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
人物
菜鳥獲阿裏1000億投資,京東的日子更不好過啦!
再堅韌的盾也有被擊碎的一天,何況它本已傷痕累累
今天,阿裏巴巴宣布增資菜鳥,同時宣布未來五年投入1000億建設全球物流網絡,這也意味著阿裏和菜鳥在物流領域將對京東形成巨大壓力。
長久以來,物流被認為是京東最大的護城河,也是京東每逢競爭必捧出來展示的最後防線。但是隨著阿裏在4年前組建菜鳥,專門打造物流平台,京東的物流壓力已經越來越大。對麵菜鳥絡唿之欲出的全球物流網,在中西部地區和海外都毫無布局的京東,將麵臨物流優勢的瓦解。
“老物流”碰撞“新業務”,“京東優勢”或蕩然無存
物流一度是京東向資本市場輸出故事的主要題材。但是在發展上,囿於龐大的倉儲和地麵配送團隊,除了帶來不錯的配送體驗,更帶來了京東在成本投入上的踟躇,使京東走過了10多年,依然像一家勞動力密集型企業,一家傳統的3C家電零售商和一家物流公司的組合。
十年來,京東持續投資物流幾百億,最大的收獲就是擁有了倉配體係,這也是消費者為何覺得京東快的根本原因。但因為常年巨額虧損,劉強東終於不堪資本市場緊催的盈利壓力將其分拆,並成立單獨的物流集團。
自京東物流獨立之後,劉強東正試圖憑借良好的口碑令其盈利。但京東物流還是無法擺脫成本太高的窠臼,如果想深入三四線城市的話,成本還會更高,更會直接吞掉本已微薄的毛利。目前的京東隻能找辦法把物流的人力節省出來,能否成功還是一個很迷。
同時,最早京東自營物流是給3C這種高單價物品設計的,倉庫平均麵積不大且客單價夠高。現在,京東試圖在核心業務之外發展快消等產品,物流還是需要遍及三四線城市,但京東的快消超越淘寶天貓的幾率過低,這些投入是否能及時實現回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更致命的是,消費者感受的快源於京東的就近發貨,且配送員沒有其他攬件派件負擔,實際上,與順豐、三通一達等企業相比,京東物流的承載能力,在中國物流企業裏隻能算在第三梯隊。
京東如果保持現有的成本和規模,讓獨立的物流公司去做更多第三方業務以期盈利,那必然會以犧牲自有平台的體驗為代價,還未必能夠從快遞企業嘴裏叼出多少肉,而如果繼續擴展規模,盈利更會遙遙無期,違背初衷。
京東的物流體係就這樣陷入到這樣死循環中,如今菜鳥羽翼豐滿,布局千億網絡搭建,京東所謂的物流體驗恐將蕩然無存。
上市利好已過,弊端頻現
物流隻是京東的一部分,京東更懼怕的是來自資本市場的力量。
8月13日,京東發布的2017年Q2財報顯示:持續業務經營虧損、淨虧損分別為4億和2.87億;2016年同期,持續業務經營虧損、淨虧損分別為1.577億和1.28億。
概括來講就是虧損全麵放大。財報公布後,京東盤前跌幅一度接近8%,投資人的第一反應很簡單:如此規模還越虧越多,什麼時候才能賺錢?
京東以自營電商起家,賺的是差價,模式重,毛利潤率低。引入“第三方”賣家,收取“平台使用費”、“扣點”和放貸賺利息,毛利潤率可達70%左右。以此推算,“第三方”業務的貢獻約占京東毛利潤的40%。
但根據2015年Q1到2017年Q2,京東毛利潤率一直在在12.2%到15.1%範圍內波動來看,其主要原因是第三方賣家銷售額占比沒有多少提高空間。
不僅如此,京東還在反其道而行之,由於對第三方賣家的要求非常嚴苛,甚至鬧出強鎖商家後台,不允許商家改動自己商品的價格,大促期間比較強製降價等等,造成大批商家的抗議,紛紛退出了京東平台。這樣的死循環直接注定了京東的毛利率觸到了天花板,也直接注定了京東長年以來的無法盈利。
開源難,便考慮節流。但京東的節流做得也不好。最新的財報顯示,京東的市場營銷費用同比飆升了63%,隻能用失控形容。
可以看出,京東GMV的增長並沒有為投資人帶來相應的收益,並持續陷入投資——虧損的怪圈中。一旦投資人對曆時多年的“規模換利潤”理論失去信心,將對京東產生毀滅性的打擊。
京東等於“中國亞馬遜”?醒醒吧
在長久的公關體係裏,京東都試圖將自己比作中國的亞馬遜,但並不成功。公眾很難將言語怪誕、高調出位的劉強東與科技教父貝索斯聯係在一起。時至今日,資本市場也開始對京東講述的資本故事產生了警惕。
在京東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大促618過後,新加坡新加坡畢盛資產管理公司創始人Wong Kok Hoi發布報告《600億美元的市值——這是一個鬱金香故事嗎?》
報告認為,京東這家13年來連續虧損的公司與亞馬遜不可同日而語。亞馬遜是一個不斷創新的技術顛覆者,其雲服務每年的收入達150億美元,經營性收入達36億美元,增長幅度超過50%。京東實質上仍是一個以賣3C家電為主的傳統零售商。且直營業務中76%的收入仍然來自低利潤率的3C、家電產品。
亞馬遜在美國電商領域占據霸主地位,幾乎沒有競爭對手,並在12個國家有業務。京東在中國跟霸主完全不沾邊。在中國,阿裏巴巴占據了75%的市場份額。天貓的GMV(商品交易總額)是京東第三方平台的5至6倍,天貓在高利潤率的品類如服裝、快消及其他物品上占據主導地位。
從估值來說,亞馬遜的市值在2009年是500億美元,當時它已經實現了GAPP(一般會計準則)9億美元的利潤,到2010年時盈利達到了12億美元,市盈率為50倍。而京東直到最新的2017第二季度,依然是一個虧損的狀態。
京東是不是鬱金香,要看到它能不能實現資本所預期的未來盈利。如果京東的業務能夠持續盈利,而且利潤率越來越高與股價匹配,它就不是泡沫,如果京東不能盈利,或者利潤率達不到資本預期,泡沫說就有道理。
京東的核心3C業務要盈利,需要議價的話語權。隻有京東達到壟斷級別,才能擊敗競爭者,上遊砍價,下遊加價提升主營業務的毛利率。最近幾年京東的規模雖然一直在擴,但是距離壟斷級別很遠,京東3C的競爭對手也都是巨頭,所以核心業務京東翻身的希望不大。京東主營業務未來依然會有規模無利潤。
京東的快速消費品,第三方業務長期以來被阿裏占據優勢,雖然這塊業務賺錢,但是京東麵對的競爭對手太強,發展空間有限,這個希望也不大。
所以,京東的未來在於物流的盈利,金融的盈利和高科技業務上,而在這三者中,菜鳥正給京東施加前所未有的壓力,並有著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金融的玩家眾多,京東金融毫無可比性;高科技業務更是BAT三大巨頭的遊戲場,劉強東想在這三大市場翻盤,可能性比電商還低。
如今菜鳥將獲得1000億資金,不知道劉強東在物流這麵盾牌也被打碎後,還有會怎樣的心態呢。
最後更新:2017-10-08 07: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