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64 返回首頁    go 人物


漲知識了,手工製一麵鼓竟要半年之久

半年製一鼓 做法有講究

並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

它還用於打擊敵人、驅除勐獸

在古代,不僅用於祭祀、樂舞

鼓,傳統樂器

隨著社會的發展,鼓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民族樂隊、各種戲劇、曲藝、歌舞、賽船舞獅、喜慶集會都離不開鼓類樂器。在民間,現在的開業盛典、婚喪喜慶,仍然離不開鼓。

現在,手工製鼓的人越來越少。在聯合鄉卻有一位67歲的製鼓人高紹堂,他從17歲開始學習製鼓,如今已有50年,也是全縣為數不多的製鼓人。他說,早年學製鼓是為了討生活,現在堅持製鼓是一種無法割舍的感情。幾年前,高紹堂隨著孩子進了城,依然堅持製鼓。

11月6日,朋朋哥慕名前往采訪,走進高紹堂家中,探訪傳統製鼓過程。

介紹

高紹堂說,他製的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盆鼓,因形似盆而得名,鼓麵略寬;一種是七寸鼓,兩麵鼓麵,鼓麵的直徑為七寸,鼓身中間呈弧形。在彭水,主要用的是這兩種鼓。“製鼓看似容易,做起來難。製鼓是個細致活,材料有講究,製作工藝更是精益求精。”高紹堂介紹,鼓主要由鼓身和鼓麵兩部分構成。

鼓身

第一步

製鼓傳統技藝

鼓身用料多是樹齡較長的柏木、杉木、楠木等硬材質。鼓身越大,樹木要求也越粗大,必須是幹木料。

製作開始,先根據鼓麵直徑大小比例將整條木料截取成段,做盆鼓的木塊高度在15厘米左右,做七寸鼓的木塊高度在18厘米左右,每片寬度都在10至20厘米之間;如果是做七寸鼓,要把一片片木片刨出一定的弧度。其後將木片逐一拚接成桶狀,不用一根釘子,直接用荊竹圈在鼓桶的外圍靠一側箍牢,一個結實的鼓身才算製作完成。

製鼓傳統技藝

鼓麵的製作選用的是牛皮,選用本地散養黃牛皮為佳,不然會影響鼓的效果和使用壽命。

鼓麵

第二步

製作鼓麵前,先要將牛皮進行浸泡,有時要根據牛皮的質量加藥水浸泡,一般泡一個月左右,直至泡軟、有韌性。接著,剔除皮麵的牛毛與贅肉。這道工序是製鼓技藝中最難的一項,講究手上功夫,用力過勐可能刺穿牛皮,用力不足則贅肉刮不淨,影響鼓的音質,沒有多年磨練難以掌控,然後放在太陽下曬幹備用。

牛皮處理得當後,開始繃鼓麵,盆鼓隻需繃一麵,七寸鼓則要繃上下兩麵,每麵製作時,以牛皮的毛皮麵為正麵,裁出直徑稍大於鼓麵的圓形,各邊角穿孔、係上拉繩。而後蒙上鼓身,置於木樁上,將牛皮上的各條拉繩向下固定於木樁上,並在木樁與鼓身之間不斷嵌入木楔,拉伸牛皮。期間,人雙腳還得踩在鼓麵上,以增強負載,並調緊拉繩,助力牛皮拉伸,直至輕敲鼓麵,傳出來的聲響洪亮、均稱且傳得遠。繃麵是關鍵環節之一,繃得好與壞直接影響鼓的發聲,這個過程至少要繃半年。高紹堂的鄰居王秀澤說,每天起來得很早,開始踩鼓麵,踩一麵鼓需要半年時間。

半年後,在靠近鼓麵的邊緣鑽小孔,用削好的1厘米左右的荊竹釘將牛皮固定在鼓身上,並檢查鼓身是否完全平滑,是否失去其準度,待鼓麵完成後,裁去多餘牛皮、打磨,根據需要可以將鼓麵、鼓身上生漆,鼓身又滑又亮,並起防腐作用;再用彩繪筆在鼓麵畫上圖案,寫上“福”、“祿”“金玉滿堂”等祝福話語。鼓的製作就算完成。

時節

第三步

製鼓傳統技藝

高紹堂說,製鼓也要分季節,一般在每年農曆的3月至8月,霜降過後就不能做了,因為氣溫降低後不利於做鼓麵。由於製作一個鼓的時間較長,他一年最多隻能做30個左右。

手工製鼓質量好,很多人都是慕名前往高紹堂家中購買。在家中他還保存一隻在30年前做的鼓,雖然看起來陳舊外,但聲音打起來依然洪亮。72歲的劉育漢告訴朋朋哥,高紹堂這樣的手工製鼓他平生還是第一次見。

——End——

作者 廖唯 編輯 楊亞妮

最後更新:2017-11-09 02:51:09

  上一篇:go DIY大神利用廢舊紙箱自製玩具機器人,手工能力簡直爆棚!
  下一篇:go 手工皂製作豐富詳解 簡單步驟教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