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
机器人
机器人来抢饭碗,人类应当怎么办
用不了多久,机器人律师、机器人老师、机器人医生、机器人会计、机器人理财师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行业必然消失,也会有一些新的行业产生。你的工作会不受到威胁?哪些职业可能更有前景?我们应当为未来准备好什么?
快节奏的生活让陪伴成为稀缺品,不但有空巢老人、空巢儿童,大城市里的青年人也过着空巢生活
人类很快就将生活在一个人和机器人混居的世界里。未来与你一起工作和生活的,很可能是一个或一群机器人,而不再是人。
关于机器和人工智能(AI)的许多设想,也许昨天还是一个概念,今天就已经变成现实。“无人化”不再是新鲜事儿,无人工厂、无人仓储、无人超市、无人汽车、无人飞机等接连从试验走向应用。
然而,对于AI可能带来的挑战,中国并没有做好准备。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有一些岗位甚至是行业消失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次变革,会像AI对人类的冲击这样广泛而深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超过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不能提前做好应对准备,AI也许会变成一种社会性的灾难。
机器人的大面积使用,将会让劳动力的供需格局发生突变。直到现在,也许还有人在为劳动力短缺而焦虑。然而,用不了多久,机器人所造成的失业就会成为一个让人头痛的难题。在制造业,2016年,富士康江苏工厂使用机器人替代了6万个工人,员工人数从11万减少到5万;在快递行业,300人的分拣中心,现在只需要20人,整个快递行业预计将会有100万快递小哥失业;在服务业,阿里的“无售货员超市”,既没有售货员,也没有收银员,这些岗位都会消失。2016年底,白宫发布了一份名为《人工智能,自动化和经济》的权威报告,称未来十年内,人类将有约一半的工作将被机器人取代。
如果有谁认为机器人替代的仅是简单重复劳动,那就是大错特错,许多高技术含量职业将被AI所替代。围棋一向被认为是一项高强度的智力对抗运动,机器人AlphaGo轻松挫败世界顶级围棋高手李世石,红遍网络的神秘AI棋手Master实现60连胜,都代表着AI已经向人类的智力发起挑战。美国《纽约时报》、中国《南方都市报》都已经用机器人写稿,在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中,最先发布这一消息的竟然是中国地震台网的写稿机器人,一条涵盖所有新闻要素的稿件仅用时25秒。在律师、医生、理财师等智慧和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里,机器人都表现出比人类更优越的一面。
现在每天陪伴在身边的,可能不是亲人,不是朋友,而只是一部手机,人与人沟通的能力正在退化
人类已经进入“加速度”时期,AI应用的速度将令人“猝不及防”。电视机在中国普及,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的普及,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智能手机的普及,只用了几年的时间;而微信则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迅速漫延开来。事实表明,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速度越来越快,决定这一趋势的有几个重要因素:一是社会财富的增加,让更多的企业和机构有能力投入研发,全球互联网行业的巨头,都不约而同地进入AI研发领域,研发能力和研发速度空前提高;二是高效率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会让新技术信息在很短时间内传遍世界各地;三是全社会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让更多的人拥有认识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四是购买力超越了历史上任何时期,更多的企业和居民有条件购买新产品。在AI研发和应用不断加速的现实面前,任何低估AI普及速度的想法,都可能付出巨大的代价。
机器人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还是更糟糕呢?
乐观者认为,既然机器人那么聪明能干,就把所有的工作都交给机器人,人类只要负责享乐就好了,这完全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悲观者认为,机器人的普及,将让许多人变成“无用人”,这些人要么被社会所遗弃,自生自灭;要么就得由社会福利“白养”起来,对社会毫无价值。
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技术,AI带给人类的影响,不仅会超出人类已有的经验,而且很可能会超乎人类的想象。其不仅会影响到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命运。谁会在AI时代获得竞争优势和利益,取决于其对AI的认知能力、研发能力,也取决于其准备程度和应对能力。
如何应对机器人带来的失业潮,是中国社会面临的最现实的挑战。从目前看,无论是个人、机构和社会都低估了机器人普及的速度,还在被动的接受机器人所带来的变化,没有做出积极的响应和准备。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一旦失业潮大规模出现,将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危害。
哪些旧的职业和岗位将会消失,哪些新的职业将会产生,这是必须首先判断清楚的一个问题。以大学为主的教育机构,要根据对AI发展趋势的预测,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防止大学生学非所用,出现毕业即失业的问题。社会组织要预测不同职业的员工容量,引导民众学习新的职业技能,做好转岗的心理和能力准备。每个社会成员也要主动关注就业趋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好个人职业规划和能力发展方向。
“陪伴”很可能是AI时代最有前景的新兴行业。3年后,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其中在城市老年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空巢老人。与之相对应,中国的护士人员缺口严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人均拥有护士数量最多的是挪威,每千人拥有护士数量达17.27人,欧盟制定的基本标准为8人以上,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9.8人和11.49人。相比之下,中国每千人口护士数仅为2.36人。如果按照大多数国家5‰的配置水平推算,中国尚缺少350多万名护士;如果按欧盟8‰的水平推算,缺口高达740多万。
市场对“陪伴”的潜在需求很大,从陪读、陪游,到陪同参加商务活动,无所不及,谈得来变得很重要
“最深的感情是陪伴”,这是年轻人对恋爱状态的期许和感叹。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里,陪伴已经成为了稀缺品。从广义的角度讲,家庭医生、家庭老师、私人教练、育儿师、保姆等都属于“陪伴”行业的范畴。中国不仅有大量的空巢老人,也有大量的空巢儿童,甚至是空巢青年。急速的城市化、独生女子政策、互联网兴起等因素叠加到一起,让更多的中国人脱离了父母儿女、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环境,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孤独,更加缺少陪伴。在AI为人类创造大量休闲时间的背景下,陪人聊天、陪人逛街、陪人旅游、陪人吃饭都不再是小品中的笑料,而很可能是现实中的场景。
在中国,服务行业被看作是伺候人的职业,特别是某些人对服务人员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更是让从业人员感觉到低人一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从业意愿,致使很多年轻人宁愿呆在家里啃老,也不愿意去做服务类的工作。职业歧视现象的普遍存在,已经成为“陪伴”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而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已经延伸到职业领域,护士、保姆、酒店服务员等职业,也同样受人尊重,并且不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不像中国那样明显。一个企业高管和一个酒店服务员的收入差距,一般都会在2-3倍之间,并且还有“小费”机制鼓励服务员为客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职业平等的社会价值观,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改变中国就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的突破口。目前的核心问题是,要转变全社会的职业价值观,让“陪伴”行业有职业尊严感和职业荣誉感。现在北京月嫂一个月已经能挣到1万多,远超过一些白领的收入水平,只要全社会能够对服务人员有更多的尊重,就不愁没有人愿意从事服务工作,也就不愁解决中国的就业难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保姆”大都是来自于农村或山区,受教育程度一般都比较低,也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和考核,市场上对高素质“保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一些家庭只能非法雇佣菲佣。最近,菲律宾媒体发表了中国5个城市将开放引进菲佣的报道,报道称,菲佣的月薪将达到1.3万元。菲佣被称为“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她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够说流利的英语,出国时还要接受菲律宾政府的培训和考核。
高素质的“陪伴者”不但要气质、形象、谈吐、修养俱佳,而且对心理健康和个人品质有更高的要求
目前,市场对高端家政服务人员的年龄、学历、专业甚至是气质形象,都有相应的要求,其中护理、心理学、外语专业的人才最受欢迎。服务的内容除了基本的家务外,还包括翻译、幼儿辅导、开车、母婴护理、早教、营养配餐、理财以及高级管家等高端服务。
未来的“陪伴”行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其不但应当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还要加强礼仪和修养方面的培训,让从业人员能够“下得厨房,入得厅堂”,成为高收入阶层。有关机构和组织应当学习“菲佣”的培训管理制度,建立一整套“陪伴”行业的职业标准。
很多中国家庭都急需“保姆”,却又不敢轻易去找“保姆”。为了照顾家庭,一些职业女性只好放弃工作,做起“全职太太”。这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损失。曾经发生过的一些“保姆”损害雇主利益案件,造成了非常坏的社会影响,也对许多潜在雇主产生了不良的心理暗示。比如,在前不久发生的“杭州保姆纵火案”中,年轻的女主人和她的3个孩子,都被保姆纵火烧死。类似的案例,让许多家庭对“保姆”怀有戒心,也严重影响到“保姆”和雇主之间的关系。除了建立“保姆”职业档案等管理制度之外,相关机构还应当对“保姆”进行心理测评,防止有心理疾病或犯罪倾向的人进入“陪伴”行业,给社会和雇主更多的心理安全感,让雇主和“保姆”可以亲密相处。
在旧饭碗还没有被机器人抢走之前,必须要找到新的饭碗。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提早做好准备。否则,个人将会失业;企业将会破产;国家将会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劣势,不战而败。
因为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曾经作为地球霸主的恐龙全部灭绝。AI颠覆了人类的生存场景,不管是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人类都必须积极应对这种变化,不要成为AI时代的恐龙。
最后更新:2017-08-23 07:38:18