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67 返回首页    go 人物


薛之谦:人设不是全部,崩了就崩了

人设不是全部,崩了就崩了

文 | 梦惜仙

国庆前就像写一篇关于“人设”的文章,写了几行因为被其他事情耽搁了,就暂时放下,感觉没有了就没有继续写下去。昨晚看了王刚在脱口秀大会又谈了“人设”这个问题,就又有了想写的冲动。

“人设”是什么?原来是指艺术作品中对人物角色的设定,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在网络语言中伸延到了对真实人物的大众形象。当然这个“真实人物”主要是指公众人物,一般人就像是影视作品里的群众演员,没人管你是什么人物设定。

“人设”这个对于公众人物的用法也是最近几年兴起,不过这一年“人设”崩塌的却特别多。具体有哪些人的“人设”崩塌了,多的我就不列举了,毕竟我也记不住,我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薛之谦的人设崩了。

说起薛之谦,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还搜索了一下他,发现最近他几乎没了关于他活动新闻,有也是跟他的“求锤得锤”有关——不是说他什么脸色憔悴之类,就是说他被孤立之类,反正墙倒众人推。

目前主流立场是不站在他这一边的,毕竟他不是弱势的一方,而站在他这一方的就成了非主流,这是不可避免的。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关于立场的文章(态度与立场),也说过立场就是不管你支持的人对不对,你都坚信他是对的,也就是死忠粉,当然疯狂一点的也叫脑残粉。

我站在那一边的立场呢?我不想做墙头草,我只是那堵墙,作为第三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也不只是因为薛之谦,而是整个“人设”的问题。

其实,一个“人设”的形成不只是因为公众人物对外表现,同时也是大量的群众塑造的。公众人物的表现很多时候就像是写好剧本一样被观众们看到,他们看到公众人物的一面就以为这是公众人物的全部,把自己最美好的幻想都给这一面。这时候公众人物的形象其实是片面的,只是被当成了全面,成为了“人设”。

有人说,谁叫你不言行如一,让我们误会。是的,这里有公众人物的错,但也不是什么大错,毕竟每个人都自己的私生活,有自己不想说的事,难道要每一个公众人物在出道的时候、在公众面前汇报一下自己前半生所做的所有事情?这样不现实,也不可能,没有人会这么做,没有人会认为这样的做法能够出现。

更何况,没有人疯了拿着自己不是很光荣的事到处说,所有人都想将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自己是美好的,给别人带来的也是美好。而且人大多会有一些虚荣,越光鲜越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的不堪。

当然,作为公众人物,承受更多的压力与委屈是不可避免的,毕竟他们本身就是吃这口饭的,但人设的形成不过是双方天然默契的形成,人设崩就否定了一切是不是太虚伪了?关于这一点,我在另一篇关于虚假的文章(这世界太虚假)也说到了。

有人演着演着就把角色当成真实的自己,也有人看着看着就把角色当成了演员的本色。

王刚演和珅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他几乎不能演正面的角色,因为大家都把“和珅”的形象不自觉地代入,觉得很怪异,观众不买单。王刚对此也很无奈,毕竟没有谁愿意一辈子演坏人,还要背着有人评论这是本色出演的黑锅。借用《无间道》里的台词,“现在我想做个好人。”

同样因为角色形象深入人心的还有扮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提到孙悟空,国内应该没人不会不想起六小龄童,反过来也一样。孙悟空和六小龄童像是成为一个人的两个名字,知一就知二。当然,六小龄童老师大多数时候也是乐得这样,毕竟孙悟空的形象还是很正面的。

巧的是,最近看到俞灏明的一条新闻,说是因为他演的角色太过于狠毒而被人身攻击,有网民将角色的过错都骂到扮演者俞灏明身上。这样莫名奇妙的事情居然会存在,我也不得不感叹着网络实名制的必要性,否则一些人的肆意宣泄会伤害到别人,无所顾忌总会做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

末了,我只想说一声,人设崩了就崩了,这不是一个人的全部,没有必要跟着大流做着一些别人的价值判断。自己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就行了。

-ENG-

诗梦零号铺,在听你倾诉

这里有我的故事

也有别人的故事

希望能听到你的故事

晚安,少年

做自己

最后更新:2017-10-10 21:53:48

  上一篇:go 薛之谦被封杀后得抑郁症住院?工作人员终于回复粉丝了
  下一篇:go 周星驰竟然还有这样一部“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