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
機器人
機器人要搶走我們飯碗?沒門!
文 | 獵雲網(ilieyun)堆堆
5136字,約10分鍾閱讀
獵雲君:本文作者James Surowiecki是Wisdom of Crowds的作者,也擔任VICE News Tonight的資深製作人。
去年,日本公司SoftBank在東京開了一家手機商店,並且為其配備了叫作Pepper的營業員。所有的Pepper營業員其實都是機器人,而這一切好像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
更準確來說,Pepper是類人型機器人,SoftBank表示它們是“友善的、討喜的以及令人驚訝的”。每一個Pepper都配備了三個多向輪子、防撞係統、多個傳感器、雙臂還有胸式平板電腦(可供顧客輸入信息)。Pepper能夠“表達自己的情緒”,使用3D攝像頭和兩個HD攝像頭“來識別在它麵前說話者的動作以及表情”。這種會說話的機器人可以識別開心、悲傷、憤怒以及驚訝,確認人們的情緒是好是壞——Pepper的工程師發現這些能力可以讓“他”變成一個更出色的私人助理或營業員。現在,在SoftBank商店、必勝客、大型油輪、家中等其他地方已經有1萬多個Pepper在工作。
在一個沒那麼焦慮的世界,Pepper的出現就像是一個很可愛的科技新事物。但是對於許多權威人士以及預言家來說,他的出現意味著一些更嚴肅的問題:人類工作者將被淘汰。(張著一雙迷離小眼睛的Pepper照片出現在了無數篇文章當中,標題大都類似於“機器人將取代你的工作”。)
過去這些年,大家普遍都認為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將會使得人類走向失業的未來。我們都生活在“第二次機器革命”,這是引用了麻省理工研究者Erik Brynjolfsson和Andrew McAfee所寫的那本書中的標題——製造業、銷售業、簿記、準備食材——這些工作都將逐漸走向自動化,甚至在短時間內,一些更為複雜的分析工作也會被取代。2013年牛津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被大家經常拿來例舉,研究表明美國近乎一半的工作都有可能在未來20年時間內實現全自動化。那麼最終的結局是不可避免的。機器人正在前進,而人類勞動力則節節敗退。
鑒於科技公司近來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的飛速進展(戰勝圍棋大師、在德州撲克中拿到冠軍以及安全駕駛汽車等),人們關於自動化的焦慮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即將大步躍入自動化時代的想法無疑也與矽穀普遍的感覺相吻合,即我們所處的時代正在加速迎來前所未有的創新。一些科技公司領導人(如Y Combinator的Sam Altman以及特斯拉的Elon Musk)都確信失業的未來即將來臨——也許唯恐得罪大家,他們正忙於打造一個安全網,減少世界的工作量。因此,矽穀突然興起一陣風,即所謂的宇宙基本工資——向每一位公民自動發放薪金,這樣在失去工作之後他們也可以擁有基本保障,得以生活。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關於自動化和永久性失業的跨時代傳說。但這種理論也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至今為止都沒有足夠有力的證據表明這種巨變正在發生。
想象一下你是老式賽斯納飛機的飛行員。此刻的飛行環境非常糟糕,你看不清地平線,一個瘋狂、失去方向感的乘客正在朝你怒吼——你正筆直往地麵墜落。你會怎麼做呢?無疑:你會選擇相信你的儀器——測高儀、指南針還有你的陀螺地平儀——提供給你的實際方向感,然後選擇繼續飛行。
現在想象一下你是地麵上的一位經濟學家。一個驚慌失措的軟件工程師警告你他開發的產品會讓大家進入一個沒有工作的世界。無疑,你也有很多數據儀器供你參考,從而判斷這樣的預測正確與否。如果自動化確實改變了美國的經濟,那麼兩件事就會成真:1.總體生產力會急劇增加;2.相比過去,工作要更加難找了。
來說說生產力吧,這指的是每個勞動力每小時工作可以創造的價值。自動化使得許多公司可以用更少的勞動力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因而自動化的潮流可以促進生產力的增加。然而事實上,依據曆史數據,過去十年來生產力的增加其實是極少的。回首美國經濟發展迅勐的時間段,即1947年到1973年,勞動生產力每年大約是以3%的比例在增加。從2007年開始,增長速率為1.2%,這是二戰以來最低的速率。過去兩年來,生產力僅增加了0.6%——而此階段正是大家擔憂自動化取代人類工作的時間點。這顯然不會是高效機器人取代低效人類能帶來的結果。正如McAfee在書中寫得一樣:“生產力的低速增加確實打臉了我們宣揚的驚人科技進步。”
現在,生產力的減速有可能是由於人類從工廠轉變為進入服務行業的結果(一直以來,服務行業的生產力都要比工廠裏的生產力要低)。即便數十年來,製造業廣泛采用自動化和機器人,可近來該領域內生產力的增加也是微乎其微的。“我堅信自動化在工廠裏一定起到了重大影響。”英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的經濟學家Dean Baker說道,“隻不過在整體數據上,你是無法發現這一點的。”
就業市場也同樣顯示不出機器人末日的來臨。失業率低於5%,許多州的雇主仍然在抱怨勞動力短缺問題,而非勞動力過剩。盡管在大蕭條之後,美國有數百萬人失去了工作,但他們如今已經“卷土重來”,找到了工作。更驚人的是,隨著就業市場的改善,普通工人的薪水也在增加。眾所周知,一直以來的薪水上調比例都少得可憐,但薪資的上調速度確實要比通貨膨脹以及生產力的增加要快得多。如果人類工人逐漸過時的話,那麼這一情況顯然是不可能發生的。
如果自動化確實在真正意義上重塑就業市場的話,那隨著人們的工作逐漸被剝奪,他們就會從一家公司換到另一家公司、從一個行業換到另外一個行業,這樣就會出現經濟學家稱之為是“工作流失”的現象。但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卻恰恰相反。根據美國智囊機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的Robert Atkinson與John Wu發表的論文表明,“現在,美國的工作流失率是史上最低”。2000年開始的——互聯網成為主流,人工智能開始問世——職業流失率是1950年到2000年之間的38%。
這恰好與美國工作任期的中位數相符合。從2000年開始,工作任期的中位數就在增加,而非減少。換句話說,對於美國大多數勞動力而言,當下的這個階段並不是工作的中斷,而是一個驚人的穩定期。工作任期的中位數實際上和20世紀50年代時的中位數差不多——那是一個我們認為工作穩定性達到頂峰的時代。
但上述諸多言論並非是在表明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對經濟毫無重大影響。其實,這種影響是非常細微且有限的,遠非預測世界末日那些言論說得那樣。舉個例子,有一個研究對17個國家內機器人在製造業、農業以及公共事業領域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嚴謹的調查。研究發現機器人確實減少了低技能工人的工作時間——但它們並未減少人類工作的總時間,這實際上是提高了人類工作者的薪資。
換句話來說,自動化也許會影響人類從事的工作種類,但在當下,我們很難去展望一個不用工作的未來。事實上,McAfee早期也曾發表過一些言論:“如果我能重新來過一遍的話,我的重心會放在科技是如何引領經濟發生結構改變的,而不是更多去關注工作。中心問題並不是淨工作流失,而是現有工作種類發生的變化。”
McAfee還指出自動化會在零售業和交通兩個領域產生重要影響。即便在這些行業裏,工作流失的比例也沒有一些新聞報道中說得那樣可怕。Goldman Sachs剛公開了一份報告,預測自動汽車一年能夠奪走30萬份司機的工作。但公司表示在25年時間內,這件事不會發生。而這25年時間,也足夠經濟去應對這一變化了。與此同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也預測在21個國家內,9%的工作將會因為自動化而麵臨嚴重威脅。這是一個驚人的比例,但這並沒有預示著世界末日的到來。
大家都看到過很多更為聳人聽聞的預測,比方說牛津大學的研究。可是但凡你再仔細深入研究一下,你就會發現這些預測都傾向於假設——如果一個工作可以實現自動化,那麼很快它就會變成全自動化——這一假設不但高估了自動化的發展速度,也同樣高估了自動化能被隨便采用的程度。曆史表明,實際過程遠不會那麼順利。比方說,ATM就是被設計用來取代人類勞動力的一個典例。最初ATM是在1970年問世的,到20世紀90年代末才被廣泛采用。
如今,美國境內有40多萬台ATM機器。但是按照經濟學家James Bessen說得那樣,銀行出納員的人數在2000年到2010年是急劇增加了的。這是因為盡管每個分行出納員的平均數量減少了,但是ATM的存在使得銀行開分行的成本降低了,因而銀行就開了更多的分行。誠然,勞動局確實預測未來十年,出納員的數量會減少8%。但是這個比例是8%,而不是50%。這是在本應當替代出納員工作的機器人首次問世的45年以後,這一比例才僅僅是減少了8%。(換個更廣的角度來說,Bessen發現在1950年的統計調查中列出的271個職業中,隻有——電梯操作員——這個職業到2010年為止被認為是徹底廢除了。)
當然,如果當下自動化的發展速度能夠遠超以前,那麼依據ATM這類簡單機器的曆史數據來預測未來,其用處也就非常有限了。12年前,Ray Kurzweil在寫的《奇點迫近》一書中就描述了當科技社會能夠以指數式曲線速率發展時的情形,這就會引發爆炸式的新發展。科技行業內,持有傳統觀念的人士認為我們當下所處的社會就如同未來主義者Peter Nowak描述得那樣,其創新速度已經是以幾何級在加速了。然而,這裏要再次重申這樣一個觀點——經濟現狀卻呈現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事實上,正如經濟政策研究所Lawrence Mishel以及Josh Bivens在文章中說得那樣,“廣義程度上定義的自動化在過去十幾年時間內的發展速度已經減緩了”。除此之外,近來微芯片的發展速度也已經落後於摩爾定律預期的時間進程了。
美國企業本身似乎也並不相信這種“失業時代”。如果實施自動化帶來的好處能夠和預測般的一樣可觀,那麼公司將會迫不及待得投資大筆資金去研發新技術。但它們沒有這樣做。過去十年來,投資軟件和計算機的資金增長速率已經比以前慢很多了。事實上,據Mishel和Bivens表示,相比二戰後,從2002年開始的資金投資增長速度就已經在減慢了。這一結果與你展望的那個快速實現自動化的世界恰恰相反。至於像Pepper這樣的設備,在美國,去年一年投資在所有機器人上的資金僅僅為113億美元。這大約是每年美國人花在寵物身上費用的1/6。
(如果自動化讓大量百姓失去了工作,那麼你會發現工作流失率會大幅增加,或者換工作的趨勢愈加明顯。但是現在的工作流失率卻是史上最低。)
那麼既然數據給不出任何證據表明機器人正在占上風,為何就連矽穀以外的諸多人士都在堅信“機器人會讓我們飯碗不保”呢?至少在美國,這可能是由於兩種被大家普遍注意到的趨勢。在2000年到2009年之間,美國600萬製造行業的工作都消失了,全國的薪資上調也停滯不前了。與此同時,工業機器人變得愈來愈普及,互聯網似乎改變了所有的事情,人工智能也首次發揮了用武之地。將這些現象聯係在一起,人們就會理所當然得得出這樣的結論:機器人搶走了薪資較高的製造行業工作,接下來,它們就會威脅到剩餘的工作了。
但2000年左右,全球經濟又發生了一些其他的事情:中國進入世貿組織並且大幅度提高了生產力。是這件事影響了美國的製造業,而不是自動化。經濟學家Daron Acemoglu以及Pascual Restrepo發表的一篇名為“機器人與工作”的文章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文章表示工業自動化是導致1990年之後67萬份工作流失的罪魁禍首。但是就在1999年到2011年期間,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導致美國失去了240萬份工作:幾乎是自動化的4倍。“如果你想要知道2000年之後製造行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那麼答案很顯然是因為中國,而不是自動化。”Dean Baker這樣說道,“我國的貿易逆差很大,主要是因為製造行業。我們發現製造行業工作數量的急劇減少。要說這兩件事是毫無關聯的,那根本不可能。”(換句話說,在美國工廠未來的就業問題上,川普的看法並非是完全錯誤的。)
盡管如此,自動化也確實會在未來幾十年破壞許多現有的工作。正如McAfee說得一樣,“關於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自動駕駛汽車和卡車等問題,現在就發表這樣的觀點還有些為時尚早。幾年內,這些事物並不會產生什麼真正意義上的衝擊。”但有一點尚不明確的便是這些創新對就業市場產生的影響是否會超過過往科技進步帶來的影響。畢竟,將工作外包給機器完成,這個想法並不新穎——在經濟發展的200多年來,這實際上是亙古不變的主題,從軋花機到洗衣機到汽車。雖然有大量工作正逐漸消失,但同時也創造出了一些新的工作。在假想人們未來會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上麵,我們的想象力還遠遠不夠。
就連我們對自動化和計算機化的焦慮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20世紀60年代初我們就有過類似的焦慮。當時的評論家們堅信自動化會導致人們永久性失業。一批科學家和思想家自稱是 “三重革命特設委員會”(The ad-hoc committee on the Triple Revolution),他們對當時還被稱作是自動控製的技術表示了擔憂,認為“機器能力的增長速度會比人類能力快得多”。1965年民主研究所調查中心的W. H. Ferry曾寫道,自動控製“破壞了工作和收入之間的聯係,將大量男性女性從經濟體中驅除出來”。現在,不過是將“自動控製”替換成了“自動化”或“人工智能”等措辭罷了。
關於曆史,最奇怪的一點就在於我們同時恐懼這兩種相互矛盾的未來。一邊,我們知道機器人將搶走我們的工作,它們更高效的生產力將會改革一個又一個行業。如果此事發生了,經濟增長就會取得飛躍式的發展。整個社會也會比現在富裕很多。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清楚知道我們處於一種長期性經濟停滯之中,經濟增長緩慢,工資上調速度停滯。在這樣一個世界裏,我們需要擔心的是如何照顧以後的老齡化人口,如何支付得起高昂的醫療費用,因為我們在未來並不會比現在富裕多少。這兩種未來都是有可能實現的,但它們不會同時存在。對機器人的興起以及長期性經濟停滯的擔憂沒有任何意義,但許多知識分子依舊樂此不疲。
我們對自動化的擔憂,其諷刺之處在於——如果機器人主導未來的這種預測成真了,其他大量經濟方麵的擔憂都將不複存在。舉個例子,Accenture近期進行的研究表明廣義上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以將美國的年度GDP提升兩個點(到達4.6%)。像這樣的增長率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很輕鬆得應對社會福利、醫療保險以及高昂的醫療費用等問題。這也會帶來更高的薪資上調幅度。雖然這會使得經濟蛋糕的分配變得複雜起來,但相比分一個小蛋糕,分一個大蛋糕還是會容易很多的。
不過,這裏假設的未來似乎還很遙遠。有一點要明確,雖然過去關於自動化的憂慮都是錯誤的,但這並非就意味著未來的情況依舊會如此。預測中,指數級增長帶來的積極影響也許在未來某一天就會實現。但鑒於目前隻有極少數公司在投資這項新技術以及經濟的緩慢增長,距離看到那一天,我想這期間要等待的時間並不會很短。從這方麵來說,我們現在麵臨的問題並不是“狼來了”故事的機器人版本——因為,它們根本就沒來呢。
END
最後更新:2017-08-23 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