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64 返回首页    go 人物


涨知识了,手工制一面鼓竟要半年之久

半年制一鼓 做法有讲究

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

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

在古代,不仅用于祭祀、乐舞

鼓,传统乐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都离不开鼓类乐器。在民间,现在的开业盛典、婚丧喜庆,仍然离不开鼓。

现在,手工制鼓的人越来越少。在联合乡却有一位67岁的制鼓人高绍堂,他从17岁开始学习制鼓,如今已有50年,也是全县为数不多的制鼓人。他说,早年学制鼓是为了讨生活,现在坚持制鼓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感情。几年前,高绍堂随着孩子进了城,依然坚持制鼓。

11月6日,朋朋哥慕名前往采访,走进高绍堂家中,探访传统制鼓过程。

介绍

高绍堂说,他制的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盆鼓,因形似盆而得名,鼓面略宽;一种是七寸鼓,两面鼓面,鼓面的直径为七寸,鼓身中间呈弧形。在彭水,主要用的是这两种鼓。“制鼓看似容易,做起来难。制鼓是个细致活,材料有讲究,制作工艺更是精益求精。”高绍堂介绍,鼓主要由鼓身和鼓面两部分构成。

鼓身

第一步

制鼓传统技艺

鼓身用料多是树龄较长的柏木、杉木、楠木等硬材质。鼓身越大,树木要求也越粗大,必须是干木料。

制作开始,先根据鼓面直径大小比例将整条木料截取成段,做盆鼓的木块高度在15厘米左右,做七寸鼓的木块高度在18厘米左右,每片宽度都在10至20厘米之间;如果是做七寸鼓,要把一片片木片刨出一定的弧度。其后将木片逐一拼接成桶状,不用一根钉子,直接用荆竹圈在鼓桶的外围靠一侧箍牢,一个结实的鼓身才算制作完成。

制鼓传统技艺

鼓面的制作选用的是牛皮,选用本地散养黄牛皮为佳,不然会影响鼓的效果和使用寿命。

鼓面

第二步

制作鼓面前,先要将牛皮进行浸泡,有时要根据牛皮的质量加药水浸泡,一般泡一个月左右,直至泡软、有韧性。接着,剔除皮面的牛毛与赘肉。这道工序是制鼓技艺中最难的一项,讲究手上功夫,用力过猛可能刺穿牛皮,用力不足则赘肉刮不净,影响鼓的音质,没有多年磨练难以掌控,然后放在太阳下晒干备用。

牛皮处理得当后,开始绷鼓面,盆鼓只需绷一面,七寸鼓则要绷上下两面,每面制作时,以牛皮的毛皮面为正面,裁出直径稍大于鼓面的圆形,各边角穿孔、系上拉绳。而后蒙上鼓身,置于木桩上,将牛皮上的各条拉绳向下固定于木桩上,并在木桩与鼓身之间不断嵌入木楔,拉伸牛皮。期间,人双脚还得踩在鼓面上,以增强负载,并调紧拉绳,助力牛皮拉伸,直至轻敲鼓面,传出来的声响洪亮、均称且传得远。绷面是关键环节之一,绷得好与坏直接影响鼓的发声,这个过程至少要绷半年。高绍堂的邻居王秀泽说,每天起来得很早,开始踩鼓面,踩一面鼓需要半年时间。

半年后,在靠近鼓面的边缘钻小孔,用削好的1厘米左右的荆竹钉将牛皮固定在鼓身上,并检查鼓身是否完全平滑,是否失去其准度,待鼓面完成后,裁去多余牛皮、打磨,根据需要可以将鼓面、鼓身上生漆,鼓身又滑又亮,并起防腐作用;再用彩绘笔在鼓面画上图案,写上“福”、“禄”“金玉满堂”等祝福话语。鼓的制作就算完成。

时节

第三步

制鼓传统技艺

高绍堂说,制鼓也要分季节,一般在每年农历的3月至8月,霜降过后就不能做了,因为气温降低后不利于做鼓面。由于制作一个鼓的时间较长,他一年最多只能做30个左右。

手工制鼓质量好,很多人都是慕名前往高绍堂家中购买。在家中他还保存一只在30年前做的鼓,虽然看起来陈旧外,但声音打起来依然洪亮。72岁的刘育汉告诉朋朋哥,高绍堂这样的手工制鼓他平生还是第一次见。

——End——

作者 廖唯 编辑 杨亚妮

最后更新:2017-11-09 02:51:09

  上一篇:go DIY大神利用废旧纸箱自制玩具机器人,手工能力简直爆棚!
  下一篇:go 手工皂制作丰富详解 简单步骤教会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