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3
人物
周星驰最被低估的八部电影
按电影时间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在很多人眼里,周星驰最被推崇的文艺片是喜剧之王,说喜剧之王是文艺片也不是很切实际,因为喜剧之王本身是一个喜剧,只不过文艺成分比较重。在很多人看来,喜剧之王是周星驰癫狂过后的返璞归真,窥见了他的龙套生涯,而其中的很多表演都是教科书级别的。
然而在喜剧之王9年前的望夫成龙则被很多人忽略了。
望夫成龙于1990年赌圣上映之前上映,票房1370万,位居当年票房榜的第16位,同年还有赌圣4133万第一位、赌侠4034万第二位、无敌幸运星1880万第十位、咖喱辣椒1578万第13位、一本漫画闯天涯1515万第15位、师兄撞鬼1273万第20位,还有龙凤茶楼、风雨同路、小偷阿星、江湖最后一个大佬。
可以看出1990年周星驰横空出世不是盖的。而在一众喜剧片里,望夫成龙显得格外突出,作为一个文艺片能拿到这个成绩,基本上除了一周一成无人能及,这还是赌圣之前,要知道那时候王家卫一直在300-500万左右挣扎,而望夫成龙是1370万,可见这部电影的质量和受欢迎程度。
之所以这部电影被忽略,一是周星驰的喜剧实在太光彩夺目,二是喜剧之王的地位无可动摇。然而我之前写过一个帖子《喜剧之王9年前的伙伴——望夫成龙》专门写了望夫成龙,因为这部电影有很多可说之处,由于篇幅问题我就不多阐述,但是望夫成龙这部电影,可以窥见周星驰文艺片的功底,喜剧之王不是仅仅会喜剧,在喜剧大放异彩之前,他的文艺片也是非常出色的。这部电影没有过头的情节冲突,温和静谧,如水般平静,周星驰的演技就是在这如水般的电影中大放异彩,无论是和吴君如两小无猜的爱情还是面对冲突的演绎,都非常细腻到位,而里面面对阿娣的父亲那段戏,可以和喜剧之王媲美。这部电影周星驰和吴君如配合的太好,以至于吴君如因为这部电影爱上了周星驰。在吴君如《减肥血泪史》里这样说过:
吴君如曾暗恋过周星驰
1990年2月上映的《望夫成龙》,在现在看来,是周星驰一部比较奇怪的电影,乍看觉得比较文艺,但细看也是能找到一丁点儿“无厘头”的成分。
关于与周星驰在《望夫成龙》里的合作,吴君如曾经在自传书《减肥血泪史》里透露了她在那时曾经暗恋过周星驰:“拍戏十余年来,让我假戏真做的对手只有周星驰。日夜相对,人非草木谁能无情,尤其他这样风趣这样英伟潇洒!”而周星驰也高调承认回应当时也暗恋过吴君如。他说:“坦白讲,我对肥吴君如都有些意思,虽然她瘦了都靓……不过我不喜欢太靓。我觉得没得发展,只怪相逢恨晚,造化弄人呀!”这是他唯一一次公开承认自己暗恋的话。“相逢恨晚,造化弄人”是《大话西游》里的台词。
如果问大陆人最喜欢周星驰的哪部电影,也许很多人会说:唐伯虎点秋香、九品芝麻官、大话西游,而如果问香港人最喜欢周星驰的哪部电影,也许很多人会提到逃学威龙。事实上,逃学威龙的影响是很大的,周星驰的逃学威龙系列之后,包括张卫健的很多喜剧演员,都一股脑地拍逃学系列电影。
逃学威龙于1991年上映,票房4383万,刷新了周星驰之前赌圣的4183万的记录,可见当时掀起的风潮,无人能敌。
那么,为什么香港人很爱逃学威龙,如果静下心来看逃学威龙,就不难理解了。众所周知,周星驰是非常注意节奏的一个人,而这部电影,应该是最能体现周星驰表演节奏的电影了,而更为可贵的是,逃学威龙让周星驰一扫市井小混混的形象,变成了一个英雄。陈嘉上是个很聪明的人,有这样一段访谈可以窥见陈嘉上是如何把控周星驰的表演的:
把周星驰变成英雄
早期的周星驰在香港影坛被认为是一股歪风,在大多数影视作品中他扮演的都是“破坏者”,戏份并不多,但即使是这样,周星驰身上的潜力仍然被陈嘉上所发掘,并不顾众人反对,毅然起用他来出演《逃学威龙》系列男一号。
“其实当时我是在给周星驰改戏路,之前他是个"破坏者",什么事情都要来破坏,破坏完了就走了。后来我就跟他说,星仔你不能再破坏了,你要当一个英雄,所以《逃学威龙》就是这样去写的,后来的苏乞儿就完完全全变成了英雄。”陈导说,在大家认为周星驰走下坡的时候,他却认为星仔刚起步,只要能“用对地方”,懂得怎么用演员恰恰是一个导演最应具备的素质。
虽然刚开始与周星驰合作时曾受阻,但陈导却称,拍摄两部《逃学威龙》的这段日子是他电影生涯里最开心的日子,“我每天在现场都在笑,我当时拍了十二天,我就跟副导说,我们成功了,副导说才拍十二天,怎么就说成功了,我说我们拍了十二天,笑了十二天,一部戏有十二个好笑的点子,就已经成功了,因为拍喜剧太难了,能有几个让人笑的点子就不错了。”尽管已经预知这部戏会成功,但陈导称自己并没有想到会如此叫座,并为周星驰的电影事业打开了一片新的天空。
也许因为唐伯虎点秋香和九品芝麻官的风靡,很多人对周星驰的印象是耍嘴皮子搞笑,殊不知周星驰电影更搞笑的在于肢体、节奏和创意,而这种搞笑更为普世、更为高级、更难把握,而周星驰在13年后的功夫里,又重新回归了非语言搞笑的重点。在逃学威龙里,周星驰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演技和天赋,他并没有去刻意夸张表演,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搞笑,而这种搞笑,就在周星驰慢半拍的节奏中,多一份不可,少一分不行,如此神节奏,只有周星驰能够把握,而后面张卫健的逃学系列电影,更衬托出周星驰对节奏的把控,真是无人能及。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周星驰从大话西游开始走悲喜剧路线,而实际上悲喜剧路线周星驰早就开始走了,最能体现悲喜剧特点的早期电影,就是武状元苏乞儿。其实这部电影是周星驰自己的idea。原本是王晶邀请他拍摄少年李小龙,他推了然后找陈嘉上拍武状元苏乞儿,陈嘉上本来是推托的,是在周星驰的力邀下才拍摄了这部电影。
很多人看武状元苏乞儿,都觉得很搞笑。确实,这部电影很搞笑,但是其更可贵的在于周星驰在片中对悲剧的演绎。
其实周星驰很少很正经地演绎悲剧,大话西游给人的感觉是惆怅纠结,喜剧之王是淡淡的哀伤,而周星驰正儿八经地演绎悲剧,也只有武状元苏乞儿中间的片段了,说真的,楼主看到武状元苏乞儿中间阿灿和父亲乞讨,都忍不住落泪,而羞于见如霜,吃狗饭,周星驰都将其中的悲剧演绎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上面电影都是被低估,审死官才是最冤的,其跟风作九品芝麻官在大陆风靡,结果审死官却默默无闻。
首先,我想说一下,在90年代,香港人的观影水平是很厉害的,基本上票房和电影质量是很成正比的,尤其是喜剧片,票房上就可以体现出来,在最辉煌的周星驰年,审死官以4988万元力压家有喜事、鹿鼎记12、武状元苏乞儿登顶,而94年的九品芝麻官仅仅3018万元,排名第七,可见香港人的眼中,九品芝麻官差审死官不止一个档次。
如果说票房不能代表一切,那还有几个事实,一个是周星驰凭借审死官获得亚太影帝,而在邵逸夫去世之后邵氏电影DVD卖的最好的就是周星驰的审死官,可见审死官的质量,确实非常过得硬。
或许是审死官没有王晶那样的卡通式搞笑,所以在大陆没有卡通式夸张的九品芝麻官风靡,但是审死官之所以在香港能风靡,是审死官周星驰演文戏的神演技、喜剧的效果、表演的节奏、和梅艳芳天衣无缝的合作、缜密的剧情推进、犀利的讽刺,无一不是顶级。值得一提的是在审死官里,梅艳芳饰演的宋夫人大放异彩,成为少数和周星驰演对手戏还能大放异彩的角色。
很难相信这部电影是杜琪峰导演的,在这部电影之后和周星驰合作济公,周星驰把杜sir直接逼疯了,虽然如此,审死官却是毫无疑问是非常璀璨的被蒙尘的明珠。
也许我提到破坏之王,很多人反对,因为破坏之王本身就是不少人喜欢的电影,而且我见到不少人提起周星驰,最喜欢的就是破坏之王。
我之所以说它被低估,是因为它在国产凌凌漆的光环下,太容易被忽略了。
周星驰的演技,一直在变化,早期可爱卖萌,王晶卡通式的表演,唐伯虎癫狂到极点,而到1994年,周星驰的演技开始内敛,搞笑也更加智慧内敛,但是丝毫不影响笑点。
1994年,除了和王晶合作的九品芝麻官一如既往的卡通搞笑,国产凌凌漆和破坏之王已经放弃了卡通式或者癫狂式的搞笑了。国产凌凌漆被很多人认可,因为这部电影实在太犀利了,但是也许很少有人想到,破坏之王作为同一年上映的电影,其演技是和国产凌凌漆一脉相承的。
也许破坏之王的剧情简单了些,但是周星驰电影一向不会太在意剧情的严谨和合理,因为这样一个喜剧之王,无论什么题材,都能制造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是喜剧之王的独一无二之处。而破坏之王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周星驰内敛的演技制造出众多笑料,更在于他表演的内敛细腻。举个例子,在何金银被黑熊抓着头发羞辱那段戏,就连背影都在演戏,那种被羞辱的落寞悲伤,不用看脸就能感受得到,什么是神演技,这就是神演技。
破坏之王告诉我们的是,即便最普通最幼稚的剧情,周星驰都能演出独一无二的感觉,这就是一个喜剧之王不可替代的地位。
回魂夜绝对是被低估的一部电影。关于回魂夜诞生的背景,有这样一段描述:
刘镇伟记得,《大话西游》公映第二天,两人一块吃早点,一边吃一边谈将要拍摄的电影《回魂夜》,“我发现他只是偶尔看看我,其他的时候都在躲避我的眼神。当时我内心非常难受,不是因为他说了什么,而是我看出这个小孩子已经没有信心了。所以我写《回魂夜》的时候,我把我的痛苦写进了周星驰扮演的角色中。”《回魂夜》的故事中,周星驰扮演了一个天才,抓了许多厉鬼,但在现实的世界中,却被人当作是神经病,“这就是当时我的心情,我写了《大话西游》,自以为写了一个很好的本子,结果给人家骂得很惨。《回魂夜》的最后一场戏,周星驰拿着电锯,交给莫文蔚,叫她砍了自己,杀掉他。我其实是告诉周星驰明白——如果你要在电影圈重生,你别再来找我。”
可见,无论是刘镇伟还是周星驰,都把自己的想法放入了回魂夜,造就了这样一部奇葩的电影。
其实,真正打击周星驰的不是大话西游,是回魂夜,回魂夜1628万的成绩依旧保持着周星驰赌圣以来票房最低的电影记录。但是香港人对回魂夜也不是没有认可,在配乐大师胡伟立的博客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回魂夜”公演后,当时的口碑反应并不热烈,票房也不甚理想,似乎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我们努力过,我们也认真地去尝试改变,很多事还是不能预料,不由我们所控制。但是当“回魂夜”的影碟发行时,一上市出乎预料地就被一扫而空,时到今日也成了周星驰的经典作品之一,我的 “回魂夜” 原声音乐在前两年“万圣节”放上网后也得到不错的反应。很多事物往往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被人理解而忽略,但经过时间的沉淀,在人们认知发展后,沧海遗珠总是会被发掘出来闪耀光芒。
那么我为什么说回魂夜被低估,除了它倾注了周星驰和刘镇伟的想法之外,单纯论电影本身,将恐怖、喜剧、爱情天马行空的糅杂在一起,而其中对于鬼的阐述、人性的描写更是犀利无比。我依旧记得那些人带着纸帽子飞起来的场景,那种天马行空,简直让人忘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那种思想的自由,实在令人神往。
而周星驰的表演,简直可以用神来形容。这样一个黑暗色调的电影,周星驰饰演一个精神病人和捉鬼大师,这样游离神经质的角色,被周星驰诠释地让人们无法判断他到底是神经病还是天才。从头到尾,周星驰都没怎么露出他标志性的脸,知道最后才摘下墨镜,如果没人提醒,人们都看不出这个神经兮兮的Leon竟然是搞笑天王周星驰,这样另类的角色,恐怕除了周星驰外,没有人能够做得到了。
而这部电影对于人性和人心的解剖,对于恐怖的阐释,更是犀利到劲!
回魂夜投资并不大,故事也仅仅在一个大楼里拍摄,但是刘镇伟让人惊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周星驰的神演技和犀利的透彻,造就了一部被低估的经典。
提到新世纪周星驰的电影,骂的最多的,除了西游降魔篇,就是长江七号了。至于骂的方法,什么都有,大抵是:周星驰江郎才尽了,不会搞笑了,这片子太平淡,简直是扯淡……
其实这样的说法,我可以理解,在周星驰少林足球惊艳一方,功夫震撼全球之后,突然来了一个儿童片,想必影迷想死,路人骂死。
但是我们回头看长江七号,真的那么失败吗?
首先,在长江七号上映的时候,众多影评人,没有一个喷的,都是赞誉有加,我相信周星驰不至于花钱买这些赞誉。
其次,长江七号的七仔的成功,我想不用多说,楼主在北京地摊经常看到七仔,前些天在大红门,一堆买公仔的,人手一大堆七仔,基本上到下午三四点就卖完了。我想,除了喜洋洋,七仔是小朋友最喜爱的虚拟角色恐怕不是吹牛吧?
票房上,长江七号拿下当年全球华语票房第二名,仅次于吴宇森的大片赤壁,这不是买来的吧?
是的,长江七号是个儿童片,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我无话可说,儿童片,本来重点在于孩子,孩子看的高兴,这电影就成功了。而长江七号上映的时候,不仅小孩子看的开心,不少大人也深受感动。
我知道,很多人看周星驰的电影,都会带着一种特定的心态去看,他们期盼在电影院看到周星驰口吐莲花,看不到就骂街;他们期盼在电影院看到经典的无厘头搞笑,看不到就骂街;他们期盼看到超级大片功夫喜剧,看不到还是会骂街。可是回头看,他们期盼看到的,不正是当初骂的吗?
长江七号就是这样,他们期盼着一个超级大片,或者ET式的外星人,一看到外星狗和满脸沧桑的周星驰,就无法接受。
可是,扪心自问,长江七号让你快乐了吗?长江七号让你感动了吗?长江七号让你落泪了吗?
扪心自问,除了周星驰,有哪个导演愿意投入巨资,投入几年的精力,打造一部儿童片,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给孩子以积极向上的信息?其他导演在忙着夺人眼球,在忙着用大波和艳俗吸引观众,在忙着用灾难赚人们的眼泪,有谁愿意去拍一个给孩子以美好记忆的温情儿童片?只有周星驰!
当年喜爱七仔的小盆友,慢慢都长大了,在他们眼里,最早接触的不是周星驰的无厘头,而是那个人见人爱的七仔和沧桑慈祥的老爸。我想,当这些人再回头看长江七号,想到的不是当时上映时候如何被喷,不是周星驰为什么那么沧桑,而是那个可爱的外星狗七仔,是那个鬼马的小迪,是那个慈祥的老爸,是他们童年美好的回忆。
按时间顺序最后一部就是《西游降魔篇》
西游降魔篇其中一位主演文章近日在风口浪尖,关于他的私事我不想多提,而且我并不认为西游降魔篇有多完美,至少里面的主演文章舒淇未能挑起大梁,电影不是特别流畅,其中不少硬伤我都觉得一开始说就停不下来了。
但是,我仍然认为这部电影被低估了。
我记得西游降魔篇在全国大规模点映的时候,一片赞誉,而在西游正式上映刷新票房的时候,网络上各种骂声都有,什么坑爹之作、圈钱之作、周星驰江郎才尽、这本来是郭子健作品等等,如果挨个盘点下来,估计能直接累瘫。
但是我想说几个事实:
1.西游在点映的时候一片赞扬,点映可不都是星迷,很多路人都看了,为什么当时没有骂声一片?
2.西游骂声再多,装逼聚集地也是7.1分,虽然我不觉得豆瓣有多少可信度,但是至少在装逼聚集地还是过得去的;
3.西游在周星驰临阵磨枪草草宣传,只导不演,投资非常小,在往常冷档期大年初一上映,屡次刷新票房创造奇迹,而且后劲十足,在海外发行不利的情况下仍然拿下全球华语冠军;
4.很少有影评人说不好的,同长江七号,我不相信周星驰至于花钱买影评;
5.西游降魔篇的解读,可谓是空前的,很多心理学人士佛教人士大学教授都在解读,我想一个烂片不至于这样解读吧?
但是,由于大话西游地位太高,人们又喜欢怀念当年痴情的至尊宝美丽的紫霞仙子,一看到西游降魔篇各种幻灭,一对比一无是处,因爱成恨把西游降魔篇贬的一无是处。
但是我为什么说这部电影被低估,有几方面的原因:
1.西游降魔篇开辟了春节档,使往常冷档期变成了全年最热的档期,并带动了今年春节档影市的爆发;
2.西游降魔篇对西游记题材重新做了定义。在西游之前,大部分西游题材无非两种:一种是正统的西游记题材无人超越六小龄童;另一种是把西游题材排成爱情片无人超越大话西游。但是西游降魔篇之后,人们意识到原来西游记还可以拍成魔幻题材,大闹天宫也间接受益,我记得大闹天宫在西游之前拍完但是迟迟不敢上映后来推到14年的春节的吧?
3.西游降魔篇的创意是空前的,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拍了鱼妖、猪妖、猴妖吗?可是为什么周星驰之前没人这样想过,为什么他们拍都是脸部化妆而已?为什么周星驰之前没人想过这些徒弟原来是如此暴戾?为什么只有周星驰还原了孙悟空的暴戾嚣张?
4.西游开辟了中国商业大片恐怖元素的先河。中国的大片,没有人敢玩恐怖,可是周星驰不仅玩了,还玩的相当有感觉,虽说西游不是正统的恐怖片,但是看过的人应该没有人会否认西游中恐怖元素的味道。
5.西游降魔篇的思想和高度是很厉害的,虽然我承认电影有硬伤,但是不可否认其思想的高度。很多人抱着大话西游否认西游降魔篇,我只能说还是太年轻了,周星驰从大话西游到现在都接近20年了,难道他的思想还不如20年前?
6.西游降魔篇开辟了中国商业大片讲佛理的先河。虽然西游降魔篇看起来恐怖而且有喜剧元素,但是没有一个佛教人士站出来卫道的,他们都惊叹这部电影能将佛理讲得如此深入浅出,纷纷解读。当然作为一个商业大片,做到好看就成功了,佛理只是附带的。
7.周星驰有意拍西游降魔篇系列电影,不同于少林足球和功夫,西游降魔篇的结尾已经预示了续集的必要性。我想,如果有一天西游的续集出来,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诟病这部电影的结尾了。
8.西游降魔篇把中国魔幻大片带入了新的高度,魔幻大片不仅仅是画皮那样的小打小闹,是真正的东方魔幻,西游是个试水之作,西游之后中国魔幻大片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彩,而周星驰更加不缺投资,可以放开手脚去拍自己喜爱的电影,其中少不了魔幻大片。
周星驰的每部电影在上映的时候都被骂得很惨,下部电影出来之后人们怀念当时骂的很惨的电影,然后继续骂现在的电影,这究竟是为什么?无非是周星驰给你的不是你想要的,直到下部电影出来之后你才意识到原来你当初没有要的正是你现在想要的,可是他现在给你的又不是你想要的。对于周星驰,我们可以肯定他拿出来的一定是精品,虽然和人们脑子里的期待不同,只可惜人们会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否定刚出的电影。
也许我现在说西游降魔篇被低估,很多人觉得我哗众取宠不知轻重。但是也许在若干年后,我们回头再看西游降魔篇,也许会看到西游为中国影坛带来了什么。
最后更新:2017-10-17 10:50:06
上一篇:
成龙感叹枪击案称世界残酷 网友:看看你怎么对小龙女就知道
下一篇:
谢娜力挺他,周星驰捧他,如今这身份,这担当,你服吗
汪涵介绍潘粤明,却遭沈梦辰抢话宣传新电影,汪涵直接怼她毫不留情
韩雪怒喷携程,没想到恰到好处,亲子园事件再次发酵!
周星驰成为票房冠军喜剧之王的秘诀只有两个字,却被讽刺人品差贪财
马云一出手网宿科技遭遇5年来大溃败 高管掀起减持比赛
马云越南煲鸡汤;搜狗昨晚纽交所上市;携程给家长两周带薪假
谢娜张杰深夜与友人聚会,娜姐孕期未改爱玩天性,准妈妈过渡期太过煎熬
与金马奖影后搭戏 吴昕评价他“有一颗老人的心” 如今终于火了
除了高晓松这些明星也晒早餐,吴昕爷们陈赫接地气最后一位才叫奢侈
谢娜怀孕3个月出门逛街,网友:和贾玲有的一拼!
就在刚才,马云哽咽了,今年这个双十一,估计他的梦想要破灭了,但叶县人民沸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