴八年叫李严调二万兵北上汉中,因魏曹真三路伐蜀,也就是说六年李严没出兵,这样看李严手上至少有兵三万,还有陈到的白毦兵也在李严手上,再加上成都守兵,各地守兵,诸葛能征用的最多五万,裴注上说,诸葛伐魏,战士不满五万。晋文帝,司马昭在灭蜀前开个军事会议,他估计蜀国总兵力九万,城都及各处守兵不下四万,能调到前线作战的最多五万。

到了李严被废之后,北伐蜀军从五万增到七八万人。

第一次北伐。

【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从这里看,诸葛是侥幸得手,等魏国反应过来,魏明帝西镇长安,帝遣曹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三郡皆平。

又司马宣王,屯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孟达谋反,欲举兵,宣王乃潜军进讨,八日到其城下,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

诸葛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这是第一次北伐的整个经过。

五万兵,分为三路,马谡一路守街亭,赵云一路守箕谷,诸葛在祁山,准备从散关攻陈仓,也就是说,从阳平关到街亭一线,各个路口都被诸葛堵上了。

这五万人分三路,马谡守街亭兵应该也就万余人,王平作为马谡先锋大将所统不过千人,就能知道马谡手上兵力不多。

赵云作为疑兵屯箕谷,最多也就五千人,从赵云的统兵记录来看,五千兵是他的统兵上限了,当阳之战,单枪匹马。入川之战,跟着诸葛。汉水之战,作为黄忠部将。假如说赵云有督军万人以上的能力,守汉中,守荆州,就不会是关羽,魏延了。而且论亲近,论加入刘备集团都在魏延之前,刘备也是明主,不可能不用赵云,就是他没这个能力。

诸葛三万多主力在祁山,准备进攻陈仓。这样的兵力配比,在魏明帝西镇长安之前是多于贼,明帝西镇长安之后明显少于贼。

假如诸葛亮这样的布防能守得住,又拿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然后再去平定陇西诸郡县,诸葛就可以在这养兵屯田,伺机攻取长安。问题是守不住兵力太少,魏军只要突破一个地方,这一大片地区就暴露在魏军的攻击范围,无险可守也守不住,只能退守汉中阳平关。

魏延子午谷诸葛都不敢采纳,就算拿下长安,这五万人能不能守的住长安。还有就是接应问题,诸葛从大路而行,一路都有阻碍,能不能接应的上,二伐时陈仓守将郝昭所统不过二千人,让诸葛一筹莫展不能克。如果接应不上,魏延这一万人就成孤军了,就算接应上了,这五万人还是怕守不住,所以诸葛不敢深入,因为家底簿,这十万二千兵是蜀国的命脉,稍有不慎国家灭亡。

孟达之死。

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举兵反。

从这里看应该是诸葛听说魏明帝要西镇长安,为了缓解长安方面的压力,所以故意出卖孟达,因为诸葛和孟达一直有书信往来,孟达也表示想反魏投蜀,但是孟达一直没动作,光打雷不下雨,所以诸葛派郭模去诈降,故意泄漏其谋,逼孟达造反来缓解长安方面的压力。没想到孟达太自大,又碰到司马宣王这样的强手,宣王八日就到其城下,十六天就平定了叛乱,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作怪。

那么问题来了,明知不能成功为什么还要不段北伐?有人说是以攻为守,有人说是小国图强,还有人说是转移国内矛盾。我认为这些都说不过去。

圣人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以攻为守,根本没这个必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只要守住各处关碍,魏军是攻不进来的。

小国图强,我们可不关起国门搞发展啊,所谓,养兵屯田十年,足食足兵,然后用之,一鼓作气平定中原,还于旧都。

转移国内矛盾,国家有钱了,人民生活好了,矛盾自然少了,再者,那一朝,那一代国内会没有矛盾和党派之争的?就为了这些而北伐?道理上说不通。第一次人家魏国没防备都攻不下,后面有防备了还一次次的北伐?明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所以,我认为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作怪。作秀的成份比较大。所谓,“太上以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万世不朽。诸葛亮就是为了求其名。

最后更新:2017-10-08 17:19:38

  上一篇:go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影版宣传片一出,杨洋就输给了赵又廷?
  下一篇:go 马云、王健林、董明珠签名大比拼,看看谁的最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