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
機器人
IBM沃森腫瘤“機器人”入華一年:探路醫療AI商業化
“去年不少患者拿著病例和一本厚厚的治療方案來找我,我當時疑惑什麼醫院的醫生會撰寫這樣完整的治療報告,後來才知道這份詳細的治療報告是人工智能自動係統生成的。”這就是從醫20年的廣東祈福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趙昌林腦海中醫療人工智能最初的模樣。
兩個月前,趙昌林診室門口多了一個“沃森診室”標注牌,在他的診室通往導診台的候診通道和導診台的牆麵上,分別增添了近兩米高的沃森宣傳海報和“祈福醫院Watson授權服務中心”金色牌匾。
沃森全名是IBM Watson for Oncology,又被稱為沃森腫瘤機器人,是1997年戰勝國際象棋冠軍的超級電腦IBM“深藍”的後裔,因2011年參加美國最受歡迎的智力競賽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在總比分上戰勝了該節目最高獎金得主的人類選手而名噪一時。
此後,沃森牽手美國醫院進軍腫瘤治療,並自立門戶多次大手筆收購,宣布商業化,開始逐步走進醫生的視野。在去年8月的IBM全球發布會上,沃森中國獨家運營商杭州認知宣布牽手國內21家三甲醫院進軍醫療領域,這是沃森第一次在中國醫生麵前高調現身。如今,沃森進入中國正好滿一年。
不過,沃森的本土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沃森前期需要一家家敲開中國醫院的大門、一點點漢化滿足中國醫生的需求、結合國內市場搭建麵向基層的醫聯體,擺在沃森麵前的還有繼續漢化、增添腫瘤病種等多重挑戰。更重要的是,對於大多數患者而言,沃森的“出場費”等同於高端診療服務。
醫生仍是主角
在趙昌林十餘米寬的診室裏,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第一次見到了沃森,它其實是一個名為“沃森智能應用平台”的軟件。
“去年10月剛接觸沃森的時候,我們足足培訓了一天該如何操作它,記得當時軟件是全英文操作,隻覆蓋4個腫瘤病種,很多醫生受限於語言能力無法使用,操作起來也比較複雜。”趙昌林回憶道,到了今年,沃森增加到7個癌種。
據了解,沃森誕生於美國,是由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症研究中心曆時四年半“訓練”出來的,它汲取了300多份醫學期刊、250餘種教科書及近1500萬頁文字,同時還吸收了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發布的臨床指南。
杭州認知市場部負責人告訴記者:“杭州認知版沃森目前已完成18萬條中文術語詞匯和英文標準醫療術語詞匯映射關係的建立,解決了中英文病曆的轉換共享及治療方案本地化擴展,實現服務界麵漢化。”
不過,記者在趙昌林展示的乳腺癌病例信息錄入界麵依舊看到不少英文信息,例如“先前的一線乳腺癌轉移治療”一欄還有部分內容需要漢化。趙昌林告訴記者:“沃森的更新主要是英文轉漢字和疾病錄入信息的細化,例如危重病情況、轉移位點以前都沒有,一些已有選項上也增加了子選項。”
醫生在沃森操作過程中非常重要。首先是“已知病人情況”需要醫生手工錄入,除了病人的個人信息、治療史之外,疾病類型、狀態、是否轉移、危重等診斷層麵的信息全部由醫生判斷。
趙昌林指出,醫生錄入信息之後,沃森會識別係統數據,如果輸入的信息錯誤,係統會提示“在你的信息處發現了矛盾的信息”。在沒有給出最終結果之前,醫生需要將信息對比數據並查找錯誤。
完成全部信息錄入之後,點擊“Ask Waston”一欄,一份70頁至100頁的治療報告就會生成。目前,沃森可輸出內容包括:推薦治療方案、治療方案遵循了哪些指南和治療思想、幫助尋找到患者的臨床醫學證據、用藥建議以及與相關藥物副作用提醒。
“治療方案的最終決策權是在醫生手裏,治療過程如果出現了什麼副作用、並發症、合並症等,也需要醫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臨場處理。”趙昌林說。
沃森的主要任務不是提高腫瘤治療的準確率,而是注重如何治療,這也是杭州認知COO王泰峰屢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及的。他強調:“如何防止誤診確實是沃森下一步要做的事,而目前沃森注重的是如何治,是在規範化基礎上實現個性化。”
本土化挑戰
如今,趙昌林所在的腫瘤科已經有三個沃森專門負責人,今年9月祈福醫院的新院區即將開業,腫瘤科的病床將從45張擴張到130張,還將招募4名-5名腫瘤科醫生,這些醫生全部都會接受沃森的操作培訓。
趙昌林覺得引入沃森是有意義的:對於醫生來說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天去看大量的文獻資料;對於患者來說,治療方案比較多、醫生抉擇不定的時候,沃森可以基於大數據得出治療方案,或者患者治療無效、出現了轉移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看看有沒有新的治療思路。
在這背後,癌症治療始終是醫學上的一個難題,醫療工作者每年都會發表大量專業論文,同時全球各大藥企、機構也在研發治療藥物,治療腫瘤的靶向藥物有數百種之多,即使是簡單的兩兩組合也達到數萬種,而各個組合之間的差距有時低於1%。
“一般醫生做化療,可能最多花十五分鍾跟患者溝通為什麼選這個方案、費用、副作用、做多久、突發問題如何處理等,沃森就可以提供詳細的說明和備選方案。”趙昌林說。
另一名公立三甲醫院腫瘤科主任告訴記者:“目前沃森主要覆蓋7個腫瘤病種,是最常見的腫瘤,沃森主要提供常規首選的化療、放療、手術方案,對於擅長處理各類疑難雜症三甲醫院專家吸引力不算大。”
記者了解到,腫瘤領域變化極快,幾乎每隔一兩個星期就有新的治療方案、藥物出來,治療方向也從靶向治療跳到免疫治療。隨著治療觀念的變遷,未來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可能作為首選,而這一領域中外在技術、市場開放程度等都不一樣。
此外,部分新的研究進展是通過學術會議的形式公布,論文會相對滯後,或者不發表論文,中國腫瘤藥物研發、上市本身也存在滯後。而對於本身存在並發症、合並症的患者,沃森提供的治療方案經常是需要醫生審慎評估才能落實臨床。
腫瘤患者對價格也有爭議,沃森的使用價格等同於高端會診服務收費。趙昌林告訴記者:“來詢問沃森的患者還是比較多的,但有部分患者會考慮到價格因素,或對沃森了解不完整。”目前趙昌林使用沃森為患者服務的次數隻有8次。
種種不足需要沃森去克服,而商業化拓展更是剛剛起步。杭州認知的方式是直接進駐醫療機構並搭建醫聯體、整合縣域醫院資源成立區域專科聯盟、打造認知醫學專業委員會,同時開發沃森智能應用雲平台。
資料顯示,腫瘤治療往往需要多學科醫生參與為患者共同製定診療方案,沃森智能應用雲平台是杭州認知在沃森基礎上,整合沃森全產品線,並根據國內醫院不同的診療需求進行調適而成。其作用是協助各醫院與醫聯體進行多學科會診,引進全球腫瘤臨床數據並結合醫院內多學科醫生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提供治療方案。
上述杭州認知市場部負責人透露:“目前我們已接洽超過百家大型三甲醫院,下一步將加強與縣域地方醫院協作,進行分級診療、遠程會診。”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AI技術領先的微軟、穀歌,為何輸給了亞馬遜?
攻陷Dota2:馬斯克的OpenAI機器人完虐人類最強玩家
矽穀預測:十年後即將統治世界的五大科技
最後更新:2017-08-23 08: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